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井陉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井陉之战
楚汉相争的一部分
日期前205年
地点
井陉(今河北井陉县邯郸(河北省省辖市,位于河北南端)
结果 军得胜
参战方
指挥官与领导者
刘邦
韩信
张耳
陈馀 
赵王歇 
兵力
三万精兵,以及南路汉军主力加起来不下七万 号称有二十万
伤亡与损失
不详 不详

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十月(秦国历法,按夏历公历仍是前205年),军和军在井陉口交战,汉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赵国太傅、兼任代王)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馀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大势已去,故一哄而散,赵军大败,陈馀被斩。

成语“背水一战”典故由此而来。

战争背景

[编辑]

韩信与曹参破魏国后,请求率兵精兵三万向北进攻陈馀及其所扶植的赵王赵歇。汉王刘邦派张耳同行。

根据刘邦战略部属,命令韩信与张耳率三万人下井陉击赵。赵歇命陈馀聚兵于井陉口迎击,当时赵军号称有二十万[1],且先扼守住通向赵国的路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刘邦亦率领靳歙周緤等汉军主力,从邯郸北上攻打位于襄国的赵歇。

战场地势

[编辑]

井陉口是太行山的险要关隘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汉军欲取赵国就得要先通过这条驿道。

两军部署

[编辑]

赵国谋臣李左车主张将韩信的队伍逼到崎岖难行的井陉口,赵军深沟高垒坚守,不与汉军正面交战,再派三万精兵绕到敌后切断汉军粮道,围困汉军,使之因粮草不济而败。但陈馀认为韩信兵少而疲,而且南路还有汉军总指挥刘邦率领主力进攻,北路还有陈豨会师,如果汉军三面夹击那是进退两难。陈馀于是决定占据有利的地形,遵从兵书上“倍则战”的道理,正面与汉军交锋。

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纳,陈馀有动摇之心后,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地方扎下营来。半夜时点两千轻骑,命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乘天黑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嘱咐他们一见到赵军倾巢而出就偷入敌营,换上汉军旗帜。

在明方面,韩信摆出大将旗仗,令汉军主力全部到井陉口的河边背水列阵,以更增陈馀的轻敌之心。

战斗经过

[编辑]

首先韩信向赵军叫阵。陈馀见中路韩信张耳偏师兵少,南路还有汉军总指挥官汉王刘邦率领靳歙周緤灌婴周勃召欧卢绾刘贾汉军主力进攻并且攻下赵国都城邯郸,代地北路又有曹参陈豨会师汉军,万一汉军三路包夹将对自己不利,于是率轻骑锐卒蜂拥而出,欲生擒韩信。韩信接战不久后诈败,假装逃得连战鼓和旗帜都来不及带。陈馀见此情景,当即下令全营出击,直逼汉阵。这时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则乘机攻入赵军空营,遍插汉军红旗。

汉军因背河而战,无路可退,人人咬紧牙关拼命,与赵军殊死决战。双方厮杀半日有馀,赵军仍未能获胜,于是打算退兵。谁知一退到营前突然发现营垒已插满汉旗,赵军以为汉军已经捉了赵王和他的将领,队形立时大乱,兵士四散逃命。这时退到水边的汉军掉回头来趁势反击,配合关内的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

战果

[编辑]

陈馀被斩于泜水上,赵歇在襄国被攻破后被刘邦俘获,亦死。项羽遣骑兵渡河争夺赵地,被汉军击退。

后记

[编辑]

战后汉军将士问韩信:“怎么这违反兵法的‘背水阵’竟能取胜?”韩信笑道:“兵法上不是都说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我给你们一条生路,士卒们能拼死作战吗?”诸将这才领悟了韩信以万馀的劣势兵力,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而致胜之奥妙,对韩信大为钦服。

陈豨定代

[编辑]

根据《秦楚之际月表》记(汉三年十一月代)属汉为太原郡,另根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陈豨在战争中曾以游击将军别定代,可见定魏定代之后,陈豨也没有闲著并且参与灭赵之战。

典故

[编辑]

成语“背水一战”由此而来。

参考资料

[编辑]

传中主要记述了傅、靳、周三人随从刘邦征战及升迁的过程

  1. ^ 陈馀夸大人数。“井陉”两边石壁峭狭,车不能方轨,骑不能并行,险厌难行如此狭窄的地方,这种地形无法支撑十万规模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