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朋克
硬核庞克 | |
---|---|
风格起源 | 庞克摇滚 |
文化起源 | 1970年代晚期、美国 |
典型乐器 | 主唱 - 吉他 - 贝斯 - 鼓 |
衍生形式 | 另类摇滚 - 油渍摇滚 - 后硬核 |
类型分支 | |
基督硬核 - D-beat - 情感核 - 辗核 - 旋律硬核 - Nardcore - Powerviolence - 滑板庞克 - 鞭笞核 - Youth crew | |
融合类型 | |
混合鞭笞 - 硬壳庞克 - 放克核 - 爵士核 - 恐怖庞克 - 金属核 - 饶舌核 - 斯卡核 - Sludge metal - 鞭笞金属 | |
其他主题 | |
Hardcore dancing - 直刃族 - 街头庞克 - DIY punk ethic |
硬核朋克(英语:Hardcore Punk,通常简称为硬核)是朋克摇滚的一个分支,起源于1970年代的英国和北美。[1]硬核朋克比最初的朋克更重,更噪,更快,旋律更加简单更加混乱。硬核朋克风格的歌曲一般比较短、快、响,内容常常涉及激进的反社会、反规则的思想,也正是因为这样,近年来逐渐被归类为金属乐。原先“硬核庞克”这个用词不是那么固定,一直到加拿大温哥华乐团D.O.A.透过他们1981年发行的专辑《Hardcore '81》,使得这个词被广泛使用。[2][3][4]
硬核更引发直刃族(Straight Edge)的文化运动以及强硬派(Hardline)与Youth Crew等等运动。这种音乐类型在80年代的地下音乐,随著独立音乐的推广、DIY精神,更加蓬勃发展,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到纽约、新泽西甚至是加拿大、英国。他影响数种音乐类型,更成功打入主流市场,诸如金属核、油渍摇滚、鞭挞金属、Emo与后硬核。
传统的硬核从未经历过主流商业化的成功,但随著时间推移,部分早期的先锋乐团获得了赞赏。乐团Black Flag的专辑《Damaged》更在2003年被列入滚石杂志五百大专辑中。[5]
特色
[编辑]音乐
[编辑]在庞克摇滚之下,大多数的乐团遵从传统的“歌手、吉他、贝斯、鼓手”的制度。歌曲写作这方面,硬蕊较强调节奏而非旋律;唱腔则是采用喊叫反复的呼喊,也会使用口语的韵文;鼓手会瞬间演奏快速的D-beat,接著进入breakdown桥段;吉他手演奏出独奏、八度音阶、groove,同时也会刷出不同的反馈与不和谐的噪音。
评论家Steven Blush曾说:“性手枪还算是摇滚乐…就像是查克贝瑞(Chuck Berry)的疯狂版。硬蕊比他激进多。他不是一段和弦式的摇滚。他消除了任何写歌该有的想法。它有它们的形式。”[6]
服装
[编辑]服装是庞克的结晶之一。硬蕊庞克的歌迷们则背道而驰,他们身著T-shirt、牛仔裤与平头。这种1980年代的现象与1970晚期许多庞克摇滚歌手的煽情流行风格恰恰相反,当时的歌手有精心设计的发型、刻意撕破的衣服、补丁、饰针、饰钉、刺猬头等等。
Black Flag的主唱Keith Morris说:“这样的…庞克风气基本上是建立于英格兰流行。但我们和这些东西一点也没有关系。Black Flag和the Circle Jerks和这些差多了。我们就像是在加油站或潜艇堡的打工小弟。”[7]
历史
[编辑]1970年代晚期与1980年代早期
[编辑]美国
[编辑]洛杉矶
[编辑]《我们的乐团可以是你的生活》一书的作者Michael Azerrad称Black Flag为硬蕊庞克的“教父”。[8]Black Flag由负责吉他与填词的Greg Ginn所创立,成立于加州的赫莫萨海滩,他们第一场表演在1977年十二月。原先团名叫Panic,后来在1978年改成Black Flag。[9]
就在1979年,Black Flag加入了其他洛杉矶乐团的硬蕊乐手,包括Fear、The Germs、the Circle Jerks,其中the Circle Jerks的就是Black Flag的创团主唱Keith Morris。这些乐团都在1981年的纪录片《西方文明的堕落》,导演Penelope Spheeris。[10]到影片发布的时候,新的硬蕊乐团都已经在这个地方发迹,包括The Adolescents、Angry Samoans、Bad Religion、The Descendents、Dr. Know、Ill Repute、Minutemen、Suicidal Tendencies、TSOL、Wasted Youth与Youth Brigade。
当相当受欢迎的传统庞克,如:雷蒙斯合唱团、冲击合唱团和性手枪都还在大厂旗下的时候,硬蕊乐团则不是。然而,Black Flag却是个例外,他们很快被环球音乐旗下的MCA唱片子公司Unicorn唱片签下,但后来因为公司的主管认为他们的音乐有“反家长”的意味,与他们解约。[11]与其试著让大厂来签约,这些乐手们不如自己成立独立唱片公司来销售自己的音乐。Ginn成立了SST唱片,在1979年,发行了Black Flag的第一张EP《Nervous Breakdown》,这间唱片公司继续发行其他硬蕊艺人的作品。Azerrad说他们:“轻易地成为最具影响力与流行性的八零年代地下独立音乐”[8]不仅是SST唱片,后来也有一连串乐手自行成立唱片公司,如来自Youth Brigade的Shawn与Mark Stern他们所成立的BYO唱片,Bad Religion的Brett Gurewitz则成立了Epitaph唱片、Minutemen的D. Boon成立Alliance唱片,同时还有歌迷自行成立的唱片公司,举凡Frontier唱片与Slash唱片。
乐团也出资筹画他们的巡回。Black Flag的巡演在1980年与1981年,这使他们与北美各地正在茁壮发展的硬蕊乐坛接触,为后继之辈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12][13][14]乐团Youth Brigade就是其中之一,被记载在纪录片《另一个心境》中。[15]
三藩市
