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一个火柴人/沙盒1
↑
这是一个火柴人的用户页之一。用户沙盒是用户页的子页面,属于用户的测试区,不是维基百科条目。 您可以直接创建自己的沙盒,也能在创建用户子页面时,添加 {{User sandbox notice}} 作为沙盒使用。公用沙盒:主沙盒 | 使用指南沙盒一、二 | 模板沙盒 | 更多…… 外观选项: 用字选项: |
高丽青瓷是指朝鲜半岛在高丽时代发展出的青瓷制作技术及其成品,目前估计此技术最迟在十世纪后半已开始发展。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与其能制造青瓷,因此高丽青瓷能在世界陶瓷史上占一席之地。高丽青瓷的发展与高丽跟中国的贸易交流有密切关系,早期的造型、釉色等受中国许多窑场影响,但后来逐渐往更加丰富的装饰技法发展,并在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到达极具特色的成熟巅峰期,制造了极具代表性的象嵌青瓷。最后,高丽青瓷在十四世纪走向衰微,之后转向其变种──粉青沙器的发展。
发展过程
[编辑]高丽青瓷的发展过程与高丽王国的盛衰息息相关,方炳善教授依据高丽青瓷的出现、成熟以及衰退,将大致的发展时期分为四期:初期、中期、后期以及末期。
初期大约是高丽太祖到靖宗年间,约128年。此时期由新罗王朝末期的混乱,走向统一,并因为商人为中介的关系,开启了中韩贸易,而从中国输入了瓷器制作的技术,并开启了青瓷与白瓷的生产。
中期则大约是文宗到仁宗年间,100年左右的时间。依样受到中国宋朝影响,此时期的青瓷加入了印花、刻花、透雕等技术,也代表着高丽青瓷的制作迈入成熟,最著名的作品极为翡翠青瓷。
后期则是毅宗到元宗期间,约127年。此时期政权转移,艺术发展蓬勃,是青瓷发展的全盛期,此时期代表为象嵌青瓷。
末期则是忠烈王至恭让王时期,约116年。由于蒙古入侵高丽,使得高丽国力渐衰,最后亡于朝鲜王朝。此时期的代表作为粉青沙器。[1]
中国的影响
[编辑]高丽青瓷与中国青瓷有着相当深远的渊源,相传最早的时候,高丽陶工是在中国陶工(来自越窑)的指导下开始制作青瓷。西元十二世纪前,高丽青瓷仍深受中国青瓷影响,而后方渐渐发展出自我的独创特色。中国许多窑场皆对高丽青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分别为越窑、耀州窑以及汝窑。
越窑对高丽青瓷的影响可分别由窑炉、器形等角度探讨。从中国浙江越窑的荷花心窑址及朝鲜峰泉的员山里窑址的比较中,不难发现两者窑炉的长度、宽度及结构都极为相似,证明两地技术的交流频繁。从青瓷样貌来看,则可见越窑的玉璧形足圈对高丽的影响。学者认为,八、九世纪流行于中国的碗底玉璧形足圈与十世纪时京畿道龙仁市西里窑址的“先日晕底”及“日晕底”有相似之处,且高丽砖筑窑及塾圈等技术也直接受到五代越窑的影响。
高丽出土的中国陶瓷中,也不乏许多耀州窑的名品,故很早即有人肯定耀州窑对高丽青瓷的重要影响。学者认为两者在釉色、器形、印花技法及纹饰皆有共同性。部分高丽青瓷高级品在耀州窑原有的纹饰中再加入细阴刻线,更加提升其独特性。
汝窑与高丽青瓷的交流亦相当频繁,汝窑名品《盘口折肩瓶》、《玉壶春瓶》等在高丽多有相似之作;高丽青瓷中常见的〈花形盏托〉(一种以瓶口或外翻的多办花口圆托作为台器、其上放置盏碗的器形) 也早在中国出现过。汝窑与高丽青瓷的关系可借由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汝窑《莲花式温碗》及高丽青瓷的《花口碗》比较得知。从外表来看,除了色泽的不同,两作品的确在器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故宫所藏莲花式《温碗》的用途为盛装热水、用作“温酒”;而《花口碗》的器皿则相对较小,是否有温酒用途仍有待商榷。此外也有图录将其与许多莲花盘一同拍摄,在功能上显出小碗与盛盘的组合。因此很难断定高丽青瓷的许多特征是否必然源自于中国,但可以肯定的是两者间技术交流的密切度。[1] [2][3]
