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
地理范围 | 青州 |
---|---|
时期 | 中国新石器时代 |
时间 | 前3500年 – 前2500年 |
主要遗址 |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 |
先前文化 | 北辛文化 |
继承文化 | 龙山文化 |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与仰韶文化同时存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泰山地区为中心的山东中、南部以及江苏北部地区,晚期遗址的分布更广,东起黄海之滨,西到河南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淮北,安徽北部、河南中部也有受到该文化影响的遗存发现。
发现
[编辑]1959年首次发现在山东省宁阳堡头村,遗址位于堡头村西和泰安的大汶口一带,故名。 在大汶口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氏族公共葬地,各墓之间随葬品的多寡悬殊。在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这时可能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然而,大汶口文化最重要的发现在于陶器上发现了类似文字的记号,这种疑似文字的刻画记号极可能与汉字的起源有关。
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编辑]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组合酒器,包括酿造发酵所用的大陶尊,滤酒所用的漏缸,贮酒所用的陶瓮, 用于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 还有各种类型的饮酒器具 100多件。据考古人员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职业酿酒者[1]。 在发掘到的陶缸壁上还发现刻有一幅图,据分析是滤酒图。 在龙山文化时期,酒器就更多了。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龙山文化时期酿酒是较为发达的行业。 以上考古得到的资料都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夏禹时代确实存在着酿酒这一行业。
文化特征
[编辑]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以夹砂陶和泥红陶制为主,大汶口文化遗物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泥质陶器上常饰镂孔、划纹,有彩陶和简单的朱绘陶。沙质陶器上少数饰附加有堆纹和篮纹。三足器、圆足器发达,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为觚形器、釜形器、钵形器、罐形器、镂孔圈足豆、双鼻壶、背壶、宽肩壶、实足鬶、袋足鬶、高柄杯、瓶和大口尊等。
值得一提的是,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制陶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已经能制造出薄胎磨光黑陶,胎厚仅1—2毫米,也为龙山文化蛋壳黑陶的出现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牙的习俗。是流行于古代中国东方、南方的拔牙习俗的发源地。在王因、大墩子墓中的骨骸上,还发现颌骨异常变形的现象,某些个体臼齿外侧严重磨损甚至内缩,有数例在变形处置有小石球或陶球,变形当是由于长期口含小球所致。这是大汶口文化所独有的奇特习俗。此外,死者随葬獐牙、獐牙勾形器以及龟甲等,也为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所少见,由于獐牙或是獐牙勾形器通常是握在死者手中,一般认为可能是身份的象征。[2]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致,陶器以灰陶为最多,红陶次之,黑陶和白陶各占一定比例,也有少数彩陶,从地层关系和陶器特征上都证明大汶口文化是这一地区龙山文化的前身,大汶口文化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或稍晚,大约公元前2500年前后过渡为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晚期(西元前约2900年至西元前约4400年)的涂绘装饰手法演变成以绳纹和篮纹等表面压印为主。本时期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手工艺品像是象牙梳、象牙管雕刻。而在大汶口墓地也发现一些富人的陪葬品,多达一百多种珍贵的陪葬品,如玉珠、玉斧等。[3]
文字
[编辑]在陶器上发现的刻画符号,已经具备抽象意义,但是否为早期文字,尚有争议。
分布范围
[编辑]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阶段基本上只分布在山东和苏北地区,南到淮河,向北到达鲁北地区,西界在运河两侧,东至黄海。但胶东半岛地区早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历来存在著不同意见。
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的分布范围南、北两界无大变化,但有迹象表明,当时可能已经开始了向西扩展的趋势。此时,学界对胶东半岛同时期的遗存性质的看法仍有分歧,主流的意见认为,胶东半岛的文化是“属于大汶口文化的不同类型”。
在皖北、豫东普遍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存,在淮阳平粮台、鹿邑栾台、蒙城尉迟寺等都发掘出明确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底层堆积。也就是说,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分布范围已经向西扩展到了淮阳一带。至于豫中地区和辽东半岛南部地区,虽然发现了不少包含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甚至是个别大汶口墓葬的遗存,但在整体上并未改变当地的文化性质,因此,这些地区不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只可以说是大汶口文化的影响所及地区。[4]
文化与族群
[编辑]大汶口文化与同时存在的仰韶文化之间有著广泛交流。
