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邮差 (1997年电影)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邮差
The Postman
电影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凯文·科斯特纳
监制
剧本
原著末日邮差英语The Postman
大卫·布林作品
主演
配乐詹姆斯·纽顿·霍华德
摄影史蒂芬·F·温顿英语Stephen F. Windon
剪辑彼得·鲍伊英语Peter Boyle (film editor)
制片商Tig Productions
片长177分钟[1]
产地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1997年12月25日 (1997-12-25)(美国)
  • 1998年2月14日 (1998-02-14)(台湾[2]
发行商华纳兄弟影业
预算8000万美元[3][4]
票房1762万美元(仅限美国)[3]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邮差
香港末世战士
台湾2013终极神差[2]

邮差》(英语:The Postman)是一部1997年美国剧情片凯文·科斯特纳身兼导演、制片人和主演。本片改编自大卫·布林的1985年科幻小说《末日邮差英语The Postman》,剧本先后由艾瑞克·罗斯布莱恩·海格兰执笔。其他演员包含威尔·派顿英语Will Patton劳伦斯·泰德英语Larenz Tate奥利维娅·威廉斯詹姆斯·罗素英语James Russo汤姆·佩蒂等人。本片设定在2013年,美国已因战乱而四分五裂,在一片后末日的景象中,科斯特纳饰演的流浪演员在阴错阳差下成为邮差,并逐渐变成美国重建的希望象征。

制片人史蒂夫·蒂施英语Steve Tisch在1985年便锁定了该年出版的原著小说,并与《阿甘正传》编剧罗斯合作,但在接下来的几年未能觅得导演和主演,最后由科斯特纳担下,剧本也由海格兰改写。本片是科斯特纳继《与狼共舞》后第二次执导电影。主体拍摄于1997年春季至夏季进行,剧组前往亚利桑那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的一些地点取景。在后期制作中,剧组借助接景绿幕技术来得到想呈现的画面。本片的制作成本为8000万美元。

本片由华纳兄弟出品,于1997年12月25日圣诞节档期在美国上映。本片遭到多数影评人给予负评,影评人大多批评科斯特纳过度自负的导演表现以及老套做作的情节,不过认可本片的拍摄品质。本片在票房方面也失利,全美票房仅1762万美元[3],被视为票房炸弹[5]。本片在该年度的金酸莓奖拿下包含最差电影在内的五个最差奖项,是该届最大输家。

剧情

[编辑]

设定

[编辑]

本片设定在一个后末日的世界,时间是2013年。主角是一名流浪演员,姓名不详,他带着一头驴子比尔(Bill)到处流浪,在村庄表演莎士比亚剧作以维生。美国和其政府已在主角小时候因战争而瓦解,核武器破坏大地和气候,幸存的人们各自组成村落。一些民兵组织纷纷出现,其中势力最大的是已故励志演讲人纳森·何恩(Nathan Holn)成立的何恩党,该党遵循何恩的八条教义,成员都烙上“8”的标记。何恩党平时向村庄征收资源和男丁,并犯下种族主义的暴力行为,最高领导者由决斗来决定,现在的首领是主张弱肉强食的伯利恒将军。

故事大纲

[编辑]

在一座镇上表演时,主角不巧遇到来征兵的何恩党,被强行抓去成为他们的一员,失去了私人物品和驴子。伯利恒也熟悉莎士比亚作品,对主角另眼看待,但认为他太懦弱而成不了战士。主角趁着出任务的时候跳到河里逃亡,希望能逃往传闻中的天堂——圣罗斯镇(St. Rose)。他在一辆废弃的车里栖身,车里有一具已成白骨的邮差尸体和一堆信,主角起心动念,决定充当邮差来骗吃骗住。

主角前往松景镇(Pineview),谎称自己是美国政府派出的邮差,虽然不被警长信任,他仍成功送达了一封信。主角受到镇民的欢迎及款待,在众人询问下,主角又编出美国政府已重建的虚假消息,声称总统是缅因州人理查·史塔基(Richard Starkey)[注 1]。女镇民爱碧因为丈夫不孕,为了怀上孩子而与主角发生一夜情。镇上的黑人少年福特·林肯深受鼓舞并自荐成为邮差,主角只好装模作样地授权福特,让他成为正式信差,并将镇上的邮局交给他。

隔天主角被警长赶走,沿途继续收信和送信,没多久伯利恒来到松景镇,下令将挂着美国国旗的邮局烧毁,还在杀了爱碧的丈夫后将她掳走。之后,主角和伯利恒的人马正好在同一个小镇相逢,但伯利恒没有认出主角。小部分镇民受到主角说词鼓舞而拒绝让何恩党进入,伯利恒下令屠城,主角与爱碧夺枪逃亡,枪战中主角中弹受伤。两人在山里度过一段时日,爱碧怀着主角的孩子,但两人之间并没有显现出爱情。