[编辑]乐团Black Flag成军于洛杉矶后,在三藩市也成立了另个乐团,叫作Dead Kennedys。这个乐团早期的音乐还是比较接近传统的庞克摇滚,但在1981年的专辑《In God We Trust, Inc.》,他们开始转变为大家所认知的硬蕊。Dead Kennedys的发展类似于乐团Black Flag与Youth Brigade,他们在透过自己的唱片公司Alternative Tentacles出版作品,除了自己的作品以外,Alternative Tentacles唱片还发行了影响深远的一张硬蕊庞克合辑《Let Them Eat Jellybeans!》。
虽然不像洛杉矶的风气那么盛行,但在1980年代,三藩市的Bay Area还是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乐团,包括:Crucifix、Flipper、Kwik Way以及Whipping Boy。此外,在这时期几个德州出身的重要乐团The Dicks、MDC、Verbal Abuse与Dirty Rotten Imbeciles(D.R.I.)都重新以三藩市为活动区域。
这个现象是因为在三藩市的Mabuhay Gardens俱乐部所帮助的,他的提倡人Dirk Dirksen,后来被尊称为“庞克教皇”(The Pope of Punk)。[16]另一个重要的地方机构则是Tim Yohannan的歌迷杂志(爱好者杂志)Maximumrocknroll,与他在加州柏克莱设立的广播电台KPFA极限摇滚电台秀(KPFA Maximum RocknRoll Radio Show),播放了北加州年轻乐团的音乐。
华盛顿特区
[编辑]在美国西岸第一个成立的硬蕊庞克乐团就是来自华盛顿特区的Bad Brains。成立于1977年,成员全为非裔美国人,他们早期的几首歌曲为节奏相当快的摇滚歌曲。[17]1980年,发行了第一张单曲《Pay To Cum》,自此影响华盛顿特区的硬蕊乐坛。
1979年,成立乐团Teen Idles的Ian MacKaye与Jeff Nelson,就是受到Bad Brains的影响。Teen Idles在1980年解散,接著MacKaye和Nelson又再度组成另一个乐团Minor Threat,他在硬蕊庞克界中影响相当深远。比起同期的乐团,Minor Threat使用更快的节奏与更强烈的riff。以歌曲《Straight Edge》道出对抗毒品、酒精的态度,激发了直刃族运动。MacKaye与Nelson也开了独立唱片公司Dischord唱片,运作的据点在Dischord House,发行在华盛顿特区的乐团,有:The Faith、Iron Cross、Scream、State of Alert、Government Issue、Void与Youth Brigade。颇具影响力的合辑《Flex Your Head》纪录了该年代在当地的硬蕊场景。
波士顿
[编辑]在波士顿著名的硬蕊庞克团体有Jerry's Kids、Gang Green、The F.U.'s、SS Decontrol、Negative FX、The Freeze和Siege。这一派乐团是受华盛顿特区的直刃族的影响,他们经常攻击那些酗酒或吸毒的庞克族们。许多争议围绕在这群团体中,他们奇特的行为激起了一个争议,那就是在硬蕊场景中的暴力行为。1980年代晚期,Elgin James被牵扯进入波士顿直刃族的派系斗争,后来在他的帮助之下,成立朋友站出来组织(Friends Stand United)。
1982年,Modern Method唱片发表了一张名为《This Is Boston, Not L.A.》的波士顿硬蕊乐团合辑。这张合辑包含的乐团有:The Proletariat、The Freeze、The F.U.'s、Jerry's Kids与Gang Green。另外,Curtis Casella的Taang!唱片也是这年代发表这类作品的重要中心之一。
纽约
[编辑]当乐团Bad Brains由华盛顿特区转移发展地点到这个市镇时,纽约的硬蕊庞克场景就在1981年开始发展了。[18][19]从1981年开始,在纽约出现了大量新兴硬蕊乐团,诸如The Mob、The Abused、Heart Attack、Kraut、Beastie Boys、Murphy's Law、Urban Waste、Agnostic Front、Reagan Youth、No Thanks、The Icemen与Warzone。这些在纽约发展的乐团,多半来自纽泽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乐团the Misfits。其他像是Adrenalin OD、Mucky Pup与The Undead也都是。在1980年代初期,纽约硬蕊场景的汇集地在一个小间的after-hours酒吧A7,在曼哈顿的lower east方。后来,这个场景的中心转换到喜爱硬蕊音乐的Hilly Kristal,他所开的CBGB俱乐部,在几年间,这家俱乐部每个礼拜都会在假日举办硬蕊的白日表演。但是一场暴力事件,迫使Kristal在1990年终止硬蕊音乐的演出。
纽约都会区的电台WFMU上,早期的电台发声来自Pat Duncan,他主主持了一个LIVE庞克与硬蕊节目,自1979年开播,每周一次。[20]康乃狄克州的布里奇波特也有名为Capital电台(Capital Radio)的早场秀,这个秀以硬蕊为主,主持人为在电台WPKN的Brad Morrison,这个电台自1979年的二月开始,每个礼拜播出,一直到1983的年底。在纽约市,Tim Sommer在WNYU主持了Noise The Show。[21]1982年Bob Sallese制作了一张合辑《The Big Apple Rotten To The Core》,由S.I.N.唱片发行,演出的乐团为The Mob、Ism与其他四个来自A7早期的几个乐团。这张专辑在商业广播台WLIR获得了相当大的名气,接著开始在全国大学的电台上散播开来。下一张专辑《The Big Apple Rotten To The Core, Vol. 2》则是在1987年透过Raw Power唱片发行。
北美其他地区
