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 (UAI) | |
成立时间 | 1919年7月28日 |
---|---|
创始人 | 邦雅曼·巴约 |
类型 | 科研组织[*]、国际组织 |
法律地位 | 非政府组织 |
总部 | 法国 巴黎 |
服务地区 | 地球 |
会员 | 82个国家会员[1] 13,701个人会员[2] |
Ewine van Dishoeck | |
Teresa Lago | |
网站 | IAU.org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英语: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 IAU;法语: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缩写为 UAI),由博士以上的专业天文学家所组成,积极参与天文学研究与教育[3]。于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由当时的国际天文星图计画(Carte du Ciel)、太阳天文联合会(Solar Union)和国际时间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数个组织合并而成。其后,世界各国的国家级天文组织陆续加入,构成今日的规模。该会是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的国际科学联合成员,也是国际上承认的权威机构,负责统合恒星、小行星、卫星、彗星等新天体以及天文学名词的定义与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动启动,开放公众参与系外行星的命名[4]。IAU下分成数个工作单位,IAU也负责天文讯息全球电报通报系统,实际工作由中央天文电报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讯息的汇报及电报的发布。 总会共有90个不同国家或地区共12120位会员,其中美国最多,有2084位会员。中国于1935年加入IAU,目前有669名会员,其中中国天文学会591名,中华民国天文学会78名[5][注 1]。
组织与活动概况
[编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大多数活动是透过各天文领域的12个分科会举行。在各分科会下更细分成40个不同研究领域的委员会。在委员会下辖个别研究主题有关的90个工作小组。
从1922年起,该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讨论IAU整体的活动方针,并有研究成果发表等研讨会,以及遴选新届IAU执委、各属下委员会成员,新会员推荐等。此外也定期在欧洲、亚太、拉丁美洲召开各区域会议。随各式各样天文事件的发展,也会随时召开小规模的学术研讨会。
第26届(XXVIth)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全体会议于2006年8月14至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由世界各地2500余位天文学家代表出席,会议最受瞩目的就是表决第5、6号共四份决议草案,重新确定行星定义,将冥王星由行星划为新开设之矮行星,而未来全体会议将审议更多天体列入矮行星之席。
全体会议 | 时间 | 地点 |
---|---|---|
Ist(第1届) | 1922 | 义大利罗马 |
IInd(第2届) | 1925 | 英国剑桥 |
IIIrd(第3届) | 1928 | 荷兰莱顿 |
IVth(第4届) | 1932 | 美国剑桥 |
Vth(第5届) | 1935 | 法国巴黎 |
VIth(第6届) | 1938 | 瑞典斯德哥尔摩 |
VIIth(第7届) | 1948 | 瑞士苏黎世 |
VIIIth(第8届) | 1952 | 义大利罗马 |
IXth(第9届) | 1955 | 爱尔兰都柏林 |
Xth(第10届) | 1958 | 苏联莫斯科 |
XIth(第11届) | 1961 | 美国柏克莱 |
XIIth(第12届) | 1964 | 西德汉堡 |
XIIIth(第13届) | 1967 |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 |
XIVth(第14届) | 1970 | 英国布莱顿 |
XVth(第15届) | 1973 | 澳大利亚悉尼 |
XVIth(第16届) | 1976 | 法国格勒诺布尔 |
XVIIth(第17届) | 1979 | 加拿大蒙特娄 |
XVIIIth(第18届) | 1982 | 希腊帕特雷 |
XIXth(第19届) | 1985 | 印度新德里 |
XXth(第20届) | 1988 | 美国巴尔的摩 |
XXIst(第21届) | 1991 |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
XXIInd(第22届) | 1994 | 荷兰海牙 |
XXIIIrd(第23届) | 1997 | 日本京都市 |
XXIVth(第24届) | 2000 | 英国曼彻斯特 |
XXVth(第25届) | 2003 | 澳大利亚悉尼 |
XXVIth(第26届) | 2006 | 捷克布拉格 |
XXVIIth(第27届) | 2009 | 巴西里约热内卢 |
XXVIIIth(第28届) | 20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 |
XXIXth (第29届) | 2015 | 美国夏威夷州欧胡岛 |
XXXth (第30届) | 2018 | 奥地利维也纳 |
XXXIst (第31届) | 2022 | 韩国釜山 |
XXXIIst (第32届) | 2024 | 南非开普敦 |
分科会和委员会
[编辑]- 第I分科会 基础天文学
- 第4委员会 星历表
- 第7委员会 天体力学与动力天文学
- 第8委员会 天体测量学
- 第19委员会 地球自转
- 第31委员会 时间
- 第52委员会 基础天文学中的相对论
- 第II分科会 太阳与太阳圈
- 第10委员会 太阳活动
- 第12委员会 太阳辐射与结构
- 第49委员会 行星间的电浆体与太阳圈
- 第III分科会 行星系统科学
- 第15委员会 彗星与小行星的物理研究
- 第16委员会 行星与卫星的物理研究
- 第20委员会 小行星、彗星与卫星的位置与运动
- 第21委员会 夜空的光
- 第22委员会 流星、陨石与行星间的尘埃
- 第51委员会 生物天文学
- 第53委员会 太阳系外行星
- 第IV分科会 恒星
- 第25委员会 恒星光谱
- 第26委员会 双星与多合星
- 第35委员会 恒星构造
- 第36委员会 恒星大气理论
- 第45委员会 恒星分类
- 第V分科会 变星
- 第27委员会 变星
- 第42委员会 密近双星
- 第VI分科会 星际物质
- 第34委员会 星际物质
- 第VII分科会 银河系
- 第33委员会 银河系的结构与动力学
- 第37委员会 星团与星协
- 第VIII分科会 星系与宇宙
- 第28委员会 星系
- 第47委员会 宇宙学
- 第IX分科会 光学与红外线技术
- 第25委员会 恒星测光与偏振测量
- 第30委员会 径向速度
- 第54委员会 光学与红外干涉
- 第X十分科会 无线电天文学
- 第40委员会 无线电天文学
- 第XI分科会 太空与高能天体物理学
- 第44委员会 太空与高能天体物理学
- 第XII分科会 联合推广活动
- 第5委员会 档案与天文数据
- 第6委员会 天文电报
- 第14委员会 原子与分子数据
- 第41委员会 天文学史
- 第46委员会 天文学教育与发展
- 第50委员会 现有与可能的天文台址保护
- 第55委员会 天文学传播与公众
参见
[编辑]附注
[编辑]- ^ 中国天文学会之国籍注记为China, Nanjing;中华民国天文学会之国籍注记为China, Taipei。
参考文献
[编辑]- ^ National Members. [2020-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6).
- ^ Geographical and Gender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 Members. [2020-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5).
- ^ 存档副本. [2009-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30).
- ^ NameExoWorlds: An IAU Worldwide Contest to Name Exoplanets and their Host Stars. Paris. 2014-07-09 [2014-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4) (英语).
- ^ Geographical and Gender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 and Junior Members. 2022-01-01 [2022-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