下山后,主角发现福特成立了送信中心,有许多年轻信差加入,且自己已被宣扬为传奇人物“邮差”(the postman)。信差们广传美国政府已重建的消息,一些地区的人民受到鼓舞,开始表现出对何恩党的反抗,伯利恒于是下令搜捕“邮差”。主角和一群年轻信差成功伏击何恩党,但福特自作主张的宣战式行为激怒了伯利恒,伯利恒开始滥杀信差和村民,迫使主角解散送信中心以避免无辜人们牺牲,福特自愿将主角的投降信带给伯利恒。但伯利恒意识到“邮差”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除非将所有信差铲除,否则反抗不会结束,于是他将福特暂时押为人质。

主角、爱碧与三名年轻信差逃到大桥镇(Bridge City),市长愿意庇护他们,并让主角坐缆车到他处召集反抗何恩党的人们。离去前,主角与爱碧互诉衷情,爱碧坦承太晚察觉自己已爱上主角。最终,主角带领着一支志愿军,与伯利恒带领的何恩党对峙。伯利恒自认了解主角的弱点,用福特的生命来威胁主角。为了避免牺牲,主角要求执行何恩党的决斗规则,与伯利恒争夺领导权,并当众露出何恩党的烙印,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伯利恒没有拒绝余地,两人便在两军中央肉搏,最后由主角胜利。主角宣布了新的规矩,主张和平与重建美国,并阻止福特射杀伯利恒。伯利恒反过来试图偷袭主角,与伯利恒有仇的副手盖狄上校将他射杀。事情结束后,主角与爱碧重逢,并见到了自己刚诞生的女儿,名叫“希望”(Hope)。

时间跳转至2043年的圣罗斯,主角于该年辞世并被以铜像纪念,他的女儿向众人发表演说。新的美国已经建立起来,主角的事迹为人们所纪念。

角色

[编辑]
凯文·科斯特纳(摄于2016年)身兼本片的导演、制片人及主演
奥利维娅·威廉斯(摄于2014年)担任本片女主角,是她的电影处女秀[7]

其他还有:雷克斯·林英语Rex Linn饰演梅瑟(Mercer)、萧恩·哈特西饰演比利(Billy)、雷恩·赫斯特英语Ryan Hurst饰演艾迪(Eddie)、泰·欧尼尔英语Ty O'Neal饰演德鲁(Drew)、Jude Herrera英语Jude Herrera饰演一名信差、莉莉·科斯特纳(Lily Costner)[注 2]饰演莉莉·玛西(Lily March)[10]

制作过程

[编辑]

发展

[编辑]
制片人史蒂夫·蒂施英语Steve Tisch(左,摄于2018年)与原著作者大卫·布林(右,摄于2005年)

1985年秋天,制片人史蒂夫·蒂施英语Steve Tisch买下了大卫·布林小说《末日邮差英语The Postman》的电影改编权[11]。布林回忆道,当时小说刚出版几个月,他在经纪人的催促下便售出了改编权[12]。改编电影在华纳兄弟旗下筹备,蒂施与温蒂·芬纳曼英语Wendy Finerman担任制片人,艾瑞克·罗斯执笔剧本。这三人不久后促成了199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得主《阿甘正传》。[13]在接下来的几年,曾有几位明星有兴趣出演改编电影,包含汤姆·汉克斯迈克尔·基顿罗宾·威廉姆斯,而导演人选则有扬·德邦特巴瑞·李文森李察·唐纳德朗·霍华德,但最后都没有结果[13]。布林认为,众演员和导演拒绝本片是因为罗斯写的剧本太糟糕,经过多次重写后也没有改善,他亦称该剧本背离原著精神[12]。罗斯之后退出了企划[13],剧本在1995年的时候已由布莱恩·海格兰重写[14][15]。罗斯称他原本的剧本是一部带有讽刺元素的电影,罗斯的经纪人朗·马迪吉安(Ron Mardigian)则称,原剧本有着传统西部片的架构,仅仅描写善恶对决好人胜的剧情而没有后来加入的爱国主义描写,且片长只有2小时而不是3小时[13]

最后,华纳兄弟时任董事长特里·塞梅尔决定将改编电影交付给凯文·科斯特纳,科斯特纳答应接下[13]。正好布林的妻子此前在看《梦幻之地》时,就认为科斯特纳很适合演《末日邮差》的主角[12]。1996年6月,宣布科斯特纳将担任主演,科斯特纳的制片公司Tig Productions同时也与华纳兄弟续约至1998年结束[16]。科斯特纳、科斯特纳的合作伙伴吉姆·威尔森英语Jim Wilson (producer)与蒂施一同担任制片人,导演则尚未确定[16]。1996年8月底,科斯特纳确认将同时担任导演,本片是他继《与狼共舞》后第二次执导电影[17]。科斯特纳请海格兰编写新的剧本[12]

