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墓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7月10日) |
包公墓 | |
---|---|
合肥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包河区包公街道包河社区芜湖路72号 |
分类 | 古墓葬 |
时代 | 宋 |
包公墓全称包孝肃公墓园,是包拯(999-1062)及其夫人董氏、子孙的墓葬,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原在东郊大兴集(瑶海区大兴镇),1987年迁葬于包河区包公街道包河社区包河南畔的芜湖路72号,紧邻包公祠。
1956年,包孝肃公墓园曾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合钢二厂扩建时发掘,因此在1982年重新核定省保单位时取消。1987年迁葬于包公祠旁。2004年12月31日,迁建后的包公墓,列为第三批合肥市文物保护单位。[1]。
历史
[编辑]宋仁宗嘉祐七年五月二十五日(1062年),包拯在开封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次年归葬家乡庐州合肥大兴集。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占领庐州,盗掘破坏了包公墓。包氏后裔将包公遗骨从墓室中迁出,安葬在夫人董氏墓中。包公诞辰200周年(1199年)时,南宋官员重修包公墓。
文化大革命期间,1973年3月,合肥钢铁二厂扩建,位于该厂附近的包公墓必须迁走,当时由省博物馆对包公墓进行清理发掘,历时四个月,共发掘包拯家族墓12座,4座砖室墓,8座土坑墓。出土墓志六方,分别属于包公和夫人董氏、大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儿媳文氏和长孙包永年,以及瓷器、银器、铜器、陶器共计50余件。当时包拯老家肥东文集拒绝安葬包拯及其子孙的遗骨,最后只能存放在包公第三十四世孙包遵元家山墙的披厦内。1975年冬,他们将11个红陶罐装置的遗骨偷葬于肥东文集。十多年后,才发现遗骨大部分已经腐烂。[2][3][4][5]
1985年开始对包公墓园进行重建,1987年建成,将省博物馆吴兴汉用于研究的20块包拯遗骨放入棺木中,另有15块保存在省博物馆。重建的墓园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由古建筑家潘谷西设计,按宋《营造法式》建造。主要建筑物有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道碑、祁门、望柱、石像生、享堂、包拯墓等。
-
享堂
-
墓室
参考资料
[编辑]- ^ 合肥市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四县一市). 合肥市文物保护中心. 2023-05-09.[失效链接]
- ^ 包公金身合肥亮相. 《香港文汇报》. 2004-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4) (中文).
- ^ 梁巍; 刘媛媛. 复旦大学科研人员来肥 欲破译包拯基因密码. 凤凰网. 《安徽商报》. 2015-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6) (中文).
- ^ 包青天身后事:遗骨回乡遭拒 被偷偷运回草草下葬. 中新网. 2015-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6) (中文).
- ^ 包拯遗骨成谜 传说装殓包拯三代人的小棺材无踪迹. 中国新闻网. 《安徽商报》. 2015-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