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马玉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玉江
2018年7月,马玉江在香港个展
出生 中国山东
教育程度中央美术学院
知名于当代艺术行动艺术

马玉江(英语:Ma Yujiang)是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

生平

[编辑]

出生于中国山东,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现居香港。作品深受日常生活影响[1], 以绘画概念艺术行动艺术等为媒介,进行长时间持续的项目[2]。 探索时间生命存在等议题[3]

马玉江因与麦难民有关的作品《夜未央》(How Heavy is the Night) 而广为人知。作品以感动、诗意和人文关怀见长。生命死亡、时间流逝、地域变迁[4]政治变故等都是马玉江的灵感来源。 曾出版诗集《雨天去金凤下午茶》,曾定期于《明报》“星期日生活”发表作品[5],曾以笔名末之斋定期于《明报周刊》发表艺术评论[6]

代表作品

[编辑]
夜未央
 香港湾仔富德楼 2018年7-8月
妈妈,我想离你更近一些
 中国 北京 2012年
杏核·戒指

“母亲”系列

[编辑]

母亲”系列包括两件作品:《妈妈,我想离你更近一些》和《母与子》。其中《母与子》是艺术家用一生完成的作品[7][8]

妈妈,我想离你更近一些

[编辑]

《妈妈,我想离你更近一些》(Mother, I want to be a little closer to you)是一件行为艺术,在马玉江母亲去世20周年的忌日,他点燃20根佛香,香灰落在他赤身裸体的身上,直到燃烧结束。[9]。 这件作品是艺术家早期作品,曾在北京今日美术馆[10]德国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COLOGNE)[11]三亚艺术季等地展览[12]

母与子

[编辑]

《母与子》是一系列油画作品,马玉江在三岁时母亲去世,只留下一张与母亲的合影:照片中马玉江一岁,他的母亲二十七岁。马玉江根据这张照片,每年画一张自己与母亲在一起的油画。画面中他逐年变化,母亲永远是那个样子。现在,马玉江已经比母亲年龄大。

这件作品自马玉江二十一岁开始创作。曾于2025年2-8月在香港安达人寿(CHUBB)展览[13],2022年9-10月在香港视觉艺术中心展览[14]。2020年2月在香港《明报》“星期日生活”发表两幅:十一岁、二十三岁[15],另外在艺术家的部分访谈中配有插图[16]


夜未央

[编辑]

《夜未央》(英文:How Heavy is the Night,中国大陆译:《夜晚有多重》)是艺术家马玉江用一年的时间,在24小时麦当劳观察麦难民[17],把其消费的单据收集起来,共1300多张[18]。马玉江称出每张单据的重量,并于2018年开办名为《夜未央》的展览[19]。 接受访问时表示,自己曾因失眠流连街上,却在麦当劳找到安全感[20]。艺术家不想消费他们生命[21],希望更多人正视麦难民的问题[22]

展览于湾仔富德楼举行[23],三面墙铺满黑色砂布,并用白色涂改液写着单据的时间、重量[24]。麦难民去麦当劳比常人选择食物少,通常一种[25], 故而单据短小,0.3-0.5克[26]。像他们生命的重量[27],像夜晚的重量[28],承受着生活中不能承受之轻[29]

影响
[编辑]

《夜未央》展览所反应的“麦难民”问题,由CNN[30]TIME[31]明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32] 等媒体报导,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苍茫

[编辑]

《苍茫》(Cang Mang)是一件关于战争、离别、死亡的作品,起源于台湾诗人周梦蝶的故事。马玉江通过对一个人的追忆,探讨大时代人类命运的沉浮。[33]这是一系列图像作品,图像来源于二战时的海战照片。马玉江用photoshop 把照片中的战争痕迹(尸体、硝烟、炮火、士兵)涂掉,只剩下海。[34][35]这是马玉江在香港的首次个展,于2015年PearlLam Galleries 展出。[36][37]


杏核·戒指

[编辑]

