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d/Zh_conversion_icon_m.svg/35px-Zh_conversion_icon_m.svg.png)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 |
![]() | |
![]() | |
![]() | |
简称 | ONUESC(法文)(罕见) UNESCO(英文) |
---|---|
前身机构 | 智力合作国际委员会[*] |
成立时间 | 1945年11月4日 |
类型 | 联合国专门机构 |
法律地位 | 活跃 |
总部 | ![]() |
坐标 | 48°51′N 2°19′E / 48.85°N 2.31°E |
服务地区 | 世界范围[*] |
总干事 | ![]() |
上级组织 |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
奖项 | 皮博迪奖 |
网站 | www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法语: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éducation, la science et la culture,缩写作 ONUESC ;英语: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缩写作 UNESCO),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一个联合国专门机构[1],成立于1945年11月16日,总部设于法国巴黎。
组织之宗旨在于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之间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2]。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接续国际联盟的国际智力合作委员会。
截至2011年4月[updat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195个会员国及8个准会员[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是“利用教育、科学、文化、沟通及信息,为建立和平、消除贫穷、可持续性发展及跨文化对话而努力。”[4]。因此主要通过这五个领域组织活动。例如赞助文学、技术及教师培育、国际科学计划、独立媒体及新闻自由的提升、区域性及文化历史计划、促进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学的翻译、保护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及保护人权、弥平全球数字落差的国际合作协议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是联合国发展集团的成员之一[5][6]。
组织的活动
[编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以下五个领域组织活动:教育、自然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文化、传播与信息。
- 教科文组织支持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并提供专业知识和促进伙伴关系,以加强国家教育领导力和各国提供全民高质量教育的能力。这包括:
- 教科文组织教席(UNESCO Chairs),644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网络,涉及超过126个国家的770所院校。
- 环境保护组织
- 通过于1960年的《反教育歧视公约》
- 每隔12年举办的成人教育国际会议(CONFINTEA)
- 出版《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UNESCO ASPNet),连系着179个国家的8009所学校。
- 教科文组织还公开发出“声明”,以教育公众:
- 塞维利亚声明(Seville Statement on Violence):1989年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声明,反驳人类具有暴力生物倾向。
- 特定具有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项目和地方,如
- 鼓励“思想通过图像和文字的自由流动”:
- 促进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信息自由立法,通过对通信的发展及传播和信息计划的国际计划
- 促进信息通信技术的全面普及,通过全民信息计划
- 促进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媒体
- 促进事件,例如:
- 成立和资助的项目,如:
- 移民博物馆倡议:推动建立与流动人口的文化对话博物馆[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中心(UNESCO-CEPES),1972年成立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作为一个非集中式办公,促进欧洲、美国、加拿大及以色列的国际间高等教育合作。《高等教育在欧洲》是它的官方刊物。
- 自由软件目录:自1998年教科文组织和自由软件基金会共同资助的这个项目编目的免费软件。
- “FRESH” 确保师生健康新鲜聚焦资源。[9]
- 亚通组织(OANA),联合国亚太通讯社
- 国际科学理事会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
- “ASOMPS”在亚洲召开的一系列药用植物和香料学术会议。
- “植物学2000”:计划支持分类学,药用和观赏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及其保护
- 1948年至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的代表作品,对世界文学著作进行多国语言翻译。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尚未授权高等学府的成立[10]
组成和运作
[编辑]教科文组织由三个部分组成:
- 大会,由全体会员国代表组成,是教科文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两年召开一次。负责制定教科文组织的计划与预算,按一国一票的原则由大会投票通过。
- 执行局,由58个会员国的代表组成,一般每年开会两次,是一个行政机构,为大会的召开作准备,并负责监督大会决议的实施。
- 秘书处,是教科文组织的执行机构,全体工作人员在的总干事的领导下实施会员国大会通过的计划。
历任总干事
[编辑]届 | 总干事 | 出生国 | 任职时间 | |
---|---|---|---|---|
1 | ![]() |
朱利安·赫胥黎 | ![]() |
1946年12月 - 1948年12月 |
2 | ![]() |
海梅·托雷斯 | ![]() |
1948年12月 - 1952年12月 |
代 理 |
![]() |
约翰·泰勒 | ![]() |
1952年12月 - 1953年7月 |
3 | ![]() |
卢瑟·埃文斯 | ![]() |
1953年7月 - 1958年12月 |
4 | ![]() |
维托里诺·韦罗内塞 | ![]() |
1958年12月 - 1961年11月 |
代 理 |
勒内·马厄 | ![]() |
1961年11月 - 1962年11月 | |
5 | 1962年11月 - 1974年11月 | |||
6 | ![]() |
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 | ![]() |
1974年11月 - 1987年11月 |
7 | ![]() |
费德里科·马约尔 | ![]() |
1987年11月 - 1999年11月 |
8 | ![]() |
松浦晃一郎 | ![]() |
1999年11月 - 2009年11月 |
9 | ![]() |
伊琳娜·博科娃 | ![]() |
2009年11月 - 2017年11月 |
10 | ![]() |
奥德蕾·阿祖莱 | ![]() |
2017年11月 (现任) |
教科文组织的奖励制度
[编辑]亚太区
[编辑]研究所及中心
[编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院及中心是为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些计划而设的支持组织,包括:
- 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总部,分部位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塞内加尔的达卡[11]。
- 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12]。
- 位于德国汉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13]。
- 位于俄罗斯莫斯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14]。
- 位于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能力建设国际研究所[15]。
- 位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拉美及加勒比地区高等级教育国际研究所[16]。
