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维基简讯/2014/1月/单页版本
维基消息
[编辑]2013维基爱古迹 得奖名单公布
[编辑]2013维基爱古迹已经结束,有超过50个国家的古迹照片参加了评比。今年赛事比起以往,参与国更多,更遍布各大洲和文化。阿拉伯国家,还有许多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都是第一次参加,也有来自南极的照片!评审团由六名成员组成,他们非常审慎地面对这次评比,评审报告中不只有此次评比的审议内容,还有早前宣布的特别奖和古迹的相关背景信息。
此次的首奖作品为来自瑞士朗德瓦萨桥的照片,是一列单轨道式推拉火车通过此高架桥的画面,此铁路高架桥跨越朗德瓦萨河,建于1901年,是至今还有在使用的高架铁路。
匈牙利和波兰的古迹此次在前十名中分别获得了两个席次,分别为第三名的匈牙利罗兰大学图书馆,第七名的布达佩斯东站,第四名的波兰新鲁达织工之家的古梯,和第九名的瓦维尔山。
亚洲入选前十名的作品则为第二名的台湾鹿港施家古厝,和第六名的泰国帕那空奇里历史公园。
今年是维基爱古迹活动举办的第四年。除了第一至十五名的奖项外,今年还颁发了三个特别奖,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奖、亚洲国家特别奖和阿拉伯国家特别奖。台湾的观音白沙岬灯塔在亚洲国家特别奖中获得首奖,白沙岬灯塔建于1901年,塔高37米,是台湾第二高的灯塔。
感谢今年世界各地志愿者的参与和评审团的努力,明年维基爱古迹将由伦敦主办。 (看更多)
国际比赛得奖作品,可参阅维基共享页面 :Wiki Loves Monuments 2013 winners
2013维基爱古迹@台湾赛事概况
[编辑]“维基爱古迹”台湾赛事由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主办,联合报系媒体创新研发中心协办,台湾品牌台湾促进会、诚致教育基金会赞助。有2800多件古迹摄影作品参赛,评审团于2013年10月28日评选出10件优胜作品及15件入选作品,其中“台北机厂澡堂”夺冠。更多...
代表台湾参与全球赛事的作品中,有两件得到国际评审肯定:第六名的“观音白沙岬灯塔”在“亚洲国家特别奖”夺得首奖;第四名的“鹿港施进益古厝”则于获得国际复赛第二名。各获选前10名的照片皆已经引入维基百科。
2013维基爱古迹@台湾颁奖典礼于2013年12月21日举办,筹办团队将这些辛勤的成果透过展览的方式呈现,让所有得奖者互相分享荣耀、交换摄影心得,欣赏对方的作品,也让其他的得奖人在赛事专刊的页面上名留念。
台湾赛事得奖作品除线上展出外,也举行了实体成果展,展期为2013年12年18日至2014年1月15日。地点在筑空间(台北市重庆南路与忠孝西路交叉口的台开大楼B1)。
台湾维基人第一场新竹聚会顺利举办
[编辑]台湾维基人新竹聚会为一个台湾维基人在新竹的聚会。本计划由维基人台湾杉发起,与安可共同策划。
台湾杉之前于台中参与伙伴工作聚与Wiki协作聚时,与安可以及其他伙伴讨论新竹维基社群的可行性;在台湾维基人秋聚时,也提到要在新竹成立一个维基社群与定期聚会,因此产生这个构想,邀集Yuriy C. Hsu等在新竹活动的维基人一同参与在新竹举办一系列聚会,于是2013年12月14日在新桥b3(新竹市胜利路195号)举行该地区第一次维基聚会,该场聚会共有10人参加。
该场聚会以“新竹维基人聚会、维基百科工作坊暨维基伙伴简介”为主题,自我介绍完毕之后,台湾杉开始介绍维基百科的五大支柱,并顺道谈论维基百科的版权政策与编辑方式。当中有参与者关注液晶覆硅(LCoS)领域的条目编辑,因为该同事所属的公司,专门专注于该领域,并希望能够将该公司的一些研发技术做推广。因此在这当中,也顺便带入了关注度与可供查证的概念,并建议可以到维基学院进行发表。
在如何进行编辑方面,受限于场地因素,因此仅仅介绍签名语法,邀请新伙伴能够进行注册;之后介绍可视化编辑器,了解目前维基媒体正在消弭编辑入门门槛的努力。
目前计划是活化新竹维基人参与台湾维基社群的活跃程度(参与台湾维基社群Facebook社团与Facebook群组聊天)。与新竹资深维基人、或是其他台湾资深维基人合作,一起进行新竹社群聚会的活动设计,进而举办协作与教学聚会,并渐渐从中壮大新竹社群的力量。 (聚会记录)