考古学者也注意到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之间的文化共同点[5]。认为大汶口文化与前南岛民族存在关连[6][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徐凤先[9]与李洪甫等人认为,该文化属传说中的太昊与少昊集团。
北韩金日成大学教授李趾麟在《古朝鲜研究》一书中主张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创造者,为为居住在黄海沿岸至朝鲜半岛一带的古民族鸟夷。鸟夷与濊貊族融合后,成为朝鲜族与肃慎的先祖。
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居民,以体质人类学分析,与中国南方的河姆渡人,南岛民族,台湾原住民族及南亚人有明显的差异[13]。由DNA检测,在新石器时代,与大汶口文化同样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居民,与现代东亚地区族群(包括中国汉族、日本和族、韩国朝鲜族等族群)血缘接近[14]。
重要遗址
[编辑]- 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
- 西夏侯遗址,位于山东省曲阜市
- 王因遗址,位于山东省兖州市
- 刘林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
- 大墩子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
参考文献
[编辑]- ^ 王树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酿酒",<<中国烹饪>>,1987.9
- ^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81-83.
-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大汶口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于2011 年3 月18 日查阅
- ^ 高广仁、栾丰实.大汶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4 :52-53.
- ^ Maisel, Charles Keith. Early Civilizations of the Old World: The Formative Histories of Egypt, the Levant, Mesopotamia, India and China. Psychology Press. 1999: 284. ISBN 978-0-4151-0975-8.
- ^ Manansala, Paul Kekai. Quests of the Dragon and Bird Clan By Paul Kekai Manansala. October 2006. ISBN 9781430308997.
- ^ Sagart, Laurent. The expansion of Setaria farmers in East Asia. Past Human Migrations in East Asia: Matching …. [31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5).
- ^ Blench, Roger. The Peopling of East Asia: Putting Together Archaeology, Linguistics and Genetics. Routledge. 2005: 9. ISBN 9780415322423.
- ^ 徐凤先《从大汶口符号文字和陶寺观象台探寻中国天文学起源的传说时代》
- ^ Deng, Wei; Shi, Baochen; He, Xiaoli; Zhang, Zhihua; Xu, Jun; Li, Biao; Yang, Jian; Ling, Lunjiang; Dai, Chengping; Qiang, Boqin; Shen, Yan. Evolution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ferred from Chinese Y-chromosome evidence.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4-07, 49 (7) [2022-10-13]. ISSN 1435-232X. doi:10.1007/s10038-004-015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4) (英语).
- ^ Wang, Chuan-Chao; Yan, Shi; Qin, Zhen-Dong; Lu, Yan; Ding, Qi-Liang; Wei, Lan-Hai; Li, Shi-Lin; Yang, Ya-Jun; Jin, Li; Li, Hui; the Genographic Consortium. Late Neolithic expansion of ancient Chinese revealed by Y chromosome haplogroup O3a1c-002611: Neolithic expansion of Y chromosomes in China.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13-05, 51 (3) [2022-10-13]. doi:10.1111/j.1759-6831.2012.00244.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3) (英语).
- ^ 田阡子、孙宏开、江荻. 《汉藏语数据与东亚人类的渊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28 (11): 38–42 [2021-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汉藏语群体的祖先最初来源于东亚的南部,在约20000到40000年前,一个携带Y染色体m122突变的群体最终到达了黄河中上游盆地,在这里约10000年前发展起了新石器文化”
- ^ Goodenough, Ward. Prehistoric Settlement of the Pacific, Volume 86, Part 5. 1996: 53.
- ^ Yang, Melinda. Ancient DNA indicates human population shifts and admixtur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Science. 2020, 369 (6501): 282–88. Bibcode:2020Sci...369..282Y. PMID 32409524. S2CID 218649510. doi:10.1126/science.aba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