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镜
分光镜为一光学仪器,可以将一束光线分成两束,是许多光学仪器(如干涉仪)的重要组件,以至使用光纤的电信设备。
设计
[编辑]最常见的分光镜为一玻璃方块,由两个玻璃三角柱沿对角线以聚酯、环氧树脂或聚氨酯黏合剂黏合而成。经调校黏合剂的厚度后,特定波长的光束从分光镜的一面进入后有一半会穿过,另一半则反射。这是由于受抑全内反射的缘故。
另一个设计是在一片玻璃或塑胶上镀上一层铝,其厚度使得一束特定波长的光在45度角射向玻璃时会被等分。而为了减少涂层所吸收的光,出现一种名为“瑞士芝士”的分光镜。一些经打磨的多孔铁片会被溅镀到玻璃上,或其上的金属会以化学或机械作用蚀刻。除了金属涂层外,也有使用二色性光学涂层。视乎涂层的特性,入射光的反射比率取决其波长。在一些椭圆形反射式聚光灯会以此分开不需要的红外线。此外也用作激光产生器的输出耦合镜以选择波长。
第三种则为分色棱镜,是为不同棱镜的组合,使用二色性涂层以将入射光分为数束不同波长的光。此仪器曾用于摄像管、特艺七彩等技术中,现今应用包括相机的三色感光耦合元件(将影像转为单色光)和电视的三色液晶显示器(将单色光结合投射影像)。
无源光网络中的单模光纤的交叉拼接来达到分光的效果。
相移
[编辑]在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等例子中,分光镜用以重合一些光束。理论上两束入射光会有两束光线射出,但藉分光镜的原理可使其中一束光线的振幅为零。但由于能量的守恒,至少其中一束光线会出现相移。例如当具偏振的光线到达介电质(如玻璃)的表面,而光波的电场在介电质的平面,反射光会具π的相移,穿透的光线不会有相移。相移可以菲涅耳方程计算。[1]但相移亦会受分光镜的物理和几何性质影响,如上述情况不适用于导电涂层,其两束射出的光线皆会有相移。
用途
[编辑]除了光学实验外,此仪器也可用在摄影(如拍摄立体影像)、制造雷射(以输出耦合镜筛出足够强度的雷射)、光纤系统(把信号由光纤划分成子光纤)中。一些使到此类仪器或概念的实验包括:
- 斐索实验:1851年,量度水中的光速
- 迈克生-莫立实验:1887年,验证以太是否存在
- 肯尼迪-桑代克实验:1932年,验证光速是否与器材的运动速度独立
- 哈马尔实验:1935年,反证戴顿·米勒声称重现迈克生-莫雷实验时的不同结果
- 贝尔定理的实验验证:自1972年,证明量子缠结的影响及排除局域隐变量理论
- 惠勒延迟选择实验:1978及1984年,对光子不同时候的波粒性质的思想实验
- 伊利泽-威德曼炸弹测试问题:1993年,使用马赫-曾德尔干涉仪作零作用测量的思想实验
另见
[编辑]- 偏振片(Polarizing beam splitter),如沃拉斯顿棱镜,使用双折射的物料让不同偏振的光分开。
- 衍射分光镜(Diffractive beam splitter)制造一阵列相同的光束。
- 分色棱镜将入射光分成不同波长的光。
- 半透明反光镜 (Pellicle Mirror)或称半透镜、半透膜,应用在摄影器材中的一种分光镜特例
参考
[编辑]- ^ Zetie, K P; Adams, S F; Tocknell, R M, How does a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 work? (PDF), [13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