Addis Wang利用社交媒体推广维基与吸引编辑参与
[编辑]维基资深编辑User:AddisWang用一种新的方式吸引了中国人对维基百科的关注。他们通过微博向中国读者推广维基百科的内容,并宣传维基国际社群。在中国,百度百科占据主导地位,维基百科的发展远远落于其后,让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个不小的挑战。还有部分原因是维基百科在中国地区的浏览受到限制。2005~2008年,中文维基百科在中国大陆无法正常浏览,因此目前维基百科的浏览量在中国仅排到150名左右,许多人甚至不知道维基百科有中文版。
Addis的计划是用社交媒体接触中国巨大数目的互联网用户群,并以此推广维基百科。这个计划得到了维基媒体基金会“个人项目资助”的支持。从2013年4月开始,他们每天都通过微博账号发表维基条目摘要,也利用微博账号引导用户参与互动,建立社群。不到6个月,维基百科的微博账号就吸引了近万名关注者,也成为传播维基新闻事件的强大工具,例如利用微博发布当地维基聚会的讯息,最近的一次吸引了近60人的参与。
这个计划也吸引了新的维基编辑。例如一位关注者受到维基媒体宣传活动的感染,表示愿意参与编辑,Addis便协助他把当地铁路隧道的图片上传到维基共享,那段隧道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像Addis这样的资深编辑通常致力于帮助新用户解决编辑上的技术问题,但他们还要面对一些社会和法律上的误解需要解释和说明。Addis说,因为中国的版权侵权问题非常严重,因此他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新用户在编辑的时候符合维基百科的规范,避免抄袭。
Addis认为社交媒体是他增强维基百科影响力的一种方式。“在中国,社交媒体是直接接触用户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作为一个个体,我知道我的贡献能力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就启动了这个项目,”他说,“如果我每天更新一个条目,我一年最多贡献365个条目。但如果我每个星期能吸引一个人加入维基百科,我对内容的影响力就大大增加了。新用户的加入也能带来不一样的观点和视角。” (看更多)
外界关注
[编辑]维基百科已经式微?
[编辑]最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报导,维基百科英文版的活跃编辑(每月编辑至少五则),由2007年最高达5.1万人后开始下降,今夏仅剩3.1万人,近6年来流失1/3。明尼苏达大学博士生哈法可表示“2007年起是维基百科衰落期”。其文章也指出,造成维基百科式微的主因可归纳为以下六点:
- 为防堵线上破坏行为和恶作剧贴文,维基百科开始使用软件自动删除可疑内容,而不再由人执行。但此一作为却使刚起步的新手编辑成就感降低,编辑意愿低落。
- 为鼓励新使用者加入贡献文章行列,维基百科改变了上传内容的方法,使没有太多网络编辑经验的人都能轻松贴文。但同时也使恶作剧贴文变得更容易,目前虽已改回原本格式,但已造成品质低落的后果,使资深编辑不满而去。
- 资深编辑熟悉网站的运作规则,因此为此常在网站对新手编辑或个别条目产生质疑,使维基百科产生“对新手编辑不友善”的广泛印象,令新手编辑却步。
- 维基编辑有90%是男性,造成性别相关的条目数量差异,如电脑游戏及AV女优等条目丰富,而女性文学的条目却乏善可陈。
- 传出维基百科有大量页面是由公关公司撰写,疑似有置入性行销的风声。维基百科表示已展开内部调查,并暂停两百多个疑似被用来做为“免洗账户”,涉嫌收费并协助公关公司置入性行销的使用者账号。
- 负责募款的维基媒体基金会,同时也有管理资金流向的权力,这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且维基百科的发展在于志工编辑的无私贡献,也是维基百科获得捐款的主因,但2006至2013年维基全职雇员由3人增为174人,这也令维基百科的未来走向存在着隐忧。
维基媒体基金会执行理事加德纳对此报导发表回应,否认维基百科走向式微,表示维基编辑人数目虽然减少了,但文章的数量和长度却都在增加,但也承认欠缺新血编辑的问题有需要解决。
从学术出版物导入多媒体文件至维基共享资源的机器人科学奖