独创特色
[编辑]高丽青瓷虽追仿中国,因其自身的天然条件,如胎土、釉料等因素使得其开展出独创特色,不再只是中国青瓷的仿制品。为追仿汝窑而制造的翡翠青瓷,因为本身釉层薄且透明,和厚釉层的北宋汝窑、南宋龙泉窑相当不同。许多青瓷的创作灵感来自大自然的动植物,再配合可塑性较高的胎土,因此动植物形象的象形青瓷开始流行。利用黑、白色的装饰镶嵌在器皿上,创造出异色的图案效果,象嵌青瓷成为高丽青瓷最具特色的种类。铜画青瓷则是利用氧化铜在瓷胎上绘画,由于烧造不易,铜料而贵,因此成为稀世珍品。
翡色青瓷
[编辑]高丽十一世纪后半即掌握制作青瓷的技巧而能制造出有玉光釉面的瓷器,徐兢于宣和五年(1123)年出访高丽后所著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便有纪载其所见的高丽人使用的器皿,而这些器皿与汝窑很像。但细看能发现,翡翠青瓷釉层较薄且透明,很少看到冰裂纹,几乎可以完全看见胎土的灰青色,且翡色青瓷的发色取决于胎土和釉料间的调和,再加上因为釉料含锰,颜色呈灰色,除了锰,翡翠青瓷的钙含量也较高。
象形青瓷
[编辑]自十一世纪末起便有人开始制作象形青瓷,至十二世纪始大为流行。利用高丽青瓷的胎土较为均匀,容易塑造成各种形状的特质,工匠大量制造出各式样貌的象形青瓷,主要以动植物及人形为主。此类的名作有于涧松美术馆的《青瓷鸭形砚滴》及《青瓷母子猿形砚》,制作手法精炼,作品优美而活灵活现。
象嵌青瓷
[编辑]象嵌青瓷为高丽青瓷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别,在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蔚为流行。其装饰技法是在原本的的器皿上刻、剔画出图案与线条,再填入赭、白色的粉料,并刮去溢出的化妆土,素烧后再上青釉烧制。 由于配合透明度高的青釉,在青釉之下仍可清楚可见黑白图案,与灰青的底胎形成鲜明对比。
铜画青瓷
[编辑]铜画青瓷为高丽青瓷中别具特色的种类,韩国学者称之为“辰砂青瓷”,最早在十二世纪前半已开始发展,十二世纪中叶到十三世纪数量开始增加 。其技法为运用含氧化铜的颜料在瓷胎上绘画,之后再施青釉烧制,通常会与其他的技法如象嵌、刻花等一起运用。由于同在高温烧窑时状态极不稳定,因此不易产生鲜艳的铜红色,再加上铜料昂贵,故传世品相当稀少。[4]
重要作品
[编辑]青瓷瓜形瓶
[编辑]高22.7公分,属国宝94号,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据说此件作品出土于高丽王朝第17任国王仁宗陵墓-长陵。此件作品属于没有纹样、色彩和装饰的纯青瓷,是令人进一步了解12世纪中期高丽青瓷的重要出土物,若从釉药、颜色和形状来看,亦为高丽青瓷的代表作。
其来源与中国古代青铜酒器“尊”有关,推测是在中国北宋时期制作成陶瓷后传入韩国,此件作品展现了高丽青瓷的釉药之美,也突出了其特有的造型。[5]
青瓷透刻七宝纹香炉
[编辑]高15.3公分,属国宝95号,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此件作品将阳刻、阴刻、透刻、镶嵌、贴花等多种技巧融合。香炉由花托、花瓣的炉身及七宝结纹样透刻球形装饰的花形盖组成,下方是三只兔形的足,炉盖中间有孔,而七宝纹透刻的花蕊上有镶嵌原点,被认为是初期的镶嵌技法,此件作品被认为展现了12世纪的精美技法。[6][7]
青瓷狮子香炉