- 位于德国波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及职业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17]。
- 位于荷兰代尔夫特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教育学院[18]。
- 位于意大利第里雅斯特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19]。
- 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所[20]。
- 位于中国上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21]。
- 位于印度新德里的圣雄甘地和平与永续发展教育研究所[22]。
成员国
[编辑]正式成员国
[编辑]直至2023年7月,教科文组织有194个成员国:[23][24]
阿富汗
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
安道尔
安哥拉
安提瓜和巴布达
阿根廷
亚美尼亚
澳大利亚
奥地利
阿塞拜疆
巴哈马
巴林
孟加拉国
巴巴多斯
白俄罗斯
比利时
伯利兹
贝宁
不丹
玻利维亚
波黑
博茨瓦纳
巴西
文莱
保加利亚
布基纳法索
布隆迪
柬埔寨
喀麦隆
加拿大
佛得角
中非
乍得
智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note 1]
- 包含来自
中国香港的国家级组织委员会
- 包含来自
哥伦比亚
科摩罗
刚果共和国
库克群岛
哥斯达黎加
科特迪瓦
克罗地亚
古巴
塞浦路斯
捷克
刚果民主共和国
丹麦[note 1]
- 包含
格陵兰领土
- 包含
吉布提
多米尼克
多米尼加
厄瓜多尔
埃及
萨尔瓦多
赤道几内亚
厄立特里亚
爱沙尼亚
埃塞俄比亚
斐济
芬兰
法国
加蓬
冈比亚
格鲁吉亚
德国
加纳
希腊
格林纳达
危地马拉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圭亚那
海地
洪都拉斯
匈牙利
冰岛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爱尔兰
意大利
牙买加
日本
约旦
哈萨克斯坦
肯尼亚
基里巴斯
朝鲜
韩国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老挝
拉脱维亚
黎巴嫩
莱索托
利比里亚
利比亚
立陶宛
卢森堡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马里
马耳他
马绍尔群岛
毛里塔尼亚
毛里求斯
墨西哥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摩尔多瓦
摩纳哥
蒙古国
黑山[note 2]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缅甸
纳米比亚
瑙鲁
尼泊尔
荷兰[note 1]
新西兰[note 1]
尼加拉瓜
尼日尔
尼日利亚
纽埃 [note 3]
挪威
北马其顿
阿曼
巴基斯坦
帕劳
巴勒斯坦 [note 4]
巴拿马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拉圭
秘鲁
菲律宾
波兰
葡萄牙 [note 5]
卡塔尔
罗马尼亚
俄罗斯
卢旺达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萨摩亚
圣马力诺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沙特阿拉伯
塞内加尔
塞尔维亚 [note 2]
塞舌尔
塞拉利昂
新加坡[note 6]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所罗门群岛
索马里
南非 [note 7]
南苏丹 [26]
西班牙
斯里兰卡
苏丹
苏里南
斯威士兰
瑞典
瑞士
- 包括来自
列支敦士登的国家级组织委员会
- 包括来自
叙利亚
塔吉克斯坦
坦桑尼亚
泰国
东帝汶
多哥
汤加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突尼斯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图瓦卢
乌干达
乌克兰
阿联酋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note 1] [note 8]
- 包括来自
百慕大的国家级组织委员会
- 包括来自
美国[note 9]
乌拉圭
乌兹别克斯坦
瓦努阿图
委内瑞拉
越南[note 10]
也门
赞比亚
津巴布韦
目前 列支敦士登 不是教科文组织的成员,而是非正式的参与国。[24]
准会员
[编辑]这是教科文组织12名准成员的名单及:[23]
观察员
[编辑]有两个常驻观察员和10个政府间组织,与教科文组织常驻观察员代表团。[27]
- 联合国非会员国[28]
- 联合国观察员实体[28]
变动
[编辑]![]()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1984年,美国里根政府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存在腐败和管理混乱等问题为由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美国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9]。2017年10月12日,美国宣布决定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转寻求以永久观察员国身份参与),此决定按相关条款将于翌年12月31日生效。同日,以色列也宣布将退出该组织。美以两国的退出主要源于该组织于2011年通过关于巴勒斯坦以成员国身份加入该组织的提案(此后两国停缴会费),以及认为该组织需根本性改革、存在“针对以色列的持续偏见”、对该组织债务问题的关注[30][31][32]。2023年6月12日,美国计划重新回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3]理事会于7月1日以132比10的表决结果接纳美国重新加入该组织。[34]而美国仍然拖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19亿美元会费。[35]
注释
[编辑]脚注
[编辑]- ^ 1.0 1.1 1.2 1.3 1.4 中国、丹麦、荷兰、新西兰、英国等国的部分非主权领地亦作为附属会员单独列入。
- ^ 2.0 2.1 塞尔维亚最初以南斯拉夫身份于1950年3月31日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但1992年9月22日,联合国大会47/1号决议暂停了南斯拉夫的会员资格,故塞尔维亚和黑山不能以南斯拉夫的继承国身份继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身份,直到2006年6月3日,塞尔维亚才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 纽埃并未成立国家组织委员会。[24]
- ^ 2011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以107票赞成、14票反对、52票弃权的三分之二多数,接纳巴勒斯坦为其成员国,11月23日巴勒斯坦批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章程。[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965年3月11日至1972年12月31日间也是成员国。
- ^ 曾于1965年10月25日~1985年12月31日期间作为成员国,2007年10月8日重返。[25]
- ^ 曾于1946年作为创始成员国,1956年12月31日退出,1994年12月12日重返。
- ^ 曾于1946年作为创始成员国,1985年12月31日退出,1997年7月1日重返。
- ^ 美国曾两度退出,后又重返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是1984年12月31日为抗议新世界信息和通讯秩序倡议而退出,2003年10月1日重返。第二次是2018年12月31日退出,2023年7月10日重返(详见后文)。
- ^ 1975年以前曾以
越南共和国作为创始成员国。
参考文献
[编辑]- ^ 联合国的组织与结构. [200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 ^ UNESCO history. UNESCO. [23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9).
- ^ 我们是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教科文组织简介
- ^ Introducing UNESCO. UNESCO. [8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8).
- ^ UNDG Members.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Group. [8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11日).
- ^ UNESCO • General Conference; 34th; Medium-term Strategy, 2008–2013; 2007 (PDF). [8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8).