[编辑]开放获取媒体文件导入机器人(OAMI)会对PubMed中央数据库的学术论文中作为补充材料的音频及视频文件进行搜索。如果这些文件置于自由版权协议下时,机器人将会将其上传至维基共享资源。大部分材料都来源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论文。自2012年起,该机器人已导入了14000份多媒体文件;其中大部分为視頻。其现成为了维基共享资源所有约38000份视频文件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中超过700份文件已被使用在维基媒体项目中,这些页面的月总访问量约为300百万。
10月21日,在美国华盛顿特区进行的年度开放获取周中,OAMI的背后团队主导者User:Daniel Mietchen获得了ASAP奖。“促进科学发展奖项目”(Accelerating Science Award Program)是由27个支持开放获取的组织举办的。每个奖项得主将获得3万美元的奖金。
新项目鼓励非洲维基社群贡献当地内容至维基媒体项目
[编辑]起源维基(Kumusha Takes Wiki)是支持非洲用户“创建及贡献关于其社区(村、乡、镇、市等)自由版权信息、文本、图片及媒体文件”的新项目。其由橙子基金会(Orange Foundation)资助。图片将会上传至维基共享资源,文本将以适当的形式提供给维基百科及其他维基媒体项目。
“Kumusha”来源于修纳语(其使用于津巴布韦及周边国家),其意义为“起源之处”。“起源维基”项目为网络项目及活动“激活非洲”(Activate Africa)的一部分。其开始于2013年维基媒体国际会议,旨在鼓励贡献关于非洲的内容至维基媒体项目。
技术报告
[编辑]启用维基百科的视觉化编辑器,使编辑更为简易
[编辑]在维基媒体基金会管理团队的努力之下,加入了最新的所见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WYSIWYG)的 VisualEditor 视觉化编辑器。一样只需要针对欲新增或修改的内容按下“编辑(Edit)”,即可开始使用这个全新的功能,来直接针对内容选择调整相关的版式、列表与连结等选项,并且会适时跳出说明以协助编辑。
自2013年4月25日起,可视化编辑器功能已经在中文维基百科上线,所有注册用户都可以启用。该功能默认处于关闭状态,可以在参数设置中选择开启,也可以通过在页面地址后方加上?veaction=edit
来打开可视化编辑器。您需要使用MonoBook或旧版Vector(2010)皮肤以启用它。当您开启可视化编辑器之后,在条目顶端的“编辑源代码”(即原来的“编辑”)按钮旁会出现“编辑”选项。单击这个选项,您可以进入可视化编辑器并使用它来编辑条目。它同时具有预览功能。通过可视化编辑器进行的编辑会被加入“VisualEditor”标签,可以方便地观察使用可视化编辑器作出的编辑。
推出至今亦修复了很多bug,可视化编辑器变得更轻快了,例如保存页面的时候。 [1]
还原collapsible类的表格折叠脚本
[编辑]{{NavBox}}模板允许通过提供一个或多个链接列表相对快速地建立一个导航模板。它配备了缺省样式,这些样式应能对付大多数导航模板。而{{infobox}}模板为一系列“信息框”模板的元模板,亦即本模板用于构建其他模板。以下模板为一例。
collapsible类的表格折叠脚本覆盖作用范围包括{{NavBox}}和部分infobox使用了折叠表格的组件,脚本位置在User:Cwek/collapsibleTables.js,如果需要还原以前的折叠表格样式的(就是点击标题就能产生[显示]/[隐藏]的效果),请自行引用到用户脚本中(在special:我的用户页/common.js添加
importScript('User:Cwek/collapsibleTables.js');
),并关掉设置中的“<gadget-collapsibleTables>”,避免冲突。
以上脚本由user:cwek提供,并由User:浅蓝雪、User:Baldrsky 等协助侦错,目前社群正在研议是否全站布局,需要帮手测试汇报作为判断修正基准,若欲协助可至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提报后通知相关维基人前往讨论。
如何在维基百科自动插入表格化内容?
