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德斯蒙德·图图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Desmond Tutu
总主教
德斯蒙德·图图 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Desmond Tutu
个人资料
出生德斯蒙德·姆皮洛·图图
Desmond Mpilo Tutu

(1931-10-07)1931年10月7日
 南非联邦德兰士瓦省克莱克斯多普
逝世2021年12月26日(2021岁—12—26)(90岁)
 南非西开普省开普敦
母校伦敦国王学院
签名

德斯蒙德·姆皮洛·图图(英语:Desmond Mpilo Tutu,1931年10月7日—2021年12月26日),旧译涂德民圣公会开普敦教区荣休大主教,也是南非圣公会首位非裔大主教,被誉为人权神学的先锋。图图亦是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奖者。他自1980年代开始致力于废除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并在1995年开始领导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促成南非的转型正义而闻名于世。

图图自1985年到1986年出任约翰内斯堡主教,之后从1986年至1995年间出任开普敦大主教。这两项职务,图图都是首位出任的黑人。他以黑人神学与非洲神学的融合为目标,政治上自认是社会主义者

出生于克莱克斯多普的一个贫穷家庭,是科萨人茨瓦纳人的混血儿。图图在年幼时于南非各地搬来搬去。进入成年后,他受教师的培训并与Nomalizo Leah Tutu结婚,并育有几个孩子。1960年,他被任命为圣公会牧师,并于1962年移居英国,在伦敦国王学院学习神学。1966年,他回到南非,在联邦神学院(Federal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Southern Africa)任教,然后在博茨瓦纳大学、莱索托大学和斯威士兰联合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Botswana, Lesotho and Swaziland任教。1972年,他成为神学教育基金的非洲主任,这是位于伦敦的职位,但必须定期前往非洲。1975年回到南非,他先是担任约翰内斯堡圣玛丽大教堂英语St Mary's Cathedral, Johannesburg的院长,然后担任莱索托主教,在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和白人少数统治的种族隔离制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1978年到1985年,他担任南非教会理事会英语South African Council of Churches秘书长,逐渐成为南非最主要的反种族隔离积极分子之一。他虽然警告国民党政府种族隔离会导致种族暴力,但作为一名活动家,他强调非暴力抵抗和引进外国经济压力来改变种族隔离政策。

1985年,他成为约翰内斯堡主教,并且在1986年成为开普敦大主教,这是南非圣公会等级中最高级的职位。在这一职位上,他强调了建立共识的领导模式,并监督引入女司铎的工作。另外在1986年,他成为全非洲教会会议(All Africa Conference of Churches)的主席,进一步在非洲大陆考察。1990年,国家总统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释放了在监狱的反种族隔离活动家纳尔逊·曼德拉后,双方就种族隔离的解散达成协议。图图在谈判中扮演着黑人派系之间的调解人的角色。在1994年的大选产生由曼德拉领导的联合政府之后,后者选择图图担任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主席,调查过去与反种族隔离团体进行的侵犯人权行为。自种族隔离制度瓦解以后,图图支持南非LGBT权益,并且在广泛的主题上发表意见,其中包括以巴冲突、对伊拉克战争的反对,以及对南非总统塔博·姆贝基雅各布·祖马的批评。2010年,他从公职退休。

图图在1970年代成为知名人士时出现了对他两极化的观点。种族隔离的倡导者鄙视他,许多白人自由主义者认为他太激进了,共产主义者则批评了他的反共立场。他在大多数黑人中广受欢迎,并因其反种族隔离运动而受到国际赞誉,获得一系列奖项,包括诺贝尔和平奖。他还编了几本他的演讲和评论的书。

2021年12月26日,图图在开普敦逝世,享年90岁[1][2]

早年生平

[编辑]

童年:1931年-1950年

[编辑]

德斯蒙德·图图于1931年10月7日出生于在南非西北部的城市克莱克斯多普[3]他的母亲Allen Dorothea Mavoertsek Mathlare出生在Boksburg的一个札那人家庭。[4]他的父亲Zachariah Zelilo Tutu来自科萨人的分支anaMfengu,并在东开普省巴特沃斯长大。[5] 这对夫妇在家都用科萨语交谈。[6]Zachariah在Lovedale学院接受小学教师训练后,在Boksburg任职,在那娶了他的妻子。[7] 1920年代后期,他在克莱克斯多普找到了一份工作;在Afrikaaner建立的城市,他和他的妻子居住在黑人的住宅区。它成立于1907年,当时被称为“原住民场所(native location)”,虽然后来改名为Makoetend。[8] 当地有个多元化的社区;虽然大多数是札那人,但它也安置了科萨人,巴索托族和一些印度贸易商。[9]Zachariah曾担任卫理公会小学的校长,他的家庭住在校长家里,这是一个卫理公会教会院子里的一个小泥砖建筑。[10]

