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上甲
李上甲(1927年11月24日—2014年1月20日)在台湾对日贸易的发展上具有相当大的贡献,是台湾经济界第一位获得日本天皇颁发“旭日小绶章”的人物。
扩展台湾与日本贸易之经济模式
[编辑]李上甲认为在经贸的交流中,最关键的要素是“人・物・资本”,提出台日企业合作最重要的课题在于“贸易・投资・技术・商业模式”[1],借此推动台日间互补关系之相关政策。在做法上,则以非营利组织(NPO)或非政府组织(NGO)作为操作平台,积极到日本耕耘产业人脉,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与产业现况,并找到国际产业之间的互补性,促进台日之间的工商界媒合,借此帮助台湾产业界拓展市场出海口,并引进所需要的技术资源,其影响力远超过一般厂商所能触及的范围。这样的经济模式可广为推广至其他国家。
一生经历
[编辑]鹿窟基地案
[编辑]李上甲就读台北师范学院,1949年担任学生干部的李上甲因四六事件被逮捕后获释,由于省工委反政府活动遭破获后,政府大肆搜捕,1949年6月省工委蔡孝乾安排大批逃亡干部学生前往山区,选定今石碇与汐止交界的鹿窟作为“北区武装基地”,起初由老家在鹿窟的陈春庆带著几位躲避228追捕的朋友入山,后来更多的地下党员也聚集到鹿窟,李上甲也逃亡至鹿窟基地躲藏,当地人称为跑山仔,原本在村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跑山仔,却开始发展组织成立了“台湾人民武装保卫队”即鹿窟基地,当时李上甲在基地担任指导员,为了防止告密,队员或送礼或裹胁使得村民不得不就范,因此几乎全村都涉及此案,连10岁儿童也只知共产国际歌不知国歌为何,后蔡孝乾遭逮捕变节将组织全盘托出,鹿窟因此被调查局盯上,1952年12月动员上万军队大肆搜捕,大批村民遭逮捕即鹿窟基地案[2],涉案的李上甲原系属于组织干部而获得自新的机会,但在鹿窟基地案中捐款给李上甲及协助掩护他逃亡的两位胞弟担任田尾乡公所干事的李书勋及在福泰纺织工作的李聪礼,却因案遭判决死刑枪决[3]。当时承办的干员谷正文,在晚年接受访问时说自新的领导人是有政治宣导用途,目的就是要让曾被他吸收和领导的徒众对他们永远痛恨和失望。[4]
职场生涯
[编辑]李上甲的职场生涯中,有四十五年的时间专职在台日贸易的交流。[5],经济部技术处,在外贸协会任职期间,他拜访过日本所有县市,亲自到实地了解当地的产业动态,并建立相关人脉。68岁时从外贸协会退休,退休后继续在“财团法人台日经济贸易发展基金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担任秘书长,该基金会之首任董事长为已故的辜振甫先生。在基金会任职期间,成功统筹“东亚经济会议台湾委员会”、“台日商务协议会”、“台湾对日商务企业联谊会”等相关团体的资源。同时协助解决台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并促进台日之间的多项交流活动。82岁时辞去基金会董事及顾问等一切正式职衔。
台日贸易拓展历史
[编辑]
1964年11月~1970年7月 ●台日交流“基础架构”建构期
1970年7月~1990年2月 ●交流“成长期”
1990年3月~1994年6月 ●从此迈入台日交流“加速成长期”
自1993年至2007年之间,财团法人台日经济贸易发展基金会以主办者、共同主办者或协办者所进行的活动中,协助日本团体达257个。同时,台日双方在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领域的活动项目达17类,台湾方面参加活动的企业累计有14,479家,日本方面则有34,287家。所推动的“大型赴日拓销团”,主要以电子、电脑、机械、模具、整厂输出等为重点项目。所衍生出的贸易金额推估达67.26亿美金,台湾自日本引进的技术案件(包含OEM、ODM、许可生产、重要技术案件等)则达到451件之多[6][7][8],对当时平衡台日贸易逆差有很大贡献。
荣誉
[编辑]外国勋章奖章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李上甲,台日经济产业交流的基本理念与活动实绩
- ^ 鹿窟事件50年代最大政治冤案. 自由时报. [2016-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 ^ 戰後政治案件及受難者. 战后政治案件及受难者资料库. [2016-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2).
- ^ 谷正文. 《白色恐怖秘密檔案》谷正文口述回憶錄. 台湾: 独家出版社.
- ^ 日台経済交流の礎を築いた人々―第一回 李上甲氏」の掲載--「赤門マネジメント・レビュー」13巻11号. [2014-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 ^ 李上甲,协助中小企业自日引进技术计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经济部技术处, 2005
- ^ 李上甲,协助中小企业自日引进技术计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日经济贸易发展基金会, 2006
- ^ 李上甲,协助国内产业自日引进共通性基础技术计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日经济贸易发展基金会, 2007
- ^ (日语)平成17年秋の外国人叙勲受章者名簿 (PDF). 内阁府. 2005-11-03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