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徐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徐冰
出生1955年
 中国重庆
教育程度中央美术学院
知名于装置艺术版画书法
知名作品析世鉴新英文书法
运动85新潮
奖项麦克阿瑟奖

徐冰(1955年),男,祖籍浙江温岭,生于重庆中国当代艺术家,现居北京纽约,师从詹建俊罗尔纯古元等名家,其为人所知的大部分作品皆与文字有关,如使用全新创造的“汉字”写成的“析世鉴”(又称“天书”);又如以汉字思维书写英文单词的方式“英文方块字”。

生平

[编辑]

徐冰祖籍浙江温岭,出生于重庆,在北京长大。1975年,文化大革命时下乡待了两年。1977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詹建俊和古元等,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取得该校硕士学位,于1990年作为荣誉艺术家访美,居住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2008年回到北京,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2014年起担任其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1]

家庭

[编辑]

父亲徐华民,母亲杨时英

艺术成就

[编辑]

作品曾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华盛顿赛克勒国家美术馆、堪萨斯史宾沙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西班牙索菲亚女王国家美术馆、米罗基金会美术馆、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新南威尔士美术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捷克布拉格国家美术馆及德国路维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约翰内斯堡双年展等国际展。

作品收录于美国1997年版世界艺术史教科书《古今艺术》(Prentice Hall, Abrams出版社)、美国及欧洲权威世界艺术史教科书《加德纳世界艺术史》(Wadsworth出版社)。

著名作品

[编辑]

天书(1988-1991)

[编辑]

1988年,徐冰就以自刻方块字的方式,开始创作新的汉字,在三年间,他一共刻了4千多个无人能懂的汉字。并用这些字印出了《析世鉴》这件作品(又称“天书”),此作品是在大张的连续宣纸上印满了他所造的新字,并以垂挂的方式铺满展场的天花板和四面墙壁,面积约有300平方公尺,在地板上则摆放120套、一套有四册的中国传统线装书,书中也全部用宋版印刷的风格,印满了这些无人能懂的汉字。“析世鉴”的第一次展出是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展出。

徐冰曾提到,这些假字“似乎让知识人不舒服”,迫使人们对现有知识体系产生怀疑,很多人在展览期间强迫症似的想要找出哪怕一两个真的字。

此作品88年问世后在世界各地艺术机构展出,并引起众多的讨论,被多本艺术史著作所介绍,也被不少西方艺术评论家专文探讨。 1989年“天书”在中国获得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一等奖,参加了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和上海双年展。1993年徐冰在当代艺术大展中最重要的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天书”,此后就陆续的参加了许多世界性的艺术展。

“天书”现时在香港M+博物馆展出。

英文方块字(1994至今)

[编辑]
新英文书法风格写出的Wiki

“析世鉴”是徐冰将汉字作为现代艺术题材的第一件作品,随后他发展出“英文方块字”教育系统。新英文书法是使用了书法的样式,将所有英文单词以汉字的思维书写成“方块字”。1996年时,徐冰改变展览的形式为开放式,让参观者能够坐下来,实际书写(英文字母、汉字外型、汉字结构)。他甚至在美国开办了新英文书法的教室系统,到许多学校去让学生们用当代艺术的形式,接触另一个文化。

背后的故事(2004至今)

[编辑]

2004年,徐冰在柏林美国学院担任驻地艺术家,收到德国东亚美术馆做个人回顾展的邀请。这个美术馆在二战期间,90%的藏品被苏联红军挪到了前苏联,留在博物馆的只有一些丢失的艺术品的照片。徐冰希望做一件结合当地历史与个人文化背景的新作品,于是从馆藏档案里选了三件丢失古画的照片作为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再诠释[2]

《背后的故事》所呈现的画面,不是通过物质颜料的调配来模仿三维效果(光感、立体感等),而是通过对光的调配构成的。换一种说法就是:艺术家在空气中调配光,而光是散落于空间中的,是通过一块切断空间的毛玻璃所记录的。这块毛玻璃的作用好比空气中光的切片,《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光的绘画[2]

地书(2005至今)

[编辑]

此后徐冰不再拘泥于汉字或汉字形式。使用各式各样的表情符号写成了112页的“从点到点”(又名“地书”与“天书”对应)[3]。书中使用表情符号妙趣横生地展示了生活中一位单身上班族一天24小时的典型生活,描写了作为巨大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分子的行为与思考,予人深思。

凤凰(2008-2010)

[编辑]

这个项目始于2008年,当时徐冰被邀请为北京环球金融中心新大厦一层的玻璃中庭制作一尊雕塑,该建筑位于北京商业区中心,是由建筑师西萨·佩里(Cesar Pelli)设计的[4]。在目睹建筑工人的生活环境之后,徐冰决定使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废料,包括建材、建筑工程设备、劳动工具、建筑工人的生活用品等现场材料用于作品。《凤凰》不但呈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更表现了对城市建设者的尊重;对环保议题的关注(凤凰所用材料皆为废物利用)[5]

蜻蜓之眼(2017)

[编辑]

2017年,徐冰以中国的种种社会问题为主题、以该国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机所拍下的画面为素材,导演了首部电影《蜻蜓之眼[6] [7]

奖项和荣誉[8]

[编辑]

奖项

[编辑]
  • 1998年:波洛克-克拉斯纳 国际艺术基金会奖
  • 1999年:美国麦克阿瑟奖“天才”奖(MacArthur Award):“原创性、创造能力、个人方向和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能力”[9]
  • 2003年: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不仅是中国, 也是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先导性艺术家. 通过创立独特的“假汉字”和“新英文书法”, 尝试了东西文化的融合,提高了亚洲现代美术在国际上的地位. 徐先生这种扎根于自我文化的同时, 以创造性的飞跃为目标的姿态, 正是亚洲现代美术家的指标。”评委会主席奥奎(Okwui Enwezor)在授奖辞中说:“徐冰是一位能够超越文化界线,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的艺术家。”[10]
  • 2004年: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es Mundi)
  • 2005年:纽约市第九十六届青年之友奖
  • 2006年:由于“对文字、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获全美版画家协会第三十六届“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
  • 2011年:“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 30年成就奖
  • 2015年:美国萨瓦纳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大奖

荣誉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xubingdotcom. [201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7). 
  2. ^ 2.0 2.1 XU BING - 作品 - 背后的故事. xubing.com.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7). 
  3. ^ 徐冰. 从点到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49513694
  4. ^ Carol Vogel. 徐冰的鳳凰亮相紐約,被賦予更深遠涵義.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4-02-19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5. ^ XU BING - 作品 - 凤凰(北京). xubing.com.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6. ^ 郝建. 与老大哥对视:反转监控摄像头的中国电影. 纽约时报. 2017-10-11 [2017-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7. ^ 什麼是當代藝術?專訪徐冰:沒人說過的話才值得去說. BIOS monthly. [201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 
  8. ^ xubingdotcom. [201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7). 
  9. ^ Xu Bing. MacArthur Foundation. [201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10. ^ 2003年 (14届) 艺术文化奖获奖 徐冰. 福冈亚洲文化奖. [201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