Church of Christ the King
开普敦索菲亚镇(Sophiatown)的圣公会基督君王堂,图图在此于牧师Trevor Huddlestone底下服务

图图家境贫穷;[11] 图图后来形容他的家庭“我们虽然不富裕,但我们也没有贫困。”[12]图图有一个姐姐希薇亚(Sylvia),他称她为“Mpilo”(生活),他父方祖母给他的一个名字。[13]家里的其他人称他为“男孩”(Boy)。[14] 图图是他父母的次子,他们的头胎男孩Sipho在婴儿时期死亡。[14]图图从出生开始就体弱多病,[15] 脊髓灰质炎使他右手萎缩,[14]另一次是他因严重烧伤住院治疗。[16]图图喜欢他的父亲,与他关系密切。虽然对他父亲的酗酒和酒后殴打妻子感到愤怒。[17] 他的家庭最初是卫理公会派,图图于1932年6月受洗入卫理公会。[18]他们随后改变了教派,首先是非洲卫理公会英语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然后是南部非洲圣公会英语Anglican Church of Southern Africa[18]

1936年,全家搬到了Tshing,在那里Zachariah援用卫理公会学校的原则:他们住在学校的一个小屋里。[16]在那里图图开始他的初等教育,并与其他小孩踢足球,[12]并且为圣公会圣法兰西斯堂服务。[19]他培养了对阅读的热爱,尤其是享受漫画书和欧洲童话故事。[20]在这里,他还学习了该地区的主要语言南非荷兰语[20] 他的父母在Tshing有一个第三个儿子Tamsanqa,他也在婴儿时期死亡。[12] 1941年前后,图图的母亲搬到维瓦特斯兰,在约翰内斯堡西部盲人学院Ezenzeleni当厨师。图图随她进入城市,首先与Roodepoort的阿姨生活在一起,然后他们在乡镇中获得自己的房子。[21] 在约翰内斯堡,他参加了卫理公会小学,然后转到 St Agnes Mission中的瑞典寄宿学校(SBS)。[22]几个月后,他和父亲一起搬到了川斯瓦东部的埃尔默罗[23]六个月后,两人回到了Roodepoort West的家中,在那里图图恢复了他在SBS的学习。[23]他追求自己对基督教的兴趣,12岁时在Roodepoort的圣玛丽教堂接受了坚信礼[24]

图图并未通过在他小学考试的算术部分,但尽管如此,他的父亲在1945年让他进入约翰内斯堡班图高中,在那里他学业上表现出色。[25]在那里,他加入了学校的橄榄球队,终生热爱这项运动。[26] 在学校之外,他卖橘子和当白人高尔夫球手的球童赚钱。[27] 为了避免每天乘坐火车上学的费用,他曾短暂居住在约翰内斯堡附近,之后随着父母在搬回Munsieville英语Munsieville[28]他回到约翰内斯堡搬进了一座宿舍,这个宿舍是在Sophiatown英语Sophiatown圣公会基督君王堂周围的一部分。[29] 他受到牧师Trevor Huddleston英语Trevor Huddleston的影响,为教会服务。[30] 1947年,图图感染结核病,并在Rietfontein英语Rietfontein住院18个月,在此期间他花费大量时间阅读。[31]在医院里,他经历了一次割礼,表示他过渡到成年。[32]他在1949年重返学校,并于1950年末参加了全国考试,获得了二等奖。[33]

学院和教学事业:1951年-1955年

[编辑]

要成为一名医生,图图必须确保进入金山大学。然而,他的父母付不起学费。[33]所以他转向教师,取得政府于1951年在比勒陀利亚班图师范学院(Pretoria Bantu Normal College)开设课程的奖学金,这是一所教师培训机构。[34] 在那里,他担任学生代表委员会(the Student Representative Councillor)的会计,帮助组织文学与戏剧协会( Literacy and Dramatic Society),并主持文化和辩论协会(the Cultural and Debating Society)两年。[35]在一次当地的辩论会中他生平首次见到了律师和未来的总统纳尔逊·曼德拉 ,后者并不记得这次会议,而直到1990年两人才再次见面。[36]在大学期间,他获得了他的川斯瓦省班图教师文凭,从活动家Robert Sobukwe英语Robert Sobukwe那里获得关于考试的建议。[37]他还接受了南非大学(UNISA)提供的五门函授课程,和未来的津巴布韦领导人罗伯·穆加比一样在同一班级毕业。[38]