华纳兄弟赋予科斯特纳相当大的主导权,同时他也已身兼导演、主演和制片人三个重要职位[13]。在科斯特纳接管改编电影后,华纳兄弟为本片亮起绿灯[11]。据称科斯特纳为了制作本片,将主演《空军一号》的机会交给哈里森·福特[18],并且推迟HBO电视剧《肯塔基循环英语The Kentucky Cycle》的制作[19]。选角方面,科斯特纳在拍《军官与间谍英语No Way Out (1987 film)》时非常欣赏共戏演员威尔·派顿英语Will Patton,此次便邀请对方来饰演反派伯利恒将军[7]。对于女主角爱碧,科斯特纳与威尔森认为她坚强独立、不感情用事,但仍会在恋爱上流露深情,整体上和等人来救的常见动作片女主角很不一样[7]。他们在看过众多女演员后选上电影界新人奥利维娅·威廉斯,她此前有过演舞台剧的经验,但演出电影是头一遭[7]。大桥镇镇长由摇滚歌手汤姆·佩蒂客串饰演,因为科斯特纳想要让电影观众看到新面孔但又觉得面熟[7]

拍摄

[编辑]
华盛顿州梅塔兰瀑布镇英语Metaline Falls, Washington边界大坝英语Boundary Dam一景

本片的主体拍摄于1997年3月10日开始[20],在该年春天和夏天完成拍摄[21]。本片的摄影指导由史蒂芬·F·温顿英语Stephen F. Windon担任,他此前曾为科斯特纳监制的电影《复活岛英语Rapa-Nui (film)》(1994年)掌镜[22]。本片采用2.35:1的影像长宽比进行拍摄,比当时标准的1.85:1更宽,原因是温顿与科斯特纳想要呈现史诗感[21]。本片约有九成的画面是外景拍摄,并有很多广阔的外景镜头[21]。主要取景地由南往北分别是亚利桑那州图森俄勒冈州本德华盛顿州梅塔兰瀑布镇英语Metaline Falls, Washington[21],主角的旅程即是照这个顺序[23]。根据计划,本片先在图森拍摄约三周,4月初前往俄勒冈州中部拍摄八周,最后在华盛顿州拍摄八周[20]

剧组于1997年1月开始搭景,在图森一带耗资100万美元[20]。在亚利桑那州,剧组于图森和绿谷等地取景,为当地创造大量工作机会,剧组雇用244位当地人员和800位临时演员[24]。本片的开场位在一座大旱湖[注 3],剧组在图森的一处沙石场取景,并建造了船坞残骸的布景[25]。4月至5月时,剧组前往俄勒冈州拍片,在本德创造了600万美元的产值[26]。剧组也在该州的史密斯岩州立公园英语Smith Rock State Park克鲁克特河国家草原英语Crooked River National Grassland奥乔科国家森林拍摄[10]。5月至7月,剧组到人口仅有230人的梅塔兰瀑布镇拍摄,在当地投入700万美元[26],但有居民受拍摄所扰[27]。大桥镇拍摄于该镇的边界大坝英语Boundary Dam[28]。剧组在坝面建造了大桥镇的布景,过程经过当局的许可及审核[29]。在主体拍摄的最后几周,剧组回到洛杉矶拍摄绿幕[25]

伯利恒将军的大本营在图森的一处露天采矿场英语Open-pit mining拍摄[30]。对剧组来说,该处是非常大的布景,有1.5英里(2.4千米)那么广,深度则超过1,200英尺(370米)[31]。大本营的夜间戏是温顿当时做过最大的,他用上了25架6千瓦聚束灯来为画面整体打光[31]。在该桥段中,伯利恒的手下从河中心的浮动船坞英语Floating dock (jetty)将电影投影在岩壁上[注 4],由于剧组没办法清楚拍出所播放电影的画面,所以最后是由电脑特效团队用数位接景手法加上[31]

电影的画面色调反映主角的心境,前半段在图森时是以蓝色为主的阴冷色调,到了俄勒冈州之后画面开始变得丰富美丽,有了更多色彩和温度[32]。温顿在拍摄动人场面时会增加摄影机的拍摄速度,例如主角从农场小男孩手中接过信的重要镜头,拍摄时是从平常每秒24帧增加至110帧[33]。以一般速度播放这些帧即营造出慢动作的效果,温顿称这么一来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而不觉得模糊,并有着梦幻的感觉[34]

特效与后制

[编辑]

