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50大奥秘
心理学的50大奥秘 | |
---|---|
原名 | 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
作者 | 斯科特 O.利林菲尔德、 史蒂文·杰伊·林恩、约翰·鲁希欧、巴里 L. 拜尔斯坦 |
译者 | 衣新发、王雨晴 |
类型 | 非虚构作品 |
语言 | 英语 |
发行信息 | |
出版机构 | 威立—布莱克威尔出版社(原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中文版) |
出版时间 | 2009年9月28日 |
中译本出版日期 | 2012年5月 |
规范控制 | |
ISBN | ISBN 978-1405131124(原版) ISBN 978-7111377887(中文版) |
OCLC | 778339358 |
《心理学的50大奥秘》(英语: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是斯科特 O.利林菲尔德、史蒂文·杰伊·林恩、约翰·鲁希欧、巴里 L. 拜尔斯坦共同撰写的心理学著作,于2009年9月经威立—布莱克威尔出版社出版[1]。中译本于2012年5月经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由衣新发和王雨晴翻译[2]。
背景
[编辑]斯科特 O.利林菲尔德在接受访谈时,提到自己对于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区别相当感兴趣,并希望为此教育公众[3]。作者们写出《心理学的50大奥秘》的原因在于认为该些神话经常为公众接受,但与证据不符,导致错误决定[4]。
内容
[编辑]《心理学的50大奥秘》主要探讨了50个大众及心理学家经常相信的心理学错误观念[5][6],和它们的传播和普及过程[5]。作者们先在开首说明认知偏误和逻辑谬误怎样令该些神话产生——它们可能依靠人人都相信的“常识”,或一些专家的说法[7]。然后按神话类别编排内部内容,把它们分为“有关大脑和知觉的神话”、“有关发展和老化的神话”、“有关智力和学习的神话”等等[7]。
他们在介绍神话时,会先说明神话的起源及流行程度,然后指出它们怎样跟证据冲突,于书籍最后列出自己的参考资料[7]。他们在著作中触及的神话有“当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匹配时,学生学得最好”、“男性和女性用截然不同的方式交流”、“大多数在儿童期遭受性侵害的人在其成年后都会发展出重度人格障碍”等等——指它们与证据冲突或没有证据支持[5][7]。他们还在最后列出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但是真实的心理学事实[8]。
评价
[编辑]《心理学的50大奥秘》得到了多名评论者推荐,包括应用神经科学系的罗伊·苏格曼(Roy Sugarman)、退休家庭医师哈里特·霍尔、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的嘉芙莲·斯科特(Catherine Scott)、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心理学系名誉退休教授彼得·拉马尔(Peter Lamal)、伯明翰大学心理学系的杰森·布莱斯维特(Jason Braithwaite)[5][6][7][8][9]。布莱斯维特认为它适合刚成为心理学系的学生阅读[9]。苏格曼和拉马尔皆表示它适合专业人士和大众两者阅读[6][8]。《The Education Digest》的达德利·巴洛(Dudley Barlow)写道,人们可以在等候预约时阅读之[10]。
苏格曼和布莱斯维特认为,这本书能质疑人们的“常识”是否真的如此[6][9]。霍尔和斯科特赞扬作者们在这方面的努力[5][7]。苏格曼、斯科特、巴洛皆认为作者写得很好和有趣[6][7][10]。不过前者批评作者欠缺描述该些神话对教育的影响[7]。布莱斯维特则批评作者写得不够详尽,但仍连同拉马尔一起认为内容相当吸引[8][9]。
霍尔在书评中写道,这本书能让人承认自身错误,包括他自身,但仍认为这一过程对很多人而言不容易。并提道自身见到作者在描述“吃太多胡萝卜会让皮肤变橙色”为错误时,自己写信给作者更正一事,指医学上确存在这种情况,称为胡萝卜素血症。他赞扬作者对此事的回复,指其承认了这一错误,并说将于下一版中更正[5]。斯科特写道,作者们在儿童性侵害影响方面挑战很多人“常识”的举动很“勇敢”,并跟爱德华·罗兹基(Edward G. Rozycki)分别关注这本书所提到的神话如何影响教学[7][11]。
《行为科学史杂志》上的一篇评论指出,作者虽然宣称智力测试没有偏误,但却没有考虑文化差异如何影响其结果。此外它还说,历史学家可能会对著作中某些神话的起源感到好奇,因此对他们也有一定启发[12]。
参考资料
[编辑]- ^ 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Shattering Widespread Misconceptions about Human Behavior. Wiley.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7).
- ^ 斯科特 O.利林菲尔德; 史蒂文·杰伊·林恩; 约翰·鲁希欧; 巴里 L. 拜尔斯坦. 心理学的50大奥秘. 衣新发、王雨晴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ISBN 9787111377887.
- ^ Michael A. Britt. Episode 113: Interview with Scott Lilienfeld on the 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The Psch Files (访谈). 2009-12-27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4).
- ^ Zinn, Tracy E. The Pleasures and Lessons of Academic Mythbusting: An Interview With Scott Lilienfeld. Teaching of Psychology. 2010, 37 (4): 287-293. doi:10.1080/00986283.2010.511053.
- ^ 5.0 5.1 5.2 5.3 5.4 5.5 Hall, Harriet. The Mythbusters of Psychology. Skeptic. Vol. 15 no. 4. 2010: 68–70.
- ^ 6.0 6.1 6.2 6.3 6.4 Sugarman, Roy. Review - 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Metapsychology. Vol. 14 no. 25. 2010-06-22 [202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Scott, Catherine. Review of 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by Lilienfeld, Scott O.; Lynn, Steve Jay ; Ruscio, John & Beyenstein, Barry L. (PDF). Education Review. 2010-07-17: 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9-20).
- ^ 8.0 8.1 8.2 8.3 Lamal, Peter. Things we know that are not so. Skeptical Inquirer. Vol. 34 no. 2. 2010: 58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4).
- ^ 9.0 9.1 9.2 9.3 Braithwaite, Jason. Review: 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Psychology Learning & Teaching: 73. [2024-02-27]. doi:10.2304/plat.2010.9.2.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4).
- ^ 10.0 10.1 Barlow, Dudley. 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Scott O. Lillenfeld,Steven Jay Lynn, Jobn Ruscio, and Barry L. Beyerstein. Hoboken, NJ: Wiley-Blackwell, 2010. Pp. 332.$26.95, paper. ISBN 978-1-4051-3112-4. TEL: 800-225-5945 • FAX:(800) 597-3299. The Education Digest. 2010: 69–70.
- ^ Rozycki, Edward G. Myths from Popular Psychology That Support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Policy. Educational Horizons. Vol. 88 no. 4. 2010: 203–207. JSTOR 42923812.
- ^ Scott O. Lilienfeld, Steven J. Lynn, John Ruscio, and Barry L. Beyerstein. 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Shattering Widespread Misconceptions about Human Be-havior.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2010. 332 pp. $24.95 (paperback). ISBN 978-1-4051-3112-4..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48 (1): 82–83. doi:10.1002/jhbs.2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