1954年,图图开始在Madibane中学教英语; 第二年,他转到Krugersdorp中学,他在那里教英语和历史。[39]他开始对他姐姐Gloria的朋友Nomalizo Leah Shenxane求爱,对方正在学习成为一名小学教师。[40]他们于1955年6月在克鲁格斯多普土著专员法院(Krugersdorp Native Commissioner's Court)合法结婚 ,然后在玛丽女王使徒教堂(Church of Mary Queen of Apostles)接受了罗马天主教婚礼。虽然图图是新教徒,但由于Leah的罗马天主教信仰,图图同意举行天主教婚礼。[41] 这对新婚夫妇最初住在图图的父母家中的一个房间里,六个月后才租住自己的房子。[42]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Trevor出生于1956年4月,[43] 他们的第一个女儿Thandeka在16个月后出现。[44] 这对夫妇任职于圣保罗教堂(St Paul's Church),图图自愿担任主日学校教师、唱诗班指挥助理(assistant choirmaster)、教会委员(church councillor)、布道者(lay preacher)和副执事(sub-deacon),[44]而在教堂外他还自愿担任当地球队的足球管理员。[42]

加入神职人员:1956年-1966年

[编辑]
图图第一次服侍白人群众的的殉道者圣奥本堂(the Church of St Alban the Martyr), 图图与他的家人住在助理牧师(curate)的公寓(flat)

1953年,极右派的国民党政府推出了班图教育法英语Bantu Education Act, 1953,作为进一步推行种族隔离事业的手段。图图和他的妻子都不喜欢这些改革,并决定离开教学界。[45]随着Huddleston的支持,图图离开教学专业成为英国国教的牧师。[46]1956年1月,他申请加入Ordinands Guild,但因债务而被拒绝,这些钱由富有的实业家和慈善家哈利·欧本海默英语Harry Oppenheimer付清。[47] 图图被位于约翰内斯堡Rosettenville英语Rosettenville圣彼得神学院英语St. Martin's School (Rosettenville)录取,这是由圣公会管理的Community of the Resurrection英语Community of the Resurrection.[48] 学院是住宅,图图住在那里。而他的妻子在Sekhukhuneland英语Sekhukhuneland开始做护士培训,他的孩子和他的父母住在Munsieville。[49]1960年8月,他的妻子生下了另一个女儿娜欧蜜(Naomi)。[50]

在大学里,图图学习了圣经、圣公会教义、教会历史和基督教伦理。[51]该校的校长Godfrey Pawson写道,图图“有非凡的知识和智慧,非常勤劳。 同时,他表现出不傲慢,合群和受欢迎……他有明显的领导能力”。[52] 他因为讨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赢得了大主教的年度论文奖。[53] 在他大学期间,南非反种族隔离激进主义的激化加剧,同时政府对这一异议的打击日益增加。1960年3月发生的沙佩维尔大屠杀造成数百人死伤。[54] 图图和他的其他学员没有动员起来支持反种族隔离运动,他后来指出“我们在某些方面是一个非政治性的群体”。[55]

1960年12月,爱德华·佩吉特英语Edward Paget (bishop)约翰内斯堡圣马利亚座堂英语St Mary's Cathedral, Johannesburg按立图图为圣公会牧师。[56]随后,图图被任命为圣奥班堂区(St Alban's Parish)Benoni英语Benoni, Gauteng的助理牧师(assistant curate), 与他的妻子和孩子们团聚。他们住在一个改装过的车库里。[56] 他每个月赚72.50南非锾,这是他白人同行的三分之二。[57]1962年,图图被转移到Thokoza英语Thokoza的圣腓力堂(Philip's Church),他被安排在会众的管理下,并培养了对牧灵事工的热情。[58]在南非白人主导的圣公会中的许多人认为需要更多的土著非洲人担任教会权威。为了解决这一点,Aelfred Stubbs英语Aelfred Stubbs提议图图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受神学教师的训练。[59]国际宣教协会英语International Missionary Council(International Missionary Council)的神学教育基金(Theological Education Fund;TEF)获得资金,[60]并且政府同意让图图移居英国。[61]