[编辑]当芝加哥的Articles of Faith、Big Black与Naked Raygun活动的同时,Minneapolis则出现了Hüsker Dü、The Replacements等等硬蕊团。底特律地区则是Crucifucks、Degenerates、The Meatmen、Negative Approach、Spite与Violent Apathy的发源地。此外,乐团JFA与Meat Puppets都来自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Reno, Nevada有7 Seconds和Butthole Surfers;Butthole Surfers、Big Boys、The Dicks、Dirty Rotten Imbeciles(D.R.I.)、Really Red与MDC则是从德州来的。在奥勒冈州波特兰活动的乐团有Poison Idea、Final Warning与The Wipers。当然在华盛顿州的还有The Accüsed、The Fartz、Melvins以及10 Minute Warning。
D.O.A.在1979年成立于英属哥伦比亚温哥华,发行了专辑《Hardcore '81》,他们是第一个被认为是“硬蕊”(Hardcore)的乐团。其他发迹自英属哥伦比亚乐团为Dayglo Abortions与The Skulls。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Blush, Stephen(November 9, 2001). American Hardcore: A Tribal History. Feral House. ISBN 0922915717.
- ^ 存档副本. [200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5).
- ^ 存档副本. [201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1).
- ^ 存档副本. [201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3).
- ^ 存档副本. [201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9).
- ^ Blush, Steven, "Move Over My Chemical Romance: The Dynamic Beginnings of US Punk", Uncut, January 2007.
- ^ 存档副本. [201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6).
- ^ 8.0 8.1 Azerrad, Michael, Our Band Could Be Your Life: Scenes from the American Indie Underground, 1981-1991(Underground Music)ISBN 0-316-78753-1
- ^ ^ a b c Grad, David. "Fade to Black." Spin. July 1997
-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的资料(英文)
- ^ Black Flag. Sounds magazine. [May 27,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4).
- ^ Black Flag.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 ^ Britannica.com.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0).
- ^ VH1 - Black Flag.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6).
-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Another State of Mind》的资料(英文)
- ^ Selvin, Joel. KEN GARCIA – S.F. Punk – Those Were The Days / Mabuhay Gardens featured likes of Switchblades, Devo. 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6-11-22 [2011-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7).
- ^ Bad Brains. [2011-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1).
- ^ Andersen, Mark and Jenkins, Mark (2001). Dance of Days: Two Decades of Punk in the Nation's Capital.(New York: Soft Skull Press). ISBN 1-887128-49-2
- ^ Blush, Steven (2001). American Hardcore: A Tribal History.(Los Angeles: Feral House). ISBN 0-922915-71-7
- ^ Playlists and Archives for Pat Duncan. WFMU. [200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2).
- ^ Tim Sommer. Beastiemania.com. [200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