[编辑]维基百科一些列表有利于维基百科的发展,提供维基百科应该增加的相关主题。在条目中当需要记载的并列项目有3至4种甚至更多时,考虑使用表格会比定义条列呈现更适合。
表格有多种形式,并可进行自定义,尽管在维基百科中可以使用HTML语法创建表格,但是Wiki语法通常会更加简便,而在Wiki编辑器提供一个快速简便的表格化功能。
要自动插入一个表格时,可点击工具栏上的插入表格按钮:或。即出现插入表格设置对话框,默认设置如下所示。取消“添加标题行”,表格标题行即消失;取消“显示边框”,表格边框即消失;选择“使表格内容可排序”,表格标题行每个单元格右侧都会出现两个上下排列黑色实心三角的排序标记,表格建立后,点击某单元格的排序标记即可以该单元格内容对表格进行重新排序。行与列下的数字即为之后所建立表格的行与列的数量。
以上图所示设置点击插入后,在游標所在处即会出现以下表格代码。其中,!与!之间为一个标题行单元格;|与|之间为一个单元格;|-表示转至下一行。
|-
! 标题文字 !! 标题文字 !! 标题文字
|-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提交编辑后,该表格即显示为:
标题文字 | 标题文字 | 标题文字 |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专题报告
[编辑]维基百科列表用途与建立
[编辑]在维基百科中,列表是一种用来归纳和列举一类相关主题的页面。它和页面分类不同之处在于,页面分类主要帮助读者按类浏览维基百科,并突出条目所述事物的特征;列表则更注重其导航作用,即提供给读者可能感兴趣的相关主题、主题之下相关条目名称和简要介绍,也可以作为目录使用。一个有组织的列表按时间先后、按主题列举条目,或附带注释,这些都为读者提供有用资讯。
维基百科不是不经筛选的资讯收集处指出:“如果某件事著名的原因正是因为它与某列表的主题相关,创建列表也许是合适的。维基百科也会为了方便读者翻查,而创建适当的参考列表或表格。”使用列表主要有三个目的: 列表是宝贵的资料来源,尤其是有组织的列表。列表可以按时间先后组织、按主题分类,或附带注释,这些都为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列表可以当作目录使用。读者可以通过使用列表获得与其感兴趣的主题相关的周边主题,同时还可以获得相关条目的名称和简要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搜索或者进一步浏览感兴趣的主题。 一些列表有利于维基百科的发展,提供维基百科应该增加的相关主题,例如某导演执导的电影列表可以让编辑者了解还有哪些电影需要创建条目。当然,由于维基百科更注重于为读者(而不是编辑者)提供最优的使用环境,一些仅仅用于指导维基百科发展的列表可能由于没有阅读的价值而应该被放置在维基百科项目(“Wikipedia:”)名字空间。
列表还可以用来监视改动,例如使用链出更改功能,还可以观察到条目的删除,以及保持一个编辑历史。
如果想建立列表类型条目,首先可以搜索清楚维基百科内并没有您心目中想撰写的列表,然后按主题或分类列出有关的条目。不必避写未创建的条目(红色链接),因为列表提供维基百科应该增加的相关主题,这有利于维基百科的发展。
独立列表也一个条目,因此列表也不例外应有概述部分,对列举主题的简要介绍,以及列表的根据和标准。如果标准复杂,则应该详细写明,以便让读者和其他编辑者明确了解该列表应该包含怎样的主题。而且所有项目提供有可供查证的可靠来源(“参考文献”的章节)。
如何参与维基百科专题(WikiProject)与主题(Portal)
[编辑]难道参与维基百科就只是在冰冷的电脑屏幕孤独撰写?不!维基百科内有不同的专题和小组,让您寻找志同道合的维基人一同撰写、改善特定范畴的条目。
主题首页是同时为编者及一般读者服务,是针对某一主题的首页,帮助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感兴趣的用户查找该主题的资料,编者也可扩充与该主题相关的条目。一个维基主题可与一个或多个专题相连。 而专题专供维基编者使用,是专注于经营某一特定范畴的页面的集汇。它不是直接写百科全书条目的地方,而是用作协调并组织撰写条目。在此各编者可规划统一同一范畴条目的编写格式,编写分工等等。专题附带的WP:讨论页是一个便利那些感兴趣于特定项目的用户的讨论区。一些专题还可以有关联的主题。 在专题会附有维基兴趣小组,让专题参加者可以讨论某一特定范畴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条目撰写)。签名的目的在于让我们容易找到彼此,汇整资源与意见。在上一个签到者的下方打上#~~~~即可
