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
第1号交响曲 | |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品 | |
调性 | C小调 |
作品号 | 68 |
创作 | 1855年 | –1876年
乐章 | 4 |
配器 | 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低音管、倍低音管、法国号、小号、长号(仅第4乐章)、定音鼓、弦乐 |
首演 | |
日期 | 1876年11月4日 |
位置 | 卡尔斯鲁厄 |
指挥 | Felix Otto Dessoff |
C小调第1号交响曲,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第68号作品。由于该作品的风格与贝多芬交响曲类似,因而被汉斯·冯·彪罗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1]
勃拉姆斯于1854年就开始构思本曲,但之后多次进行了大幅的修改,而勃拉姆斯自称从草稿到最终完结长达21年,首演时他甚至已43岁[2]。本曲创作时间如此漫长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勃拉姆斯对自己的挑剔,导致他常常毁掉许多以前的作品;其次是其朋友和公众期望他继承“贝多芬的遗产”,这一潜在的标准使勃拉姆斯感到自己不能对第1号交响曲掉以轻心。当本曲经过首演后,勃拉姆斯的创作水准和历史地位,方被当代维也纳最权威的批评家之一,保守的爱德华·汉斯力克所认可[2]。
背景
[编辑]勃拉姆斯创作交响曲的历程可以追溯自罗伯特·舒曼笔下名为《一条新路》(Neue Bahnen)的文章,当中盛赞前者在德意志音乐圈所代表的希望与未来,对勃拉姆斯的创作寄予厚望。作曲家的友人马克斯·卡尔贝克则认为,1855年在汉堡聆听了舒曼《曼弗雷德》之后,刺激了勃拉姆斯写作一首交响曲的想法[3]。自六〇年代起,在克拉拉·舒曼、赫尔曼·列维等友人不间断的鼓励下,第1号交响曲的各个乐章陆续完成。期间他虽考虑放弃,最终还是在1874年10月2日交稿予乐谱商弗里茨·西姆罗克[注 1]。不过,直到二年后的9月,手稿才正式落款。
1876年10月10日,勃拉姆斯在钢琴上为克拉拉·舒曼演奏自己的第1号交响曲,后者对于成果不甚认同。“我不得不承认,我感觉相当失望,这首曲子似乎比不上F小调五重奏、弦乐六重奏和钢琴四重奏(等等作品)。当然内容是工于技法的,可我却感到当中缺少了旋律性。”[3] 不过,在听过管弦乐的演奏后,克拉拉修正了自己的意见。
首演
[编辑]首演于1876年11月4日,在卡尔斯鲁厄博物馆协会(Museumsgesellschaft Karlsruhe)举行,由菲利克斯·奥托·德索夫指挥。
在第一次彩排开始前,勃拉姆斯对第二、第三乐章进行了最后的删改[3]。这个修改得到了克拉拉·舒曼的肯定:“在第1乐章和最后的乐章之间,听众需要休息的空间。”完成首演的三天后,作曲家本人在曼海姆指挥了本曲,之后亦在慕尼黑、莱比锡等地亲自指挥演出。
1877年3月7日,约瑟夫·约阿希姆在英国剑桥大学指挥了本曲,该校亦将荣誉学位授予约阿希姆、勃拉姆斯俩人,但作曲家并未亲临现场[3]。
出版
[编辑]在慕尼黑的演出之后,勃拉姆斯将作品总谱、钢琴四手联弹改编谱一并寄到出版商弗里茨·西姆洛克处,西姆洛克所支付的金额则是15,000马克[3]。第一版乐谱于1877年10月出版。[4]
除第一乐章手稿已丢失,其余三个乐章的手稿现存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
分析
[编辑]该作品共四个乐章:
- 稍微持绩的–快板(Un poco sostenuto–Allegro)
- 持续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
- 略快且优雅的稍快板(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 慢板–不太快的快板,有精神的(Adagio–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通常全曲演奏长度介于45至50分钟间。
配器
[编辑]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2 2 2 *3—4 2 3 0—tmp—str"[5]。
结构
[编辑]第一乐章
[编辑]C小调,由一个宽广的引子(例图)开头,一开始就出现了三个关键元素:低沉的鼓声、弦乐上行、管乐下行。
这一引子是在全曲创作完毕后才加上去的[6]。之后的快板部分是大型的奏鸣曲式,对主题进行了发展、重现。
第二乐章
[编辑]E大调的第二乐章是一个慢乐章,由三个部分组成,温柔如歌。第三部分对第一部分中出现的主题加以变化。接近结束处的小提琴独奏有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风格(如《庄严弥撒》)。
第三乐章
[编辑]A♭大调的第三乐章在功能上相当于谐谑曲,形式则是三段体[7]。此乐章带有歌谣特色的音乐情感较为单纯,实则节奏和织体都相当复杂。
第四乐章
[编辑]末乐章的篇幅最长。以“阴暗的戏剧性”的C小调开头,之后号角奏出一阿尔卑斯旋律(谱例第6小节),这一旋律也被献予克拉拉·舒曼的49岁生日(1868年)[8],布拉姆斯并且为旋律填词:“在高高的山上,深深地谷底,我给你寄去一千个祝福”(Hoch, auf'm Berg, tief im Tal, grüss ich euch viel tausendmal)[2][9]。
快板部分则以贝多芬般高贵醇厚的C大调旋律作为主题,在胜利的气氛中结尾。
勃拉姆斯自称在写此乐章第一主题首次由弦乐宣讲出来的时候,心中想着《约翰福音》中的语句:
“ | 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约14:10 | ” |
评价
[编辑]该作品终曲的主题(见下例)常被人认为和贝多芬第9号交响曲终曲的欢乐颂主题有相似之处。