在国王学院的神学系,图图在Dennis NinehamChristopher EvansSydney EvansGeoffrey ParrindenEric Mascall等神学家之下学习。[62]在伦敦,图图在经历了没有种族隔离和南非法律的生活之下感到解放,[63] 他后来指出,“英国有种族歧视,但我们没有接触到它”。[64]图图全家搬到格德斯绿地的殉道者圣奥本堂(the Church of St Alban the Martyr)后面的助理牧师(curate)的公寓(flat)里,图图以协助周日礼拜的条件换取免租金,这是他第一次服务白人会众。[65]在公寓居住时期,图图的一个女儿Mpho Andrea于1963年出生。[66]图图在学术上取得了成功,他的指导导师建议他转换为荣誉文凭,这也导致他为了荣誉文凭的必要研究希伯来语。[67]

在他的学士学位结束时,他决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获得TEF资助。[68] 他从1965年10月到1966年9月学习硕士学位,完成了他关于西非伊斯兰教的学位论文。[69]在此期间,家人从格德斯绿地搬到萨里郡的Bletchingley,在那图图担任圣马利亚堂的助理牧师(assistant curate)。[70]在村里,他鼓励他的英国圣公会教友与当地的罗马天主教以及卫理公会之间的合作。[71]图图在伦敦的时期使他放弃了对白人和种族自卑感的痛苦,他克服了对白人顺从的习惯。[72]

在种族隔离时期的职业生涯

[编辑]

南非和莱索托的教学:1966年-1972年

[编辑]

1966年,图图一家人离开英国,经巴黎罗马前往东耶路撒冷[73] 在这个城市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图图在圣乔治学院英语St. George's College, Jerusalem学习阿拉伯语和希腊语。[74]他对这个城市的犹太人和阿拉伯裔居民之间的紧张程度感到震惊。[75] 从那里,图图一家人回到南非,在维瓦特斯兰与家人共度圣诞节。[76] 他们发现很难重新适应一个受到隔离和种族隔离法影响的社会。[76]他尝试以研究《古兰经》中的摩西做为主题,以寻求在南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可能性。但这个计划并未实现。[77]1967年,他们前往东开普省的爱丽丝英语Alice, Eastern Cape,那里刚建立了南非联邦神学院英语Federal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Southern Africa(Fedsem),这是来自不同基督教教派的培训机构的合并。[78]图图在那受聘教导教义,旧约圣经和希腊文。[79]图图是这间学院的第一位黑人工作人员,其中大部分是欧洲或美国的外籍人士。[80]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的南非社会,学校允许一定程度的族群融合。[81]图图的妻子Leah还在图书馆助理中获得了就业机会。 [82]他们把孩子送到斯威士兰的一所私立寄宿学校,从而确保他们不受南非政府班图人教育法的指导。[83]

在圣彼得的时候,图图还加入了一个泛新教团体,教会团结委员会(Church Unity Commission),并在南部非洲的圣公会、天主教会谈中担任代表。[84]此时他也开始在学术期刊和时事杂志上发表文章。[84] 图图也被邻近的Fort Hare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Fort Hare任命为圣公会牧师(the Anglican chaplain)。[85] 在当时一个不寻常的举动中,他邀请女学生与男性一起在圣体圣事中同行。[86]他加入圣公会学生代表团,参加圣公会学生联合会大学基督教运动的会议。[87]在这种环境之下,黑人觉醒运动史蒂夫·比科Barney Pityana英语Barney Pityana等人物的领导下出现,虽然不反对与其他种族团体一道打击种族隔离,但是作为黑人意识的代表人物,图图一直支持该运动的努力。[88] 1968年8月,他发表了一篇布道,比较南非和东方集团的情况,将反种族隔离抗议比作最近发生的布拉格之春[89] 9月,Fort Hare的学生就大学的管理政策举行了静坐抗议活动,在被警察和警犬包围后,图图闯入人群中与示威者一起祈祷。[90]这是他第一次目睹国家权力用来压制异见人士,第二天他在公开祈祷时哭泣。[91]