大卫·尼格隆(David Negron)担任本片的视觉效果总监英语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该职原本是由翠西亚·艾许福德(Tricia Ashford)负责,她在主体拍摄快结束时退出,原因是与科斯特纳沟通不好[35]。尼格隆原本负责本片的分镜,期间也会向科斯特纳解释要怎么实现场景中的特效[25]。本片使用较为低调和写实风格的特效,主要是借由接景将现实场景转换成制作团队想呈现的末日后景象[36]。例如本片的开场位在一座大旱湖,剧组的取景地并没有完全符合需求,于是尼格隆与特效公司Cinesite英语Cinesite合作,用数位接景技术将科斯特纳身后的三齿蒿英语Artemisia tridentata从画面中移除[25],并在背景中加入从加利福尼亚州拍来的山[37][25]。另一个例子是摄影指导史蒂芬·F·温顿英语Stephen F. Windon觉得晴朗无云会让画面很无聊,所以额外拍了两百多个特别的云景,让后制团队替换上去[38]。除了云以外,下雨和下雪的场景也是后制团队处理的对象[39][40]

本片的后期制作期只有不到3个月,因为华纳兄弟把档期定在12月圣诞节[36]。在艾许福德原本的规划中,特效主要在后制阶段完成,主体拍摄期间由特效摄影指导菲利浦·提米(Philipp Timme)拍摄大量素材,在后制时视情况使用[36]。采用这种做法是因为时间紧凑,若在电影拍完之前就开始处理特效,后制团队只凭分镜无法完全确定他们要如何着手[36]。然而此法不符常理或传统,提米认为这可能就是艾许福德与科斯特纳不合的原因[25]。艾许福德退出以及主体拍摄收工后,尼格隆从零完成150个以上的特效镜头[36],他与提米根据艾许福德留下的注记,把已经拍好的素材用在适合的地方,过程颇为艰辛[25]

在开场桥段中,剧组让狮子和驴子在绿幕前拍摄[41],后制中再加入背景[42]。本片也有几场运用特效的动作戏,例如绳索桥的桥段。演员们实际在悬空的桥上演出[28],而主角跳到河里的桥段则使用了特技和特效[43]。科斯特纳的替身演员穿着索具实际从桥上跳下,之后剧组再于绿幕前搭建一座假的吊桥让科斯特纳“假跳”,最后后制团队将拍下的画面整合成该桥段[43]。主角在大桥镇搭乘缆车的桥段也使用了类似的手法,剧组在水坝拍摄时,科斯特纳乘坐在直升机吊着的车厢里而非真的缆车,而近距离镜头则是在绿幕前拍摄[44]

《邮差》长达177分钟,比一般电影还要多出许多。该片在两场试映英语Test screening中得到的回响有如灾难,华纳兄弟高层劝科斯特纳删减片长,但科斯特纳拒绝,并将该片比做《日瓦戈医生》(1965年,片长193分钟)。[45][46]

配乐

[编辑]
邮差:电影原声带
詹姆斯·纽顿·霍华德电影配乐
发行日期1997年12月23日
类型电影原声带
时长73:40
唱片公司华纳唱片
詹姆斯·纽顿·霍华德专辑年表
魔鬼代言人
(1997年)
邮差:电影原声带
(1997年)
超完美谋杀案
(1998年)
詹姆斯·纽顿·霍华德(摄于2008年)操刀本片的配乐

本片的配乐由詹姆斯·纽顿·霍华德谱写,此前他曾为科斯特纳主演的另一部电影《义海倾情英语Wyatt Earp (film)》作曲[47]原声带于1997年12月23日发行[48]

原声带曲目列表[48]
曲序曲目词曲演出者时长
1.Main Titles詹姆斯·纽顿·霍华德 2:21
2.Shelter in the Storm詹姆斯·纽顿·霍华德 6:23
3.The Belly of the Beast詹姆斯·纽顿·霍华德 6:49
4.General Bethlehem詹姆斯·纽顿·霍华德 6:55
5.Abby Comes Calling詹姆斯·纽顿·霍华德 10:50
6.The Restored United States詹姆斯·纽顿·霍华德 6:44
7.The Postman詹姆斯·纽顿·霍华德 9:50
8.Almost Home乔诺·曼森(Jono Manson)乔诺·曼森3:59
9.It Will Happen Naturally玛丽亚·马查多(Maria Machado)、乔诺·曼森乔诺·曼森2:18
10.The Next Big Thing乔诺·曼森、乔·佛洛德英语Joe Flood (musician)、杰佛瑞·巴尔(Jeffrey Barr)乔诺·曼森2:19
11.This Perfect World约翰·科因曼(John Coinman)、格伦·伯克(Glenn Burke)约翰·科因曼3:38
12.Once This Was The Promise Land约翰·科因曼约翰·科因曼2:06
13.I Miss My Radio约翰·科因曼、布莱尔·佛沃(Blair Forward)约翰·科因曼2:42
14.Come and Get Your Love英语Come and Get Your Love罗莉·维加斯英语Lolly Vegas约翰·科因曼3:07
15.You Didn't Have to Be So Nice英语You Didn't Have to Be So Nice约翰·赛巴斯汀英语John Sebastian史蒂夫·布恩英语Steve Boone艾米·格兰特凯文·科斯特纳3:39
总时长:73:40
其他电影中使用的非原创曲目[10]
词曲:威廉·盖瑞特(William Garrett) / 乔治亚·多宾斯英语瑪佛列特(Georgia Dobbins) / 布兰恩·霍兰德英语Brian Holland / 佛莱迪·戈曼英语Freddie Gorman / 罗伯特·贝特曼英语Robert Bateman (songwriter)