- ^ Varga, Susan. Edinburgh Old Town (Images of Scotland). The History Press Ltd. 2006. ISBN 0-7524-4083-7.
- ^ Migration Institutions – Home. Migrationmuseums.org. [23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3月5日).
- ^ Education | EDUCATION –. UNESCO. [23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0月6日).
- ^ Because diploma mills have claimed false UNESCO accreditation, UNESCO itself has published warnings against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that claim UNESCO recognition or affiliation. See Luca Lantero, Degree Mills: non-accredited and ir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5-13., Information Centre on Academic Mobility and Equivalence (CIMEA), Italy. and UNESCO "Alert: Misuse of UNESCO Name by Bogus Institutions" Archive-It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12-21
- ^ IIEP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9).
- ^ IBE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 ^ UIL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 ^ IITE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 ^ IICBA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6).
- ^ IESALC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 ^ UNEVOC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CEPES official sit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09-29.
- ^ ICTp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4).
- ^ UIS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9).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会“无辩论”通过在上海设立教师教育中心. 澎湃新闻. 2017-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 ^ MGIEP Official Site. [2018-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3).
- ^ 23.0 23.1 Member States. UNESCO. [2024-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11).
- ^ 24.0 24.1 24.2 WADA. Summary update on Government progress to become a State Party to the UNESC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gainst Doping in Sport (PDF): 2. [28 July 20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年1月16日).
- ^ UNESCO. UNESCO - Singapore - official relations.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7).
- ^ UNESCO. South Sudan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13-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 ^ UNESCO. UNESCO Permanent delegations.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 ^ 28.0 28.1 UNESCO. Directory of Permanenent Delegations and Permanent Observer Missions to UNESCO.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1).
- ^ 美国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华网. 新华网_让新闻离你更近. 2017-10-13 [2023-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5) (中文).
- ^ 美国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新华社. 2017-10-13 [2017-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7).
- ^ 侠客岛. 侠客岛: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不只不想交钱这么简单. 凤凰网资讯. [2017-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3).
- ^ 美国宣布将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以色列随即撤出. 美国之音. 2017-10-13 [2017-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 ^ 美决定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抗衡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 美国之音. 2023-06-12 [2023-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2) (中文).
- ^ The UN's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 organization votes to readmit the United States. AP News. 2023-06-30 [2023-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7) (英语).
- ^ 退出两次后美国寻求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仍拖欠会费超6亿美元-中新网视频. 中国新闻网_梳理天下新闻. 2023-06-13 [2023-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1) (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简体中文)(西班牙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VKontakte专页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LinkedIn专页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新浪微博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Tumblr博客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Google+账户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的pinterest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Facebook专页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Instagram账户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X(前Twitter)账号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Youtube官方频道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成员国列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