尽管图图已预定担任联邦神学院的副校长,但他决定离开神学院接受在罗马博茨瓦纳大学、莱索托大学和斯威士兰联合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Botswana, Lesotho and Swaziland(UBLS)的教学职位。[92]这个新的职位让他能够更亲近他的孩子,并提供两倍于他在联邦神学院获得的薪水。[93]1970年1月,图图和他的妻子搬到了UBLS校园; 尽管大学的政策是非种族和包容性的,但他的大部分同事都是来自美国或英国的白人外籍人士。[94]除了他的教学职位外,他还成为了大学的圣公会牧师和两个学生宿舍的管理者(warden)。[95]在莱索托,他加入了莱索托普世协会(Lesotho Ecumenical Associatio)的执行委员会,并担任联邦神学院和Rhodes大学英语Rhodes University外部审查员[84]他多次返回南非,包括1971年2月在图图父亲去世前不久访问他。[84]

TEF非洲理事:1972年-1975年

[编辑]

神学教育基金会(TEF)向图图提供了一个非洲理事的职位,这个职位需要搬迁到伦敦。图图同意了,尽管最初被南非当局拒绝离开。自从他参与了Fort Hare学生的抗议活动以来,他们一直怀疑他,并且也越来越反对TEF运行的普世教协(WCC),因为它已经谴责种族隔离政策为非基督教徒。在图图坚持认为担任这一职位将是对南非的良好宣传之后,使当局对此让步。[96]1972年3月,他回到了英国。TEF的总部位于伦敦东南部的布罗姆利镇,图图家族住在格罗夫公园英语Grove Park, Lewisham附近,图图成为圣奥古斯丁教堂的名誉副牧师(honorary curate)。[97]

图图曾回忆,当时由于普世教协因反种族歧视、金源“非洲民族议会”和“泛非民族议会”,而遭南非政府视为眼中钉。因此南非政府核发护照给黑人成为破天荒之举。当时图图参与的团队由四位副主任及执行主任组成。值得一提的是,执行主任是台湾长老教会领袖人物黄彰辉牧师。当时的团队在黄彰辉的维系下,使大家能够在激烈的唇枪舌战下仍能保持友谊,将五人团结起来。[98]

图图的工作需要评估对神学训练机构和学生的补助金。[99] 这需要他在1970年代初期巡回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并且他写下了他的经历。[100]例如在萨伊,他抱怨普遍存在的腐败和贫困,同时抱怨蒙博托·塞塞·塞科的“军政府......使来自南非的黑人极大痛苦”。[101] 在尼日利亚,他首先亲眼目睹了基督徒和穆斯林在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并对伊博族在他们的比亚法拉共和国遭受破坏后的不满表示关注。[102] 1972年,他在东非旅行,在那里他被乔莫·肯雅塔的肯亚政府留下深刻印象,目睹了伊迪·阿敏驱逐乌干达亚裔人。[103]回到英格兰时,图图遇到了他在该国唯一的种族主义遭遇之一。一个陌生人告诉他“你这个杂种,滚回去乌干达(You bastard, get back to Uganda)”,将他误认为是乌干达的亚裔难民。[104]图图也认知到他还保留了自己潜意识的反黑人种族主义思想:在尼日利亚的一架飞机上,当他发现飞行员和副驾驶员都是黑人时,感到一种“挑剔式的担忧(nagging worry)”。他已经习惯于认为只有白人可以被委以这样的责任。[105]

在1970年代早期,图图在非洲的经历和他对解放神学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神学思想。这是1971年秘鲁古斯塔沃·古铁雷斯神父创造的一个名词,由TEF的拉丁美洲副主任Aharon Sapsezian介绍给图图。[106] 在发现黑人神学时,图图迅速地被吸引,[107]他于1973年参加纽约市协和神学院关于这一主题的会议。[108] 在那里,他提交了一篇论文,当中他说明“黑人神学是一种参与而非学术,超脱的神学。它是一种直觉的神学,与真正的关注,黑人的生死问题有关”。[109]他表示,他的论文并非试图展示黑人神学的学术,而是试图“对现存的一种直截了当,也许是尖锐的声明。黑人神学不需要任何人的许可...坦率地说,我们等待白人允许我们做我们的事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是否在知性上接受对我们运动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重要的。我们将不顾一切。”[110]图图寻求将非洲裔美国人的黑人神学与非洲神学英语African theology融合在一起,这种方法与其他非洲神学家如John Mbiti英语John Mbiti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将黑人神学视为与非洲局势无关的外国进口品。[108]

著作

[编辑]

图图著有7本布道集和其他著作:

  • Crying in the Wilderness, Eerdmans, 1982. ISBN 978-0-8028-0270-5
  • Hope and Suffering: Sermons and Speeches, Skotaville, 1983. ISBN 978-0-620-06776-8
  • The Words of Desmond Tutu, Newmarket, 1989. ISBN 978-1-55704-719-9
  • The Rainbow People of God: The Making of a Peaceful Revolution, Doubleday, 1994. ISBN 978-0-385-47546-4
  • Worshipping Church in Africa,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 ASIN B000K5WB02
  • The Essential Desmond Tutu, David Phillips Publishers, 1997. ISBN 978-0-86486-346-1
  • 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Doubleday, 1999. ISBN 978-0-385-49689-6
  • An African Prayerbook, Doubleday, 2000. ISBN 978-0-385-47730-7
  • God Has a Dream: A Vision of Hope for Our Time, Doubleday, 2004. ISBN 978-0-385-47784-0
  • Desmond and the Very Mean Word , Candlewick, 2012. ISBN 978-0-763-65229-6
  • The Book of Forgiving: The Fourfold Path for Healing Ourselves and Our World, HarperOne, 2015. ISBN 978-006220357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Desmond Tutu: South Africa anti-apartheid hero dies aged 90. BBC. 2021-12-26 [2022-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6). 
  2. ^ Anti-apartheid hero Archbishop Desmond Tutu dies aged 90. The Guardian. 2021-12-26 [2021-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6). 
  3. ^ Gish 2004,第2页; Allen 2006,第9–10页.
  4. ^ Allen 2006,第10页.
  5. ^ Allen 2006,第10–11页.
  6. ^ Allen 2006,第11页.
  7. ^ Allen 2006,第14页.
  8. ^ Allen 2006,第14–15页.
  9. ^ Allen 2006,第16页.
  10. ^ Gish 2004,第3页; Allen 2006,第16页.
  11. ^ Gish 2004,第3页.
  12. ^ 12.0 12.1 12.2 Allen 2006,第21页.
  13. ^ Gish 2004,第3页; Allen 2006,第19页.
  14. ^ 14.0 14.1 14.2 Allen 2006,第19页.
  15. ^ Gish 2004,第2页; Allen 2006,第19页.
  16. ^ 16.0 16.1 Allen 2006,第20页.
  17. ^ Gish 2004,第3页; Allen 2006,第22页.
  18. ^ 18.0 18.1 Gish 2004,第4页; Allen 2006,第33页.
  19. ^ Allen 2006,第33页.
  20. ^ 20.0 20.1 Gish 2004,第4页; Allen 2006,第21页.
  21. ^ Gish 2004,第5页; Allen 2006,第24页.
  22. ^ Allen 2006,第24页.
  23. ^ 23.0 23.1 Allen 2006,第25页.
  24. ^ Allen 2006,第34页.
  25. ^ Allen 2006,第25, 34–35页.
  26. ^ Allen 2006,第36页.
  27. ^ Gish 2004,第7页; Allen 2006,第37页.
  28. ^ Allen 2006,第36, 37–38页.
  29. ^ Gish 2004,第8页; Allen 2006,第42页.
  30. ^ Gish 2004,第10页; Allen 2006,第43–45页.
  31. ^ Gish 2004,第9页; Allen 2006,第45–46页.
  32. ^ Allen 2006,第47页.
  33. ^ 33.0 33.1 Allen 2006,第47–48页.
  34. ^ Gish 2004,第12页; Allen 2006,第48页.
  35. ^ Allen 2006,第48页.
  36. ^ Gish 2004,第17页; Allen 2006,第48–49页.
  37. ^ Gish 2004,第18页; Allen 2006,第50页.
  38. ^ Gish 2004,第18页; Allen 2006,第49–50页.
  39. ^ Gish 2004,第17, 18页; Allen 2006,第50–51页.
  40. ^ Gish 2004,第18页; Allen 2006,第51页.
  41. ^ Allen 2006,第51–52页.
  42. ^ 42.0 42.1 Allen 2006,第52页.
