胡栋朝
胡栋朝(1872年—1957年),字振廷,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今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人,是勘测川汉铁路的第一个工程师。
生平
[编辑]祖籍福建崇安的胡姓祖先文达公到南雄保昌当县尹,南宋时又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广州,再迁到今广东省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文达公十七世胡宏根生有长子胡旋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二子胡建初。胡建初就是胡栋朝的父亲。4岁的时候父亲过世,17岁赴香港,由叔父养育,21岁就读香港英国皇仁书院。1897年,胡25岁,刚好中国第一所称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天津北洋大学堂成立。该校来香港招生,正在皇仁书院读书的他入选。29岁那年,他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堂,取得工科学士学位,获选赴美留学,入加州大学。第四年入康奈尔大学读工程,专攻铁路桥梁,并写成《比较栓桥及钉桥之用》一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同年还写成《中国铁路指南》一书在上海广知书局出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引起中国有关铁路公司的注意。 胡栋朝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到编斯云利雅铁路公司练习铁路测量、美国桥梁公司练习制桥及绘图、波鲁云机车公司练习制造机车及设计机器零件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栋朝应四川总督锡良聘请回国兴办铁路。他是勘测川汉铁路的第一个工程师。
1906年4月30日,胡栋朝到达黄埔村时,恰巧其母逝世,在乡居丧三个月。同年7月15日在入川途中,有人劝胡先入京参加学部考试,然后再去川未晚。胡便去试一试,结果名列第九名,被赐给进士衔头。同年9月17日,胡到汉口时,家人来电报告诉他其妻病逝。在两位亲人先后去世的打击下,胡仍以事业为重,继续尽快入川。
11月,胡被正式任命为四川川汉铁路正工程师,带领助理工程师7人、委员2人、亲兵14人,测量由宜昌经夔州、万县至成都的路线。1907年4月,到达成都市,10月测量由成都经重庆至宜南的路线。
经过他的精心勘测,最后确定从宜昌北望桥起,经马难波、西河口、杨家河、马粉坪、石家坝、大峡口、香溪,绕避巫峡以达夔州为路线。然而,此时的川汉铁路公司内部意见不统一,争论不休,胡因此而辞职。
值得一提的是胡栋朝想修筑的川汉铁路,在1950年修建成的渝铁路线中就有原来川汉铁路线的一段。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胡栋朝通过学部考试,获取工科进士。
胡辞职后出国,先到日本长崎,后到海参崴,又赴瑞典。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编辑]胡回国后奉命勘查江浙、福建等地商办铁路。民国三年至六年(1914-1917),先后担任了南京宁湘铁路工程局科长、北京铁路处处长。相继勘查了江浙铁路、海靖铁路及清徐、杭甬两线等,并绘出江浙铁路总图。
民国九年(1920),48岁的胡栋朝任粤汉铁路督办处工程科长,亲自勘查潮汕铁路。民国十一年(1922)任广东省建设公路处工程师,对韶关至坪石公路进行测量,使第一段工程能顺利完成。
民国十一至十六年(1922-1927),栋朝在任广州市工务局建筑科长时,对惠爱路(今中山四、五、六路)、永汉路(今北京路)、长堤大马路等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并主持修筑。海珠区的马路,绝大部分是经他主持兴建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栋朝任广东省广九铁路管理局局长。他千方百计筹资建好当时的广九车站月台。有一次,他过生日,有人送来一桶白银。他发现后,马上叫人送回去。
1945年,73岁的胡栋朝回到黄埔村,充当黄埔村小学的拳术老师。全国解放后,他继续在本村传授拳术,为黄埔村培养了一批青少年拳术尖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编辑]新中国成立后,胡栋朝目睹新中国建设一日千里,每天自定时间对国外有关铁路书籍进行翻译,如铁路历史、铁路起源、铁路桥梁、重力学等,准备写成书,贡献于社会。(1962年由其孙子胡仲化将他的遗稿捐献给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科大学)图书馆。)并曾写有《上省政府叶主席书》,提出对广东公路的修筑方案。
1950年他到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工作。1955年回黄埔村安度晚年,于1957年病逝。
胡栋朝故居,位于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栋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