上映

[编辑]

本片于1997年12月25日在美国院线上映[3],为圣诞节档期电影之一。美国电影协会将本片分为R级,未满17岁人士不得单独观赏[49],原因是本片包含暴力和少许性爱场面[50]

回响

[编辑]

影评

[编辑]
专业评分
综合得分
来源评分
Metacritic29/100[51]
烂番茄12/100[49]
评论得分
来源评分
奥斯汀纪事2/5颗星[6]
芝加哥太阳报1.5/4颗星[52]
芝加哥论坛报1.5/4颗星[53]
帝国杂志2/5颗星[54]
今日美国1.5/4颗星[55]

《邮差》获得多数影评人的负面评价。根据评论聚合网站烂番茄汇总的41篇评论文章,12%的评论家给予该作正面评价,平均分数为4.20分(满分10分)。该网站总结的评论家共识是“凯文·科斯特纳自导自演的《邮差》是他企图自我造神之下的庞大失策,若非这部片太把自己当一回事,观众本可享受一出单纯傻笨的好戏。”[注 5][49]Metacritic网站上,本片得到“负面评论为主”的综合评分,获得了29/100分(14位影评人)[51]。据美国CinemaScore所进行的调查,观众的平均评价于A+至F间落于“B-”[56]

影片人发现本片的风格和预期有所出入。《洛杉矶时报》影评肯尼斯·图兰英语Kenneth Turan认为观众预期看到《未来水世界》的陆地版,但本片脱离后末日忧郁氛围后露出傻蠢的一面,可说是煞有其事的大杂烩,好比让法兰克·卡普拉来导演《疯狂的麦克斯2[57]。《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埃伯特指出本片结合了《与狼共舞》和《未来水世界》的核心题材,结果却拍得像是西部片[52],《综艺杂志》的陶德·麦卡锡等也认为本片比较像西部片[58][54]。对于本片的主旨,《纽约时报》的史蒂芬·霍登英语Stephen Holden认为本片充斥国族主义,令人不适[59]。麦卡锡认为本片借由后末日光景鼓吹对美国基本价值的复兴,但又给人一种叛逆和反建制的感觉,可能导致观众反应两极[58]

本片在剧情和场景安排上遭到批评,许多负评指向了科斯特纳的自负表现[59][57][60],片长过长也被视为问题[52][54][61]。霍登批评本片是货真价实的糟糕史诗片,充斥陈腔滥调和做作的情绪化氛围,并认为科斯特纳自卖自夸到无耻的程度[59]。《Time Out》编辑批评本片缺少细节解释,故事也不流畅[62]。《奥斯汀纪事》影评罗素·史密斯(Russell Smith)抱怨科斯特纳放任场景的感性程度,例子包含不必要的慢动作镜头、配乐过度渲染以及做作的台词[6]。《今日美国》影评麦克·克拉克英语Mike Clark (critic)与图兰认为本片是科斯特纳虚荣心作祟的产物[55][57],图兰称本片的整体风格和演员表现违背常理,显示出让一名电影明星(科斯特纳)自掌导演筒会出什么差错[57]。埃伯特觉得本片愚蠢且自命不凡,一些做作的桥段引人讥笑,不过整部片“有着善良的心地”(good-hearted)[52]。麦卡锡认为本片在讲到重要主旨时未能控制力度而显得笨拙自大,但认可科斯特纳在本片的表现[58]。也有影评人点出美国民众对美国邮政署印象不佳,本片把英雄设定为邮差未必明智[54][60][53]

本片的制作品质及画面吸引力得到影评人认可[57][58][57][61]。麦卡锡认为本片的旅程宏伟且振奋人心,画面亦引人入胜,他将后者归功于出色的取景地点、摄影指导史蒂芬·F·温顿英语Stephen F. Windon、艺术指导艾达·兰登英语Ida Random以及服装设计约翰·布龙菲尔德(John Bloomfield)[58]。影评人对本片的配角阵容褒贬不一,新人奥利维娅·威廉斯的演出备受肯定[6][58]威尔·派顿英语Will Patton丹尼尔·冯·巴根英语Daniel von Bargen也得到好评[58],不过摇滚歌手汤姆·佩蒂的演出遭到诟病[57][53]

票房

[编辑]