  43. ^ Gish 2004,第22页; Allen 2006,第53页.
  44. ^ 44.0 44.1 Allen 2006,第53页.
  45. ^ Gish 2004,第20–21页; Allen 2006,第60–61页.
  46. ^ Gish 2004,第23页; Allen 2006,第61页.
  47. ^ Allen 2006,第61–62页.
  48. ^ Gish 2004,第25页; Allen 2006,第63–64页.
  49. ^ Gish 2004,第26页; Allen 2006,第64页.
  50. ^ Allen 2006,第68页.
  51. ^ Allen 2006,第64–65页.
  52. ^ Allen 2006,第67页.
  53. ^ Gish 2004,第35页; Allen 2006,第72页.
  54. ^ Gish 2004,第26页; Allen 2006,第68–69页.
  55. ^ Allen 2006,第70页.
  56. ^ 56.0 56.1 Gish 2004,第28页; Allen 2006,第74页.
  57. ^ Allen 2006,第75页.
  58. ^ Gish 2004,第28页; Allen 2006,第76页.
  59. ^ Gish 2004,第31页; Allen 2006,第77页.
  60. ^ Allen 2006,第81页.
  61. ^ Gish 2004,第31页; Allen 2006,第79–81页.
  62. ^ Allen 2006,第86页.
  63. ^ Gish 2004,第32页; Allen 2006,第87页.
  64. ^ Allen 2006,第87页.
  65. ^ Gish 2004,第31, 33页; Allen 2006,第84, 87页.
  66. ^ Gish 2004,第34页; Allen 2006,第88页.
  67. ^ Allen 2006,第89–90页.
  68. ^ Allen 2006,第92页.
  69. ^ Gish 2004,第35页; Allen 2006,第92, 95页.
  70. ^ Gish 2004,第35页; Allen 2006,第93页.
  71. ^ Gish 2004,第35页.
  72. ^ Gish 2004,第34页.
  73. ^ Allen 2006,第98–99页.
  74. ^ Gish 2004,第39页; Allen 2006,第98–99页.
  75. ^ Gish 2004,第39页.
  76. ^ 76.0 76.1 Allen 2006,第101页.
  77. ^ Gish 2004,第42页; Allen 2006,第95页.
  78. ^ Du Boulay 1988,第69页; Gish 2004,第41页; Allen 2006,第101, 103页.
  79. ^ Du Boulay 1988,第73页; Allen 2006,第104页.
  80. ^ Allen 2006,第104, 105页.
  81. ^ Du Boulay 1988,第71–72页; Allen 2006,第105页.
  82. ^ Allen 2006,第105页.
  83. ^ Gish 2004,第42页; Allen 2006,第101页.
  84. ^ 84.0 84.1 84.2 84.3 Allen 2006,第116页.
  85. ^ Gish 2004,第42页; Allen 2006,第108页.
  86. ^ Allen 2006,第108页.
  87. ^ Allen 2006,第109页.
  88. ^ Du Boulay 1988,第75–77页; Gish 2004,第43–44页; Allen 2006,第109–110页.
  89. ^ Du Boulay 1988,第78页; Gish 2004,第44页; Allen 2006,第110页.
  90. ^ Du Boulay 1988,第78–79页; Gish 2004,第44页; Allen 2006,第111页.
  91. ^ Du Boulay 1988,第79页; Gish 2004,第45页; Allen 2006,第112页.
  92. ^ Du Boulay 1988,第80页; Gish 2004,第45页; Allen 2006,第113页.
  93. ^ Du Boulay 1988,第81页; Gish 2004,第45页; Allen 2006,第113页.
  94. ^ Allen 2006,第114–115页.
  95. ^ Allen 2006,第115页.
  96. ^ Du Boulay 1988,第88页; Gish 2004,第49, 51页; Allen 2006,第119–120页.
  97. ^ Du Boulay 1988,第88, 92页; Gish 2004,第51–53页; Allen 2006,第123, 143–144页.
  98. ^ 张瑞雄,《台湾人的先觉—黄彰辉》,望春风文化,2004年6月,页232-234。
  99. ^ Gish 2004,第53页; Allen 2006,第123页.
  100. ^ Gish 2004,第53页; Allen 2006,第124页.
  101. ^ Allen 2006,第125–127页.
  102. ^ Allen 2006,第128页.
  103. ^ Allen 2006,第129–130页.
  104. ^ Gish 2004,第52页.
  105. ^ Gish 2004,第54页.
  106. ^ Allen 2006,第135页.
  107. ^ Du Boulay 1988,第85页; Gish 2004,第46页.
  108. ^ 108.0 108.1 Allen 2006,第137页.
  109. ^ Allen 2006,第138页.
  110. ^ Allen 2006,第139页.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