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褐蓝子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褐蓝子鱼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目: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科: 蓝子鱼科 Siganidae
属: 蓝子鱼属 Siganus
种:
褐蓝子鱼 S. fuscescens
二名法
Siganus fuscescens
异名
  • Amphacanthus nebulosus
    Quoy & Gaimard, 1825
  • Teuthis albopunctata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 Siganus consobrinus
    Ogilby, 1912
  • Siganus albopunctat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 Amphacanthus aurantiac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 Teuthys nebulosa
    Quoy & Gaimard, 1825
  • Amphacanthus fuscescens
    Houttuyn, 1782
  • Amphacanthus margaritiferus
    Valenciennes, 1835
  • Amphacanthus maculosus
    Quoy & Gaimard, 1825

褐蓝子鱼学名Siganus fuscescens,俗名臭肚鱼(“肚”又作“都”)、象鱼、雉鱼、羊婴、娘唉、黎猛、泥鯭)为蓝子鱼科蓝子鱼属鱼类。于1782年首次被荷兰博物学家马蒂努斯·胡图恩描述为Centrogaster fuscescens,模式产地为日本长崎[2]

分布

[编辑]

本鱼西太平洋区,包括斯里兰卡印度安达曼海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台湾越南中国沿海、印尼新几内亚澳洲密克罗尼西亚帕劳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诺鲁所罗门群岛斐济群岛新喀里多尼亚等海域。

生活水深1至50米。

特征

[编辑]

本鱼体呈长椭圆形且侧扁,标准长度为其深度的2.3至2.9倍。头部的背部轮廓在眼睛上方微弱到显著凹陷,鼻子呈钝或尖。前鼻孔有一个瓣,随着鱼的生长而变短[3],体侧上褐绿,下为银白;杂以白微带浅蓝的圆斑。沿体纵轴排列成行。侧线下,斑点大,成6行,侧线以上,斑点小,排列约成18至20行。背鳍和臀鳍的鳍棘部具明显缺刻。尾鳍在幼鱼时期成浅凹形,成鱼则呈浅叉形。受惊吓时体色变成暗棕、灰棕和白色交杂[4]。背鳍硬棘13枚、软条10枚;臀鳍硬棘7枚、软条9枚。体长可达40公分。鳍棘有侧沟,会分泌毒液,被刺伤会麻痹。同属的另一个种长鳍蓝子鱼学名:Siganus canaliculatus,也称臭肚、象鱼)与此品种相似,但色不同。

一群褐蓝子鱼的幼鱼,成群的在啃食浅海区礁石上的藻类。 褐蓝子鱼在幼鱼时体色为黄绿色。相片地点为台湾东北角的龙洞湾。

生态

[编辑]

本鱼栖于平坦底质浅水或珊瑚礁,于高纬度地区,则栖息于岩礁区或浅水湾。幼鱼的饮食以丝状藻为主,而成鱼则偏好叶藻和海草。当幼鱼到达珊瑚礁平台时,它们会聚集成群,正常规模为200只,但最多可达5,000只。当它们长到3个月大时,鱼群中的鱼数量会减少到约12条。在产卵前,该物种在内礁滩的凸起区域形成30-60只的聚集体,并在新月的第四天或第五天产卵。产卵发生在珊瑚礁边缘附近,每只雌鱼一次产卵约30万。

食用

[编辑]

泥鯭曾经算是下等价钱的“食用鱼”,不能上大桌,即是不会出现于喜庆宴会菜单之上。这是因为从前往来香港岛九龙半岛只能依靠船运,而在当时水质较现在好的香港来说,在维多利亚港两岸的码头很容易就可以钓到泥鯭鱼,不愁供应。因此香港有一句俗语“泥鯭充石班”。而泥鯭已经是香港美食之一,名扬日本东南亚,而泥鯭鱼肉本身肉质相当鲜美,清蒸陈皮酱油和热便十分美味,或者煮片,也很醒。在台湾澎湖烤臭肚鱼干酸瓜臭肚是当地著名的食品。

捕捉与处理

[编辑]

可用竿钓、刺网及陷笼方法。由于泥鯭的鳍有毒,因此常使用泥鯭笼捕捉,是由铁丝网包成的一个笼,设有一个“有入无出”的入口,结构由鸡笼变化而来。笼内放泥鯭鱼爱吃的食物如油条面包皮之类。可以同时一人操作多个泥鯭笼和捉鱼的据点,本小利大,操作简单,泥鯭鱼获可免身体受伤。 [5]劳工手套剪刀是捉泥鯭鱼之必要工具。不可将肠管弄破,以免污染鱼肉。

相关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Carpenter, K.E.; Lawrence, A. & Myers, R. Siganus fuscescen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e.T69689554A115469581 [errata version of 2016 assessment] [25 August 2021].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69689554A69690344.en可免费查阅. 
  2.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褐蓝子鱼.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D.J. Woodland. Siganidae. Carpenter, K.E.; Niem, V.H. (编).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ume 6. Bony fishes part 4 (Labridae to Latimeriidae), estuarine crocodiles, sea turtles, sea snakes and marine mammal (PDF). FAO Rome. 2001: 3636. ISBN 92-5-104587-9. 
  4. ^ Bray, D.J. Siganus fuscescens. Fishes of Australia. Museums Victoria. 2020 [26 August 2021]. 
  5. ^ 泥鯭笼实况片段[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