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注音符号
灰底不用于国语官方注音;每格次行为万国音标
File:𣄽-bw.png
声母
发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重唇
/p/

/pʰ/

/b/

/m/

/β/
轻唇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软腭
/k/

/kʰ/

/ɡ/

/ŋ/

/x/

/ɣ/
唇软腭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翘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韵母
单韵
/a/

/ã/

/ɐ/

/o/

/ɔ/

/ɔ̃/
复韵
/ai/

/ei/

/au/

/ou/
鼻韵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韵尾
/p̚/

/t̚/

/k̚/

/ʔ̚/
其他
声调
官话 ˉ ˊ ˇ ˋ ˙
客闽 ˪ ˫

)是注音符号扩充版本中的声母之一,字形取自注音符号“”的开首与另一注音符号“”的合体,发音也是“ㄍ”与“ㄨ”的结合。

“ㆼ”的发音为不送气圆唇清软颚塞音//,部分粤方言地区(如阳江话廉州话)会读作不送气唇齿清软颚塞音/kᵛ/,不过两者只属轻微口音差异,不构成音位对立,是自由变异

粤拼中对应的为〔gw〕。

起初为拼写官话而定的注音符号中,并没有表示//音的符号。虽然在1931年,赵雅庭编著的《民众识字粤语拼音字汇》出版,就已采用“ㆼ”这符号来标记//音;可是在1932年赵元任主编的《注音符号总表》里,却没增加相应的闰音符号,只能使用“ㄍㄨ”两个注音符号来表示此音。《总表》的做法虽然节省了注音符号数量,却令拼写变得冗长。到了方音注音符号,则依照《民众识字粤语拼音字汇》,增加了“”来标示。

旧式的粤语论述中,有人觉得像“ㄍㄨㄚ(瓜)”等字的“ㄨ”音仍然是韵母中的介音。然而粤语里“ㄨ”的介音成分和长度,明显比现代标准汉语或其他有介音的汉语族语言弱、轻和短;而且它只能跟“ㄍ”、“ㄎ”和零声母相拼,用处太小。因此现代理论都直接把“ㄍㄨ”视为声母。现在此音直接写作“ㆼ”,“瓜”字的粤音直接标作“ㆼㄚ”即可。

编码与拼音

[编辑]
字元 图档 编码 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 威妥玛拼音 台罗拼音 通用拼音 粤拼 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BC 未收录 未收录 gw
1931年赵雅庭著《民众识字粤语拼音字汇》中的音节表,可见当时已以“ㆼ”表示//声母。

参考资料

[编辑]
  • 赵雅庭:《民众识字粤语拼音字汇》,广州:神州国光社,民国20年(1931年)年5月。
  •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注音符号总表》,北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4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敎厅:《广州音农民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敎厅:《广州音职工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国文字改革硏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