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凤山县旧城西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凤山县旧城西门
奠海门
凤山县旧城西门基座遗迹
位置中华民国高雄市左营区凤山县旧城遗迹历史公园
材料石灰、垣面马道铺甓砖
建成时间 清朝康熙61年(1722年)
道光5年(1825年、现存遗构)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随时开放
参观费用:免费参观
官方名称凤山县旧城西门
类型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城郭
详细登录资料

凤山县旧城西门,俗称奠海门,是一座曾位于台湾高雄市左营区原西自助新村的城门,昔日为凤山县旧城通往万丹港(今左营港)的主要要道,该建筑虽已拆除,然而其基座及相关结构(西门段城垣残迹、震洋神社)等第二次世界大战遗构仍存,因见证高雄市的发展历史,至今已列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1][2][3]

沿革

[编辑]

凤山县旧城原先是清代凤山县的县治所在地,该城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首次建立,并以“左倚龟山,右联蛇山”,整座城池大约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重修凤山县志》记载,城周八百一十丈,城高一丈三尺;护城河宽一丈,深八尺。1824年,由于杨良斌之乱再起,知府方传穟乘机倡议官民捐资,集资十四余万银元,知县杜绍祁为督建,并以硓𥑮石三合土为主兴建著新的兴隆庄城池,全城池于道光五年七月十五日(1825年8月28日)兴工,继彰化县城之后的台湾第二座的砖石城,西门也于此时所建立。

根据文献记载,石城时期的规模,城周一千两百二十四丈(约四公里),另有八百六十四丈之说。由于高雄地区的打鼓山和龟山都是珊瑚礁岩地形,中国传统风水学认为城内的风水需要得到保护,所以城墙所使用的咾咕石材料均来自打鼓山,而非直接取自龟山。由于丰富的咾咕石材料供应,兴建旧城城门时不用担心材料不足的问题,城门的斗拱则是由来自中国大陆的花岗石条砌成。并在城墙的适当位置处建有四座礟台,高一丈三尺。[4]

日治初期,凤山县旧城已然呈现废弃中状态,城墙亦已不具防御功能,因应高雄市第二次扩张计划之高楠公路开辟计划,为开设由高雄市区(鼓山)经内惟通过左营到楠梓的交通要道,打通与桥仔头哈玛星间的联系,高楠公路直接穿越左营旧聚落外,因而开始进行对于南门城楼两侧城墙截断的拆除工程,南门至西门之间的城墙则在此时进行大规模的拆除。[5]


尽管在1933年,凤山县旧城依《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列入“国指定史迹”,并列入高雄州指定史迹。不过根据调查会委员尾崎秀真的调查报告,旧城东、南、北三门的大致原形仍然存在,但西边城墙已经全部损毁。[6]而同年12月5日的《台湾日日新报》报导称,东、南、北三门的大致原形仍然存在,西门已经拆除,城墙只剩下东南一带。因此推测西门毁于1928年至1933年之间。[7][8]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南进政策的推展,1938年日军将左营港(原名“万丹仔港”)建为军港,且在后劲日本海军第六燃料厂。为了保护左营军港,将旧城一带划分军事管制区,强致民众迁出。并再次拆除了西南段城墙,在此期间,大量军事建设在该区域内展开,包括兴建营房、仓库、海军官舍、高雄海军病院、修理工厂和排水设施等。使得西门段城垣残迹遭到大规模重新整顿和规划。

1944年,仍留存的西门段城垣残迹附近设立高雄左营基地的第20、第21、第31震洋队,因而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海军震洋队基地。[9]为了给震洋特攻队的队员们精神上有所寄托,亦在城墙上建有震洋神社。[10][11][12]

二次大战结束后的战后初期,延续著日本的军区规划,旧城内土地也被划入中华民国国军方的国有土地。中华民国海军在民国36年(1947年)将左营设为第三军区,国民政府海军便派遣部队接收左营港,海军总司令部也被设立在此地。然而,1949年国共内战期间,超过120万军队家属撤离至台湾,为了安置这些大量军眷,国防部采用利用日军遗留的眷舍、自行兴建眷舍以及由妇女联合会筹建的眷舍。开始对原有军事管制区进行眷村兴建,1955年底,国防部统筹兴建了“第一期国军眷舍”,其中左营地区建在建业新村南侧空地,此时,西门地基与部分城墙结构则被新建眷舍所覆盖。[13]