《杏核·戒指》(The Wedding Ring)是一件“社会实践”作品,马玉江通过将艺术“介入”到个人生活中,从而获得一件艺术作品。这是马玉江的早期作品,曾在北京唐人当代艺术中心[38]德国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扉美术馆等地展出[39]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每年一幅畫紓解對忘母思念 藝術家馬玉江 愛在記憶中定格. 香港经济日报. 2025-02-26. 
  2. ^ 每年創作一幅「母子合影」 畫家馬玉江以作品延續愛. 文汇报. 2025-03-12. 
  3. ^ 安達人壽舉辦馬玉江個人展覽《愛如初》 展出八幅《母與子》及一幅現場創作. 文汇报. 2025-02-19 (中文). 
  4. ^ 藝術門香港蘇豪馬玉江個展「蒼茫」新聞稿 (PDF). Pearl Lam galleries. 2015-05-29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7-14)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圖文城市:在城市中找尋意義. 明报. 2018-05-06 (中文). 
  6. ^ 末之齋. 明报周刊. 2020-02-13 [202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當代藝術家馬玉江全新個人展覽《愛如初》 8幅畫作展現對已故母親跨越時間、空間的愛. 东周刊. 2025-02-19. 
  8. ^ 雅昌藝術網:【策展人报告】方敏儿:艺术圈中的香港积极分子(二). [201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COBO:自述 - 馬玉江. [201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騰訊網:“下一个十年的当代艺术”展即将开幕. [201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COBO:NEW POSITIONS – ART COLOGNE 2016. [201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中國日報網:ART•SANYA艺术季将于12月28日在三亚亚龙湾开幕. [201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藝術家馬玉江作品展《愛如初》 展現穿越時空的愛. am730. 2025-02-27. 
  14. ^ 丘瑞欣(文)譚志榮(攝).【專訪】藝術家馬玉江個展《母與子》 直面死亡 繪畫生命的輪廓|明周. [2023-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圖文城市:我與母親|明報. [202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Art-Ba-Ba:马玉江:麦难民纪念碑. 
  17. ^ 欧阳翠诗. 【麥難民.上】藝術家花一年收集麥當勞單據夜幕下的輕和重. 香港01周报. 2018-07-30 [202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2)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 Mandy Zheng. Artist stays overnight at three Hong Kong McDonald’s outlets for more than a year, learns of community and ‘being saf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8-08-18 [2018-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 张翠容(文). 夜未央. 香港经济日报. 2018-07-24 [2023-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5)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 ^ 丘瑞欣(文)李浩贤(摄). 【夜未央】同是深夜未歸人藝術家看見麥難民不能承受之輕. 明周文化. 2018-07-16 [202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 ^ 欧阳翠诗. 【麥難民.下】被無家者感動藝術家不想消費他們的生命. 香港01周报. 2018-07-30 [202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 麥難民. 维基百科. [202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1)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3. ^ 曾家辉. 觀馬玉江「夜未央」 香港有幾夜有幾重?. 立场新闻. 2018-07-18 [202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4. ^ 卢燕珊. 從邪惡到同「病」相憐/連收容所——馬玉江之「麥療法」. 虚词. [2018-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 木瓜. 共存的意義——馬玉江「夜未央」. 艺频. 本文转载自2018年8月号(vol 84)《△志》 (中文).  [失效链接]
  26. ^ 刘彤茵(文)锺林枝(摄). 0.2至0.3克「麥難民」一夜的重量. 明报. 2018-07-06 (中文). 
  27. ^ 陈玨明. 藝術家收集發票《夜未央》現窮苦生活. 台湾醒报. 2018-07-19 (中文). 
  28. ^ 郑秀慧Vennes Cheng. How heavy is the n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 Critics Hong Kong. 2018-08-24 [2018-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2)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9. ^ 郑天仪. 麥難民不能承受之輕?. 苹果日报. 2020-03-29 [202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0. ^ Jessie Yeung. Why so many people sleep in McDonald's in Hong Kong. CNN. 2018-08-07 [201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1. ^ JOSEPH HINCKS. Hong Kong's Homes Are so Small Hundreds Would Rather Sleep in McDonald's. TIME. 2018-08-23 [2019-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2. ^ Shirley Zhao. Number of people sleeping in Hong Kong McDonald’s branches skyrockets, as residents battle high rents and substandard housi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8-08-05 [201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3. ^ 作家專欄|蒼茫- 明報(2015/05/31). 
  34. ^ 無常一化入自然- 20150607 - 副刊- 每日明報- 明報新聞網. 
  35. ^ ArtAsiaPacific: Ma Yujiang- Cang Mang. [2018-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6. ^ 马玉江个展“苍茫”-99艺术展览. [失效链接]
  37. ^ 蒼茫: 馬玉江|Pearl Lam Galleries. [202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8. ^ 雅昌藝術網:不再圖像中行動.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9. ^ Hi艺术:一份不可复制的当代艺术深入社区的“无界”样本?.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