本片的同周新片有《尽善尽美》、《危险关系》、《变种人》和《脱线先生英语Mr. Magoo (film)》等电影,前一周上映的《泰坦尼克号》和《明日帝国》也还在热映当中[63]。本片首周末在2207家电影院上映,收获681万美元的票房,排名第九[63]。《洛杉矶时报》认为该票房表现令人失望[64],《综艺杂志》则称本片是该档期票房失利最惨重的作品[65]。次周末,本片以353万美元的票房排名第12,惨淡表现被媒体拿来与《泰坦尼克号》的卖座表现做对比[66][4]。《纽约时报》等报道中称,本片票房失败的原因包含负面口碑散播以及行销宣传失利[4][13]

根据Box Office Mojo,本片的美国票房至下档时一共为17,626,234美元[3]。本片的全球总票房不明确,The Numbers列出的数据是20,841,123美元,但没有提供细节[67]。相较之下,本片的制片成本为8000万美元,营销宣传估计花费3500万美元[4]。本片因此被视为票房炸弹Filmsite.org英语Filmsite.org估计本片蚀本7000万美元[注 6][5]

《邮差》全美周末票房表现(节录)[68]
周次 上映院数 周末票房
(单位:美元
累积票房
(单位:美元)
周末名次 备注
1 2207 526万 681万 第9名 圣诞节周末
2 2107 353万 1432万 第12名
3 1722 112万 1651万 第18名

奖项

[编辑]

本片在该年度的金酸莓奖入围最差电影等五个奖项,最终全数拿下[69],是该届最大输家[70]

《邮差》获奖与提名列表(按颁奖日期排序)
奖名/影展名 颁奖日期 奖项 入围者 结果 来源
史汀克斯烂片奖英语Stinkers Bad Movie Awards 1998年英语1997 Stinkers Bad Movie Awards 最差电影 《邮差》 提名 [71][72][73]
最差导演 凯文·科斯特纳 提名
金胶卷奖 1998年3月21日 最佳真人电影音效剪辑(配乐) 《邮差》 提名 [74][75]
金酸莓奖 1998年3月22日英语18th Golden Raspberry Awards 最差男主角英语Golden Raspberry Award for Worst Actor 凯文·科斯特纳 获奖 [70]
最差导演 凯文·科斯特纳 获奖
最差电影 《邮差》——凯文·科斯特纳、史蒂夫·蒂施英语Steve Tisch吉姆·威尔森英语Jim Wilson (producer) 获奖
最差剧本英语Golden Raspberry Award for Worst Screenplay 艾瑞克·罗斯布莱恩·海格兰,改编自大卫·布林小说《末日邮差英语The Postman 获奖
最差原创歌曲英语Golden Raspberry Award for Worst Original Song 片中所有歌曲 获奖
土星奖 1998年6月10日英语24th Saturn Awards 最佳科幻电影 《邮差》 提名 [76][需要较佳来源]
最佳电影男配角 威尔·派顿英语Will Patton 提名
最佳电影男主角 凯文·科斯特纳 提名
金酸莓奖 2000年3月25日英语20th Golden Raspberry Awards 1990年代最差电影 《邮差》 提名 [77][78]

备注

[编辑]
  1. ^ 披头士乐队成员林格·斯塔的本名即是“Richard Starkey”[6]
  2. ^ 2.0 2.1 2.2 凯文·科斯特纳与妻子辛蒂·席维亚(Cindy Silva)的子女[8]
  3. ^ 电影中将该地点设定为“犹他州盐盘”(The Great Salt Flats of Utah)。
  4. ^ 投影的电影为《再造战士》和《音乐之声[10]
  5. ^ 原文:A massive miscalculation in self-mythologizing by director and star Kevin Costner, The Postman would make for a goofy good time if it weren't so fatally self-serious.
  6. ^ 相当于2023年的1.329亿美元。