由于眷舍的建造使得西门遗迹无法进行考证,1996年通过“国军老旧眷村改建条例”,开始左营眷村的拆迁后,针对寻找西门遗址的计划才重新显露出来。2004年8月到9月期间,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注 1]高雄市旧城文化协会的努力下,借由比对日治时期所测绘的地籍图[注 2],考证出西门遗址位置在必胜路的自助新村376号全部及378号部分房舍[3]:175。之后历史博物馆在同年(2004年)10月12日举行了“发现西门──为凤山县旧城西门定址”特展[3]:179。高雄市政府则在该年12月20日举行“左营旧城西门定址揭碑”庆祝活动,并由当时的市长谢长廷装扮成知县骑马绕旧城一圈,纪念碑体由海青工商陈信朗老师设计,碑文由郭吉清撰写[3]:185[14][15]

2013年中,军方开始拆除当地眷舍,并因而发现由西自助新村许多眷舍利用,将其作为自宅的一部分加以增改建的西门段城垣残迹及炮台。2014年初在眷舍清除后,已可看到城墙矗立的风貌。随后根据旧城内墙、外墙与马道基座与北门、东门段城墙构法吻合,因而确定该结构是属1826年完工的石墙。以硓石建造的城墙约90公分宽,内外城墙的距离约2米80公分。同年3月14日,西门城门基座在自助新村拆除工程中被发现,西门的确切位置至此完全确定。[16]

2016年,高雄市政府经公告将西门段城垣残迹、西门城门基座增列为国定古迹之一部分。同年在文化部再造历史现场计划补助下,高雄市政府启动左营旧城见城计划,透过修复串接国定古迹城墙,规划东、南、西、北门及城内五大子计划,成为全台湾最大规模的国定古迹修护计划。[17]并预定规划将对西门遗址一带进行改良工程。

2023年,西门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参观,公园则展示西门遗址、西门城墙与防空洞。[18]

建筑形式

[编辑]

现阶段,西门段城垣残迹已开辟成公园开放民众参观,其遗址公园全区所展示物件包括西门段城垣残迹、西门炮台、震洋神社海军震洋特攻队训练基地遗址、防空壕等历史建筑,西门基座遗迹部分则特例由一座钢木混造的棚架进行考古保护。部分西门结构则由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典藏。

西门主体

[编辑]

作为凤山县城的主要城门之一,西门建造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根据文献及考据推断,该结构外缘设有女儿墙,城垣上原有九座垛口,是用砌成的凹凸状短墙,而在转角处成曲尺形,垛口中间则有箭孔,供城上士兵用来对城外进行瞭望和射击敌人,是当时城防工事的重要结构之一。

西门的斗拱、门轴洞、门闩洞都是以花岗石精致砌成,门洞上方共有两座门额,内门额为“西门”,外门额为“奠海门”。其中外门额的“奠海”之名,则意喻中“安定海疆”之意。西门壁体则由咾咕石砌成,每块石材多座六角形,有如蜂巢般紧密固合,因此具有非常强的固合力,可避免地震时产生的横向移动。此外,城楼基座瓷砖排列方式为“入”字形,意思是“请进入”。南门前的瓷砖排列方式则为“T”字形,意思是“外人勿进”,原先于城门上则设有歇山重脊式城楼,至今主要结构,则仍存少数六角形基座及部分花岗石结构置于基座处。

此外,内门额“西门”门额使用长方体石材,长92公分,宽49公分,厚14公分,约于1825年(道光5年)刻制。该文物及“门闩”在西门主体拆除后,据说被弃置在北门南边的慕义巷内,之后被镇福社庙方交给左营区公所,而后再转交给高雄市民政局文献会[3]:172。之后西门门额及门闩原保留于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特展室陈列,民国93年(2004年)5月1日移到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典藏陈列[3]:172。现两座展物现已至见城馆展览。[19][20]

此外在2004年,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发现海青工商校园内之10座花岗石条疑为凤山县旧城西门拱门石材,后根据学者们实地勘查及丈量,并经比对其形状、尺寸、材质、黏着材料,及凤山县旧城相关史料,研判应为凤山县旧城西门遗构。

西门段城垣残迹

[编辑]

西门段城垣残迹又称铁工段,现存约137米,位于海青工商大门斜对面必胜路旁,原址为西自助新村。在历经日治晚期震洋队兵舍工事之改变,该遗迹曾在战后成为国军军眷居住的场域,改名为西自助新村。然而,2011年6月国防部办理眷改作业预定拆除西自助新时,即文化局委托厂商进场,在选定的遗址进行试掘,并辅以透地雷达探测,成功了解城墙旧址的轮廓和位置。

