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中坜事件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初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台湾专题 (获评初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台湾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湾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事件过程的叙述问题

[编辑]

台湾大百科全书和本词条对此事件的记叙基本没有差别,除了以下这一处。

“...一万多名市民愤而包围桃园县政府警察局中坜分局。在国立中央大学学生江文国受枪击殒命,以及张治平死亡之后,愤怒的群众捣毁并放火烧了警察局及警车。”

这是目前词条里的用语。这段话给我的印象是,两人死后,民众方转为使用暴力手段。

“台湾大百科全书 中坜事件”[1]则说:“...上万名民众包围中坜警察分局抗议,捣毁警局窗户,掀翻警车。警察向民众开枪,击毙中央大学学生江文国及青年张志平,当晚8时许,愤怒的民众焚烧警局及警车。”

此说法给我的印像是,冲突已先发生,二人的死是冲突过程中间的一件事。

这两种叙述,何者更为准确?

BlueYearning留言2013年10月28日 (一) 20:26 (UTC)[回复]

(!)意见:根据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詹嘉雯2007年的硕士论文“中坜事件与台湾政治转型”,民众愤怒的焦点是疑似做票,而涉嫌人在警局受保护,因而警局遭到群众包围(类似二二八事件),当时已有各种抗议动作,但直到民众遭枪击,才有火焚之举。由李筱峰所写的台湾大百科词条应属较完整,两者无实质冲突。--WildCursive留言2013年10月29日 (二) 06:25 (UTC)[回复]

(!)意见: 确无实质冲突,但个人意见是,当前词条对过程的叙述,似淡化了(开枪以前)民众在包围警局时的过激行为。—— BlueYearning留言2013年11月3日 (日) 20:47 (UTC)[回复]

(!)意见
1. 任何编辑均得依可查证来源修订条目,如有不妥,自有其他编辑会介入。
2. 看事件要看脉络,相较于当时中国党外来政权已殖民、屠杀台湾人二十多年,所谓“革命乃顺天应人之事! 闻诛一夫纣, 未闻弑君也!”就算暴力推翻蒋氏王朝,待之如西奥塞古格达费海珊等,也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于百万分之一,刚刚好而已!出来混的,迟早要还,一报还一报。我看不出有何“过激”可言。--WildCursive留言2013年11月4日 (一) 02:41 (UTC)[回复]

阁下,放轻松点。就事论事就行了。再说丰富和完善对事件过程的描述,难道不是维基百科的目的? 要说修改,那便是本词条需要在讲到民众愤而包围警局后,提及民众“...捣毁警局窗户,掀翻警车...”这一情节。而阁下认为较完整的台湾大百科词条,正是这么写的。此外,阁下提供的论文里(见“中坜事件”的过程这一节),更是考证到包围警局的民众确有上述行为。我想阁下提供的论文,应该是阁下所认同的可查证来源吧? 现有词条无疑是在叙述中淡化了这一情节。既然已是历史事件,发生过的没什么不好说的。若要完善词条,补充入对这一情节的叙述没有不妥。—— BlueYearning留言2013年11月6日 (三) 16:22 (UTC)[回复]

我的意思是:你我在讨论页上对民众是否过激可有不同看法;但你尽可依该论文详尽增订条目,我完全支持依维基方针编辑。--WildCursive留言2013年11月6日 (三) 16:30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中坜事件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9月9日 (六) 03:57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