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学会考附加数学科
香港中学会考附加数学科(HKCEE Additional Mathematics,简称附加数,A. Maths)是昔日的香港中学会考中,一门高等数学课程,目的是在提升学生在中学的普通数学科之外的数学水平。
历史及概述
[编辑]本科在1967年香港英文中学会考开设,一般会分类在中四及中五的理科的课程中。本科是独立的选修科目,本科的考生应掌握会考数学科的内容,但报考本科毋须同时报考数学科,本科也不能代替数学科。
1967年本科设两卷,1968年再增加一卷理论力学。1968年到1980年的考试,设有三卷,每卷2小时。卷一必考,卷二或卷三选考一卷。卷一和卷二为纯粹数学,卷三为理论力学。
1974年,中文中学与英文中学会考合并为单一中学会考,因为中文中学该届未采用本科课程,本科用“课程乙”名义开设,只可用英文应考;而“课程甲”则为原来中文中学会考的高级数学科。1975年起,本科合并完成,首次可以用中文或英文应考,而课程的纯粹数学部分,就加入了复数,包括复数的模数、阿根图和共轭[a],并由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纯粹数学科加入不等式及解析几何的内容,包括加入圆锥曲线。[b]
自1981年至2000年会考,设有两卷,每卷2小时,两卷都是必考,卷三理论力学课程删除,而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应用数学科卷一部分仍保留理论力学,内容较为进阶。
1989年《检讨附加数学课程的建议》提出[1]。
1992年本科首次有教学用的课程纲要,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制及发布附加数学科学习领域指引[2],此前只有考试课程。
自2001年会考至最后一届2011年香港中学会考,只设一卷,时间2小时30分钟。
因应2000年的《数学课程全面检讨报告》[3],本科内容遭删减,特别是复数单元被完全删除,2002年中四级开始实行。[4]这意味着学生只能在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纯粹数学科学习到复数。后来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即使必修部分有复数,但课程编排仅有复数的四则运算,两个延伸部分也无补充复数的课程。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曾指出,复数是数学的重点课题,批评附加数学科删除复数,令学生知识水平不足,影响日后升学发展。[5]
在2012年起,本科及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纯粹数学科部分内容整合到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数学科延伸部分,少部分内容新增至必修部分。
课程设计及内容
[编辑]附加数学科早期考试课程[6] | |
---|---|
试卷一:纯数I |
|
试卷二:纯数II |
|
试卷三:理论力学 |
|
附加数学科课程纲要(1992年颁布) | |
---|---|
单元1:数学归纳法原理 | 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步骤,应用 |
单元2:正整指数的二项式定理 | 及的符号,帕斯卡三角形,利用帕斯卡三角形展开二项式,正整指数的二项式定理 |
单元3:二次方程及二次函数 | 二次方程的解法,根的性质,二次函数 |
单元4:三角学 | 弧度法,任意角的六个三角函数及其图形,复角,补助角的形式,三角方程的通解,三角形的解法,二维及三维空间问题 |
单元5:极限和微分 | 极限,导数,微分法(简单代数函数和微分法的法则,复合函数和隐函数的微分,三角函数的微分,高阶导数),微分的应用(曲线的斜率、切线及法线,极大及极小、简易曲线的描绘,变率,微增量,) |
单元6:不等式 | 不等式的基本法则,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形式如的不等式,绝对值,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绝对不等式, |
单元7:解析几何 | 平面直角坐标及两点间的距离,直线图形的面积,直线的倾角及斜率,两直线的交角,直线的方程,法线式,直线族,轨迹的概念,圆的方程,圆与直线的交点,圆的切线方程,圆族,标准位置上的抛物线、椭圆及双曲线,简易的参数方程及轨迹问题 |
单元8:二维空间的向量 | 标量及向量、向量相等、零向量及单位向量,向量的和及差、标量与向量相乘,向量在直角坐标系的表示法,两向量的标量积,向量的应用、线段分点、平行及垂直 |
单元9:积分法 | 不定积分,函数的积分法及简易应用,积分法基本技巧,定积分,其计算及应用 |
单元10:复数 | 复数的标准式,复数的加、减、乘及除法运算,复数的极形式,复数在极形式的乘法及除法,简单轨迹与复数,棣美弗定理,1的n次方根 |
统计数字
[编辑]年份 | 数学科 | 附加数学科 (与数学科人数百分比) |
---|---|---|
1996 | 61968 | 17311 (27.94%) |
1997 | 62638 | 17584 (28.07%) |
1998 | 65568 | 18454 (28.14%) |
1999 | 66210 | 18374 (27.75%) |
2000 | 66476 | 18531 (27.88%) |
2001 | 65090 | 18145 (27.88%) |
2002 | 64021 | 17689 (27.63%) |
2003 | 62425 | 17088 (27.37%) |
2004 | 63137 | 17568 (27.83%) |
2005 | 68226 | 18394 (26.96%) |
2006 | 67814 | 18367 (27.08%) |
2007 | 68406 | 18184 (26.58%) |
2008 | 69396 | 18053 (26.01%) |
2009 | 71129 | 18090 (25.43%) |
2010 | 72692 | 18091 (24.89%) |
另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复数的初步概念曾出现在早期的新数学的会考数学课程。
- ^ 中文中学会考自设立起,即有两个不同课程和深度的数学科,称为“甲组数学”“乙组数学”,前者较深,考生可同时报考两科。六年制会考时,甲组数学卷一为大代数、三角及立体几何,卷二为解析几何及微积分,乙组数学卷一为算术及代数,卷二为几何及三角,两科各卷均为二小时;转为五年制会考后,甲组数学卷一为大代数及三角,卷二为几何及解析几何,乙组数学卷一卷二同前,但课程内容有更改。1968年起分别改名“高级数学”“普通数学”。
- ^ 英文中学会考数学科课程甲,是较老旧的中学数学课程,俗称“旧数”;而1969年开始设立的数学科课程乙,是响应新数学运动而改革的新课程,俗称“新数”。1968年数学科课程甲,设三卷,卷一为算术及三角,卷二为代数,卷三为几何,分别为2小时,1小时30分,2小时。几何卷的课桯分为实用几何(尺规作图)和理论几何两部分。
参考资料
[编辑]- ^ 《檢討附加數學課程的建議》.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學課程綱要-附加數學中四至中五課程綱要 (1992). 香港教育局. [2019-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數學課程全面檢討報告》. 2000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黄毅英; 霍秉坤. 香港戰後數學教育大事年表(9/2007) (doc).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認為取消重點課題影響港科技發展 丘成桐不滿數學科改革. 文汇报. 2002-07-14.
- ^ 1968年香港英文中学会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