脚注

[编辑]
  1. ^ THE POSTMAN (15).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1998-01-16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3) (英语). 
  2. ^ 2.0 2.1 《中华民国八十八年电影年鉴》 1999,第71页.
  3. ^ 3.0 3.1 3.2 3.3 3.4 Box Office Mojo上《The Postman》的资料(英文)
  4. ^ 4.0 4.1 4.2 4.3 Weinraub, Bernard. 'Postman' Sinks; 'Titanic' Sails. The New York Times. 1998-01-05 [2024-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7) (美国英语). 
  5. ^ 5.0 5.1 Dirks, Tim. Greatest Box-Office Bombs, Disasters and Film Flops of All-Time. Filmsite.org英语Filmsite.org. AMC.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6. ^ 6.0 6.1 6.2 6.3 Smith, Russell. Movie Review: The Postman. The Austin Chronicle. 1997-12-26 [2024-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6) (美国英语). 
  7. ^ 7.0 7.1 7.2 7.3 7.4 Casting. thepostman.com. Warner Bros. [1998-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8-02-05) (英语). 
  8. ^ Oldenburg, Ann. Costner pushed the envelope in 3-hour-long 'The Postman'. Florida Today英语Florida Today. Gannett News Service. 1997-12-29 [202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7) –通过Newspaper.com (英语). 需付费查阅
  9. ^ Parish 2006,第264页.
  10. ^ 10.0 10.1 10.2 10.3 《邮差》片尾名单
  11. ^ 11.0 11.1 Grove, Martin. 12 years for 'Postman' to make special delivery.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7-12-24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RN7-7HK0-006P-R0SY-00000-00
  12. ^ 12.0 12.1 12.2 12.3 Brin, David. The Postman: the Movie. Worlds of David Brin. DavidBrin.com. December 1998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8) (美国英语).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Welkos, Robert W. It Wasn't Rain, Sleet, Snow or Dark of Night. Los Angeles Times. 1998-01-13 [202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1) (美国英语). 
  14. ^ Galloway, Stephen. Finerman Prods. bolsters prod'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5-05-05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SJF-BXG0-006P-R26H-00000-00
  15. ^ Galloway, Stephen. Correction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5-05-08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SJF-BXD0-006P-R24M-00000-00
  16. ^ 16.0 16.1 Galloway, Stephen. Costner delivers 'Postman' dea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6-06-10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SJF-BH90-006P-R4W8-00000-00
  17. ^ Fleming, Mike. Red Letter Day For Costner. New York Daily News. 1996-08-25 [202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9) –通过Newspapers.com (美国英语). 需付费查阅
  18. ^ Meyer, Joshua. Kevin Costner Insisted On Harrison Ford's Casting In Air Force One. SlashFilm. 2023-01-10 [2024-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7) (美国英语). 
  19. ^ Variety Staff. Myers gets $10 mil for ‘SNL’-derived pic. Variety. 1998-04-07 [2024-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3) (美国英语). 
  20. ^ 20.0 20.1 20.2 Daniels, Jeffrey. Warner Bros.' "The Postman," produced, directed by and starring Kevin Costner, started principal photography in southern Arizona on March 10..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7-03-19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SJF-B7G0-006P-R2NC-00000-00
  21. ^ 21.0 21.1 21.2 21.3 Oppenheimer 1997,第87页.
  22. ^ Oppenheimer 1997,第86页.
  23. ^ Oppenheimer 1997,第89-90页.
  24. ^ Muttalib, Bashirah. ‘Postman’ becomes time-honored in Arizona. Variety. 1998-01-22 [2024-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3) (美国英语).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Magid 1997,第94页.
  26. ^ 26.0 26.1 Variety Staff. ‘Postman’ delivers for the Northwest. Variety. 1997-06-12 [2024-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3) (美国英语). 
  27. ^ Ho, Vanessa; Burkhart, Dan. Movies on location.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7-08-15 [2024-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6) (英语). 
  28. ^ 28.0 28.1 DVD Production Notes: On Location 1998,第4页.
  29. ^ DVD Production Notes: On Location 1998,第5页.
  30. ^ DVD Production Notes: On Location 1998,第2-3页.
  31. ^ 31.0 31.1 31.2 Oppenheimer 1997,第88页.
  32. ^ Oppenheimer 1997,第90页.
  33. ^ Oppenheimer 1997,第90-91页.
  34. ^ Oppenheimer 1997,第91页.
  35. ^ Magid 1997,第93-94页.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Magid 1997,第93页.
  37. ^ DVD Special Features - The Postman's CGI Route 1998,第8分钟处.
  38. ^ Oppenheimer 1997,第92页.
  39. ^ DVD Special Features - The Postman's CGI Route 1998,第7分钟处.
  40. ^ DVD Special Features - The Postman's CGI Route 1998,第9分钟处.
  41. ^ DVD Special Features - The Postman's CGI Route 1998,第7分钟、第8分钟处.
  42. ^ Magid 1997,第96-97页.
  43. ^ 43.0 43.1 Magid 1997,第98页.
  44. ^ DVD Special Features - The Postman's CGI Route 1998,第3分钟、第4分钟处.
  45. ^ Goldstein, Patrick. Costner's Feeling a Little Less 'Love'. Los Angeles Times. 1999-09-15 [202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6) (美国英语). 
  46. ^ Goldstein, Patrick. 'Doctor Zzzhivago'? Many of this season's releases have epic lengths, but that doesn't always reflect epic visions.. Los Angeles Times. 1997-12-03 [202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3) (美国英语). 