勃拉姆斯也在该作品(尤其是第一乐章)中使用了贝多芬第5号交响曲。由于这类相似之处,指挥家汉斯·冯·彪罗称这部交响曲为“贝多芬第十”[1]。这类评论使勃拉姆斯深感烦恼,因为这里面似乎有点抄袭的意思,而他自己是在故意向贝多芬致敬。对他与贝多芬作品中的相似之处,他曾说过“笨蛋都看得出来”[10][3]。然而,这部作品还是偶尔被称为“贝多芬第十”[11]。
对于该作品终曲的主题,还有“命运”的节奏,勃拉姆斯在1868年给克拉拉·舒曼的一封信中称,是受阿尔卑斯号曲调的启发[12]。
2016年,《BBC音乐杂志》对151位指挥家做访谈统计,勃拉姆斯第1号交响曲获得第八位的评价[13]。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 ^ 1.0 1.1 Schonberg, Harold C. The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Revised). New York-London: W. W. Norton & Co. 1981: 298. ISBN 0-393-01302-2.
- ^ 2.0 2.1 2.2 Leonard Burkat; liner notes for the 1998 recording(William Steinberg, conductor; 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MCA Classics)
- ^ 3.0 3.1 3.2 3.3 3.4 3.5 3.6 Altmann, Wilhelm. Edition Eulenburg No. 425. London: E. Eulenburg Ltd. 1979. Foreword.
- ^ Christian Martin Schmidt: Brahms Sinfonien. Ein musikalischer Werkführer. Beck-Verlag, München 1999, ISBN 3-406-43304-9, S. 37–56.
-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79. ISBN 0-8108-3228-3.
- ^ 许世青 1986,第57页.
- ^ 许世青 1986,第131页.
- ^ 许世青 1986,第162页.
- ^ 林仁斌. 四十年磨一劍~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bonart.com.tw. 2021-10-06 [202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3) (中文(台湾)).
- ^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Kennedy Center, 2006
- ^ Back cover blurb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3-18. for David Lee Brodbeck, Brahms: Symphony No.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Brahms’ First Symphony has been hailed as Beethoven’s Tenth."
- ^ 存档副本. [2010-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6).
- ^ Brown, Mark. Beethoven's Eroica voted greatest symphony of all time. The Guardian. 2016-08-04 [2022-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3) (英国英语).
- 文献
- Brahms, Johann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argit L. McCorkle.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 the autograph score. New York : Pierpont Morgan Library in association with Dover Publications, c1986. ISBN 0-486-24976-X.
- Frisch, Walter. Brahms: The Four Symphon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5 - 66
- Notes to a concert at the Kennedy Center, with information about the first performance of the work
- Simrock, "Brahms and Brahms' working habits"
- Abell, Arthur M. "Talks With Great Composers - Candid Conversations with Brahms, Puccini, Strauss. and Others". New York. First Carol Publishing Group, 1994.
- 许世青.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之指揮研究 (硕士论文).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1986.
- 乐谱
- Edition Eulenburg No. 425. London: E. Eulenburg Ltd. 1979. Plate 4558. Foreword by Wilhelm Alt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