在维基工作小组属于组织志同道合的用户参与维基百科内各种条目整理、提升、维护和版面美化等工作,同样也是透过签名来表示参与意愿。
当然您也可以就您个人所在地参与各地维基人布告板的讨论,除了提升地方条目的质素,更可相约聚会呢!
帮忙一同设计维基百科的下一代讨论页系统
[编辑]维基人User:Snorri于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提出一个关于“如何能够提高讨论页或客栈讨论串的可读性”的议题
议题:如何能够提高讨论页或客栈讨论串的可读性?
这是长久以来困扰我,相信也是困扰很多维基人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一个长篇的讨论串时,很难抽丝剥茧地阅读完整个讨论串并梳理出其中的脉络。现今的维基百科讨论串往往并不完全是根据时间线,也不完全是根据回复关系来进行排列的。特别是当讨论的用户超过3个的时候,时常会有难以寻找、跟踪对话串的苦恼。在移动版浏览时更是如此。
实际上维基百科的讨论版模式是十分原始的,基本只是由对话用户进行基本的排版。现在的论坛、讨论区、交互式网络社区乃至即时聊天工具等都已经开发出很多专门的排版方式,帮助读者梳理讨论串的脉络结构,让读者能够快速了解先前的讨论,跟上讨论进度。
反观维基百科,当留言数增加到10个或20个以上后,新来的讨论者就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之前讨论了些什么。当留言数增加到更多的时候,了解之前讨论的是什么,谁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针对谁的观点提出的,这类的事情要弄清楚已经需要很长时间了。新的讨论者基本无法进入讨论。原有的讨论者也很难轻易向他总结前面的讨论。
我的想法是,维基百科能否引进一些更先进的讨论页排版架构,让讨论更加高效?如果不能的话,是否可以直接将互助客栈外包。外包到一些类似quora或disque或别的什么留言板架构上的讨论区?我觉得现有的讨论页排版架构已经无法应付长而复杂的讨论串了。
而User:Hanteng回应,可 见基金会官方部落格贴文公告,《帮忙一同设计维基百科的下一代讨论页系统》(Help design Wikipedia's next-generation discussion system,征求中译):
- 若你是开发者,可加入基金会技术团队,他们正在雇用人;
- 若你是社群成员,请加入Flows/Newsletter,将有不定期意见征询;
至于en:Wikipedia:Flow目前的定位就是要取代所有维基平台的讨论页
Flow will replace the current Wikipedia talk page system and will provide features that are present on most modern websites, but which are not possible to implement in wikitext. For example, Flow will enable automatic signing of posts, automatic threading, and per-thread notifications.
而其长远目标Long-term (2014-2015)是包括"WikiProject and community discussion spaces",测试说明参见en:Wikipedia:Flow/Interactive_Prototype,有兴趣的人可以前往征询怎么帮忙测试,而测试页面在[2]可以实际操作,各位亦可发起一个country code和country name的讨论串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