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物理学年表
外观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5年12月17日) |
- 1640年 – 法国天文学家布利奥建议重力的大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 1684年 - 牛顿导出了平方反比的重力定律。
- 1758年 - 拉古萨共和国(现今克罗地亚南部的港市杜布罗夫尼克)的鲁杰尔·朱塞佩·博斯科维奇发展出自己的力学理论,在短距离内重力会互斥。依据他这奇特的理论,可能存在类似白洞的物体,能使其他的物体不能接近它的表面。
- 1784年 – 英国的自然哲学家约翰·米歇尔论及经典物理有逃逸速度超过光速的物体。
- 1795年 – 法国的数学与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亦论及经典物理有逃逸速度超过光速的物体。
- 1798年 – 英国的物理学家亨利·卡文迪什测量重力常数。
- 1876年 – 英国的数学与科学哲学家威廉·金顿·克利福德 建议物体的运动可能源自于空间上的几何变化。
- 1909年 - 爱因斯坦和葛罗斯曼·马塞尔开始发展束缚度量张量的理论gik,用以定义与质量有关,源自的重力空间几何。
- 1910年 - 汉斯·赖斯纳和贡纳尔·努德斯特伦定义了赖斯纳-努德斯特伦奇点,赫尔曼·魏尔解出特解为一个点。
- 1916年 - 卡尔·史瓦西解出球面对称且不转动的无电性系统在真空下的爱因斯坦场方程。
- 1917年 - 保罗·埃伦费斯特给初三度空间的条件原则。
- 1918年 - 汉斯·赖斯纳和贡纳尔·努德斯特伦解出球面对称且不转动的荷电系统的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场方程。
- 1918年 - Friedrich Kottler得到非真空的爱因斯坦场方程史瓦西解。
- 1923年 – 美国数学家伯克霍夫证明史瓦西的时空几何是爱因斯坦场方程唯一的球对称解。
- 1939年 - 奥本海默和哈特兰·史奈德计算无压力均直流体的重力坍缩时,发现他会自己切除与宇宙其余部分的联系。
- 1963年 - 克尔解出不带电对称旋转体在真空的爱因斯坦场方程,并导出克尔度规
- 1964年 - 罗杰·彭罗斯证明一颗内爆的恒星一旦形成事件视界就必然会成为奇点。
- 1965年 - 埃兹拉·特德·纽曼、 E. 考契(Couch)、K. Chinnapared、A. Exton、A. Prakash、和Robert Torrence解出带电并旋转系统的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场方程。
- 1967年 – 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以斯列证明了无发理论。
- 1967年 - 约翰·惠勒提出"黑洞"这个名词。
- 1968年 - 布兰登·卡特应用汉米顿-贾可比方程导出带电的亚原子粒子在克尔-纽曼黑洞场外的一阶运动方程。
- 1969年 - 罗杰·彭罗斯论述由克尔黑洞题取自旋能量的罗杰—彭罗斯过程。
- 1969年 - 罗杰·彭罗斯提出宇宙审查假说。
- 1971年 – 确认天鹅座X-1/HDE 226868 是一个双星的黑洞系统候选者。
- 1972年 - 史蒂芬·霍金证明,经典黑洞的视界事件区域不可能减少。
- 1972年 - 詹姆斯·M·巴丁、布兰登·卡特、和史蒂芬·霍金提出等同于热力学定律的黑洞第四定律。
- 1972年 - 雅各·柏肯斯坦建议黑洞也有熵,就是事件视界的面积。
- 1974年 - 史蒂芬·霍金将量子场论运用于黑洞时空,并证明黑洞会像黑体一样辐射出光谱 而导致黑洞的蒸发。
- 1989年 –证明天鹅座的GS2023+338/V404是一个双星黑洞系统的候选者。
- 1996年 - 卡姆朗·瓦法和安蒂·斯楚明格运用弦论计算黑洞的熵,得到与史蒂芬·霍金和雅各·柏肯斯坦相同的结果。
- 2002年 - 马克斯普郎克外太空物理学院的天文学家提出目前的证据假设银河系的中心人马座A*是个超大质量黑洞。
- 2002年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昌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观测,怀疑在NGC 6240内的黑洞是由星系吞噬产生的。
- 2004年 – 在量子力学和弦论上的计算,都认为讯息可以自黑洞溢出。源自弦论的黑洞模型对奇点的想法抱持怀疑。参见Fuzzballs。
- 2004年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一步的观测证据,强烈的支持人马座A是一个黑洞。
- 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发布了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于布鲁塞尔、圣地亚哥、上海、台北、东京、华盛顿等地分别以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日语同时召开全球连线的发布会。[1][2]
相关条目
[编辑]- ^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venthorizontelescope.org. [2019-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0) (英语).
- ^ 澎湃新闻. 黑洞照片将在全球六地同步发布,来看上海名列其中的原因. 搜狐. 2019-04-10 [201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