此外,西门段城垣残迹仍存炮台一座,在自助新村未拆除时,曾运用西炮台的内部,辟为眷舍住所。

震洋神社

[编辑]

震洋神社座落于西门段城垣残迹,于1944年建立,是台湾唯一一座属震洋特攻队营地内的“营内神社”,主要具有祈求武运长久、祭祀殉职者、精神教育及寄托之功能,并建有参道、基坛、水钵基台,以及本殿(神殿)结构。其中本殿基坛是以水泥及鹅卵石砌造,内部则包覆红砖,顶部上方有水泥砌成的平台,用来放置木制的神殿。本殿基坛下方有一个水泥底座,内外围底座均较长,且外围底座是由洗石子材质的水泥石垣组成,石垣上方还有六个枘穴,用以支撑木头构造物。因而研判原始格局除基坛上方有神殿外,四周还应有类似木头围篱。

其他

[编辑]

日治时期,由于日本军队在西门周边地区建造了眷舍。然而,战后这些日遗眷舍大多被改建成为眷村。例如,埤仔头震洋队基地北半部改建为西自助新村,而南半部则成为海军子弟学校的校址,现在则是海青工商学校。另外,“前峯尾宿舍”的北侧约相当于现在高雄市立图书馆左营分馆和海青工商学校的部分地区。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主要贡献者为当时的展览组组长郭吉清[3]:172
  2. ^ 包括2001年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吴茂竹高雄史料收藏展”展出的“埤子头前锋尾地籍图”(1933年)[3]:173楠梓区地政事务所收藏的地政调查资料图档(1903年)、“埤子头前锋尾图”(1918年)等资料[3]:17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陆传杰. 《舊城尋路 探訪左營舊城,重現近代台灣歷史記憶》.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木马文化. 2017-12. ISBN 978-986-05-4668-2. 
  2.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高雄市左營舊城西門-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7)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杜剑锋. 《舊城滄桑──鳳山縣舊城建城180年懷舊》. 高雄市文献委员会. 2006-09. ISBN 978-986-00-6680-7. 
  4.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高雄市左營舊城石頭城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8) (中文(台湾)). 
  5.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鳳山縣舊城南門(日治時期)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4] (中文(台湾)). 
  6. ^ 尾崎秀真(台湾总督府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调查会委员). 《舊城史蹟調查報告第二輯》〈第 10:舊城址〉. 台湾: 总督府内务局. 1936: 37–38. 
  7. ^ 《台湾日日新报》. 〈どうした理由で 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は指定されたか 2/舊城址〉. 台北市. 1933-12-05. 
  8. ^ 吴永华. 《台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 台中市: 晨星出版社. 2000-05-30. ISBN 957-583-860-2. 
  9. ^ 精选书摘. 《左營二戰祕史》:日本第四「金物」──震撼太平洋的海軍震洋艇.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8-09-23 [2023-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8) (中文(台湾)). 
  10. ^ 郭吉清、廖德宗. 左營二戰祕史:震洋特攻隊駐臺始末. 台湾: 远足文化. 2018-08-29. ISBN 9789578630437. 
  11. ^ 林佳谊. 高雄市左營區鳳山縣舊城(城內空間)考古調查發掘暨展示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21-07-01. ISBN 9789865465421. 
  12. ^ 廖德宗、郭吉清. 《高雄文獻》第4卷第4期〈左營舊城的日軍震洋隊神社及遺址探查〉. 高雄市: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2014-12. 
  13. ^ 杨玉姿. 《高雄文獻》第6卷第2期〈鳳山縣舊城西門歷史與變遷(1825 ∼ 1945)〉. 高雄市: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2016-08-01. 
  14.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高雄市左營舊城西門遺址碑-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7) (中文(台湾)). 
  15.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鳳山縣舊城西門遺址碑-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0) (中文(台湾)). 
  16. ^ 吕素丽. 百餘年高市舊城西門 遺跡重見天日 - 生活. 中时新闻网.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7) (中文(台湾)). 
  17. ^ 左營舊城見城計畫. 再造历史现场. 文化部.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18. ^ 联合新闻网. 高雄左營「見城之道」啟用!歷時7年修復重現臺灣第一石城 | 聯合新聞網. 旅游. [2023-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1) (中文(台湾)). 
  19.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高雄市左營舊城西門門額-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5] (中文(台湾)). 
  20. ^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清代鳳山縣舊城西門(奠海門)門額. 开放博物馆. [2023-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7) (中文(繁体)).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