  47. ^ Heine 2016,第9-10页.
  48. ^ 48.0 48.1 The Postman Soundtrack (1997). Soundtrack.Net英语Soundtrack.Net. [2024-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6) (英语). 
  49. ^ 49.0 49.1 49.2 烂番茄上《邮差》的资料(英文)
  50. ^ 需在“MOVIE RATING SEARCH”下面的搜索框输入电影原名“Postman, The”,便可查看搜寻结果:FilmRatings.com. www.filmratings.com. [2024-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2) (英语). 
  51. ^ 51.0 51.1 Metacritic上《邮差》的资料(英文)
  52. ^ 52.0 52.1 52.2 52.3 Ebert, Roger. The Postman. RogerEbert.com英语RogerEbert.com. [2024-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8) (英语). 
  53. ^ 53.0 53.1 53.2 Wilmington, Michael. `POSTMAN’ JUST DOESN’T DELIVER. Chicago Tribune. 1997-12-25 [2024-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1) (美国英语). 
  54. ^ 54.0 54.1 54.2 54.3 Nathan, Ian. The Postman. Empire. 2006-07-31 [2024-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3) (英语). 
  55. ^ 55.0 55.1 Clark, Mike. Return ill-conceived 'Postman' to sender. USA Today. 1998-01-12 [2024-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1) (英语). 
  56. ^ 需在“FIND CINEMASCORE”下面的搜索框输入电影原名“POSTMAN, THE”,页面会自动显示评分:CinemaScore. CinemaScore.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2) (英语). 
  57. ^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Turan, Kenneth. Aw Shucks, He's Just 'The Postman'. Los Angeles Times. 1997-12-24 [202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1) (美国英语). 
  58. ^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McCarthy, Todd. The Postman. Variety. 1997-12-17 [202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2) (美国英语). 
  59. ^ 59.0 59.1 59.2 Holden, Stephen. FILM REVIEW; Neither Snow, Nor Rain, Nor Descent to Anarchy . . .. The New York Times. 1997-12-24 [2024-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美国英语). 
  60. ^ 60.0 60.1 Tatara, Paul. Review: Return 'Postman' to sender. CNN. 1998-01-14 [2024-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6) (英语). 
  61. ^ 61.0 61.1 Stack, Peter. FILM REVIEW -- Insufficient `Postman' Costner's post-apocalypse saga long and bland. SFGate英语SFGate. 1997-12-25 [2024-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8) (英语). 
  62. ^ The Postman. Time Out. 2012-09-10 [2024-05-03] (英国英语). 
  63. ^ 63.0 63.1 Domestic 1997 Weekend 52 December 26-28, 1997. Box Office Mojo. [202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英语). 
  64. ^ 'Titanic' the Hot Weekend Ticket. Los Angeles Times. 1997-12-30 [202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8) (美国英语). 
  65. ^ Hindes, Andrew. Ship-shape Christmas B.O. booms. Variety. 1997-12-28 [202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1) (美国英语). 
  66. ^ 'Titanic,' 'The Postman' Sail in Opposite Directions. Los Angeles Times. 1998-01-05 [202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1) (美国英语). 
  67. ^ The Postman (1997) - Financial Information. The Numbers. [2024-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3). 
  68. ^ The Postman Domestic Weekend. Box Office Mojo. [202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英语). 
  69. ^ 'Razzie' Award Voters Go Postal on Kevin Costner's Latest Effort. Los Angeles Times. 1998-03-23 [202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8) (美国英语). 
  70. ^ 70.0 70.1 Wilson, John. 1997 Archive. Golden Raspberry Awards. [201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6) (英语). 
  71. ^ 1997 20th Hastings Bad Cinema Society Stinker Awards. The Envelope. Los Angeles Times. [2006-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8) (英语). 
  72. ^ Complete List of Winners The 20th Annual Stinkers. Stinkers Bad Movie Awards英语Stinkers Bad Movie Awards. [1999-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9-10-08) (英语). 
  73. ^ Final Tallies By Percentage. Stinkers Bad Movie Awards英语Stinkers Bad Movie Awards. [199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9-10-10) (英语). 
  74. ^ Madigan, Nick. Sound editing noms unveiled. Variety. 1998-01-22 [202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7) (美国英语). 
  75. ^ Variety Staff. ‘Titanic’ reels in sound nods. Variety. 1998-03-30 [202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6) (美国英语). 
  76. ^ Academy of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 Horror Films, USA (1998). IMDb. [202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6) (英语). 
  77. ^ Wilson, John. 2000 Nominations Press Release 1. Golden Raspberry Awards. 2000-08-23 [2004-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8-14) (英语). 
  78. ^ Wilson, John. 20th Annual RAZZIE "Winners" Release. Golden Raspberry Awards. 2002-06-25 [2004-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8-14) (英语). 

引用资料

[编辑]
书籍
杂志
影音

说明:“第X分钟处”指的是相关内容出现在X分钟0秒至X分钟59秒之间

  • Crew. Special Features - Production Notes: On Location (The Postamn DVD). Warner Bros. 1998 (英语). 
  • Crew. Special Features - The Postman's CGI Route (The Postamn DVD). Warner Bros. 1998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