[编辑]高21.2公分,口径11.1公分,数国宝60号,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青瓷狮子香炉为十二世纪高丽青瓷全盛时期的作品,由燃香部分的香炉本体以及狮子形状的炉盖所组成。炉盖狮子的双目以紫土为底,以黑色点睛。狮鬃与脚趾等细部以细线阴刻;而狮身香炉钙及炉口点面宽边上则刻有“散花纹”;炉身则以稀疏的云纹表现。作品的釉彩淡绿泛有光泽,兽面足则露出褐色的胎土,灵动中带有威严。 此香炉因与中国宋朝使臣徐竞所作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叙述的狮子香炉有关而受到瞩目,虽作品本身于徐竞所见稍有差异,但仍被认为是能表现十二世纪前半叶青瓷发展状况的代表。[8][9]
青瓷象嵌云鹤纹梅瓶
[编辑]高41.7公分,属国宝68号,藏于韩国涧松美术馆。
此件作品的梅瓶造型为中国唐代已有的器形,是高丽青瓷受中国影响的表现之一,但其技法同时极具特色。瓷器表面镶嵌黑、白色土,表示云纹、白鹤、圈纹等图案。这些图案的排列平均散布在瓷器表面,云鹤是否有黑白圈纹包围亦是有秩序的。瓶底则为一圈竹叶纹,也以黑、白色土做小圈点装饰。整件瓷器运用象嵌技术展现细致的图案,再配合具透明感的青釉,使得作品更有层次感。[10]
青瓷铜画葫芦形水注
[编辑]高32.5公分,属国宝133号,藏于韩国三星美术馆。
此件作品从高丽王国大臣崔沆的墓里出土,为目前最早可纪年的铜画青瓷。此青瓷在造型上仿造葫芦,同时以铜红料画出莲花瓣的边缘,使得整件瓷器起看起来又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细节部分,在每一片的“莲瓣”上以阴刻技法刻出细线作画花瓣的细脉。在器的颈部,雕有一个手持莲花的小人,其眼睛、裤子亦用铜红料上色。[11][12]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方炳善; 金恩庆翻译,翁宇雯整理. 追求完美--宋代青瓷與高麗青瓷的異同. 故宫文物院刊. 2008, (304).
- ^ 片山まび; 彭盈真译. 從亞洲觀點看高麗青瓷─以研究史所見的對外關係為中心. 故宫文物院刊. 2007, (287).
- ^ 李孟学. 北宋汝窯與高麗青瓷. 书画艺术学刊. 2011, (10).
- ^ 刘毅. 高麗青瓷的幾項突出成就. 中原文物. 2004, (2004年3期).
- ^ 代表性文物:青瓷瓜形瓶.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2015-12-11].
- ^ 代表性文物:青瓷透刻七宝纹香炉.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2015-12-11].
- ^ 徐孝彬.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展出「天下第一高麗青瓷」. 大纪元新闻网. 2012-10-24 [2015-12-11].
- ^ 代表性文物:青瓷狮子盖香炉.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2015-12-13].
- ^ 12世紀高麗時期《青瓷獅子紐蓋香爐》. 广艺网. [2015-12-13].
- ^ 청자상감운학문매병. 韩国涧松美术馆. [2015-12-12] (韩语).
- ^ 青瓷銅畫葫蘆形水注. 韩国三星美术馆. [2015-12-12] (韩语).
- ^ 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委员会. 天青‧秘色:高麗青瓷展. 台北: 台北史博馆. 2008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