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颜其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池渔翁
颜其硕
助德
小池渔翁
出生1900年12月12日
日治台湾澎湖厅西屿澳务署小池角乡
逝世1977年1月6日(1977岁—01—06)(76岁)
台湾澎湖县马公镇(今马公市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00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77年)
别名小池永彦
语言台语日语华语
教育程度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乙科
职业教师、公务员
配偶颜江仁
儿女四子七女
父母颜佛于(父)
亲属颜屐(长姊)
颜其苗(养兄)
汉语名称
繁体字 顏其碩
简化字 颜其硕
汉语拼音 Yán qíshuò
闽南语白话字 Gân Kî-sik

颜其硕台湾话Gân Kî-sik,1900年12月12日—1977年1月6日),字助德,号小池渔翁,日本名小池永彦台湾澎湖县西屿乡小池角人,日治时期教职人员、二战后公务人员,公职退休后致力保存史诗文献,1972年出任《澎湖县志·人物志》主编,同年七月付梓出版。[1]

生平

[编辑]

日治时期

[编辑]
西屿小池角聚落分布图。

明治32年(1900年)12月12日,颜其硕诞生于西屿(渔翁岛)的小池角北井仔,故乡“小池角”乃取自“小池塘旁的角隅”之意,乃相对于村落北侧“大池角”而得名[2],小池角在1945年后被新制的行政区域一分为二,划作“池东”与“池西”二村。[3]颜其硕父名佛于,上有胞姊颜屐、养兄颜其苗,颜其苗在大正7年(1918年)回归生父家庭,颜其硕遂成家中独子。[1][4]:2-3

明治41年(1909年),颜其硕九岁进入小池角公学校(今池东国小前身),除接受日本教育之外,亦曾跟随颜品香、颜天威、郭荣林等宿儒学习汉文[a],大正3年(1914年)自小池角公学校毕业,应届仅九名学童,且悉数为男性[5],时年已十五岁[4]:2-3。大正6年(1917年),颜其硕负笈台湾本岛,进入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乙科就读,并在大正8年(1919年)18岁时顺利毕业,同年3月便开始于澎湖厅妈宫公学校(今马公市马公国小)服务。[1]

大正9年(1920年),颜其硕转赴隘门公学校(今湖西乡隘门国小)任教,并与同村知名助产士江仁(即“美仁”)结缡[6]。大正12年(1923年),递补出任内垵分教场(今西屿乡内垵国小)训导一职;大正13年(1924年),复调往小池角公学校任职;除担任教职外,颜其硕尚于闲暇时跟随清朝秀才陈梅峰修习诗文。昭和2年(1927年),颜其硕参与台湾总督府普通考试及格,遂挥别九年教职,转任澎湖厅公职人员,并自此定居马公[1]

昭和12年(1937年),日本帝国与中华民国爆发第二次中日战争,开始推动皇民化运动,以期强化殖民地对日本的认同;昭和15年(1940年)起,日本政府推行“改姓名运动”,改姓名采申请制[7],颜其硕因公职身份需配合国家政策,只得提出姓名更改申请,于同年(1940年)改名“小池永彦”,此姓名以故乡“小池角”为氏,“永彦”则是为了“永”久纪念自己原本的“颜”姓。昭和20年(1945年),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国民政府接管台湾、澎湖[8],颜其硕也在同年(民国34年)10月27日,申请恢复本名。[1]

民国时期

[编辑]
台湾澎湖县西屿乡小池角颜氏家祠,堂号为陋巷衍派、四配第一。

二战之后,颜其硕继续留在马公从事公职,担任澎湖县政府的科员,暂兼文书及统计股长。民国36年(1947年),接受国民政府举办的“台湾省训练团统计系公务统计组”课程达六个月,并于该年10月修业完毕。[1]

民国36年(1947年)12月,颜其硕呈书予县府单位,痛陈澎湖树木稀少,吾辈应当爱护树木,今时却见多处公园、练兵场处乔木遭到盗伐,日后演讲亦不无感慨地提到日本政府对造林的重视,组织植树团体、宣导爱树思想、每年配给植树种子进行奖励,但凡所植树木,皆另架防风设备维护,遂发表恳请县府借镜之语云云[4]:37-40,悲而作诗云:[4]:96

〈伤到处树木滥被盗伐有感〉
泥城南畔水池西,芳草当年一望齐。
此日牛山同濯濯,寻春何处听莺啼?

民国38年(1948年),国民政府因国共内战失利,败退台湾,大批军眷流离失所,于台湾各地入住寺庙、民宅,颜其硕的马公住处便曾无偿提供军眷居住达两年。[6][9]民国39年(1950年),专任澎湖县政府主计室副主任、民国40年(1951年)升主任,民国50年(1961年)退休。[1]

颜其硕在退休之后,可谓戮力从事文献保存和诗文创作的志业:民国55年(1966年),颜其硕获选为西瀛吟社第七任社长、出任澎湖县的文献委员。民国58年(1969年),时年七十岁的颜其硕以姓氏堂号为名,将杂文、书简、诗、诗钟、庙、灯谜、日文散文句与俳句集结成册,出版《陋巷杂草》。民国60年(1971年),参与编辑《西瀛诗丛》。民国61年(1972年),颜其硕担任《澎湖县志.人物志》的主撰人员,除了转写誊录清光绪18年(1892年)间林豪于《澎湖厅志》记述的人物,并替当时已故地方名士如吴尔聪郭石头郑大洽欧清石等先贤作传。[1]

颜其硕在民国66年(1977年)1月6日逝世,享寿76岁。[1]

澎湖大空袭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隶属日本帝国的澎湖群岛曾遭受盟军的战机轰炸,时任澎湖厅担任技手的颜其硕身历其境,昭和20年(1945)3月14日马公空袭,颜其硕自宅惨遭炸毁,3月20日起至9月中旬,只得寄居澎湖厅农事试作场的仓库,过着自炊自足的刻苦生活。[1]

民国58年(1969年)间,颜其硕发表《陋巷杂草》中,曾撰〈空袭概况〉一文,替澎湖空袭的历史留下珍贵的史料。[10][11][12][13]

妻子颜江仁

[编辑]

颜其硕娶同为小池角人的江仁为妻,里人多称“美仁(台湾话Bí-jîn)”。“美仁”实际上生于明治34年(1901年)[b],本名郭仁,三岁生父郭廉逝,寡母颜来改嫁马公人江定,才改名江仁。继父江定待“美仁”视如己出,有感当时澎湖婴儿死亡率高,遂决意将“美仁”培养成助产士。大正5年(1916年),“美仁”进入台北医院产婆讲习所修习,翌年毕业,大正6年(1917年)返乡服务,为澎湖第一名的助产士。大正9年(1920年)与颜其硕结婚,户籍改作“颜江仁”,婚后仍持续从事助产工作,为当时罕见的职业妇女,并陪伴颜其硕渡过二战末期的空袭岁月。[6][4]:19

“美仁”在马公开业[c],生性乐于助人,接生对象不分贵贱,常有产妇家庭雇请三轮车伕接“美仁”,在澎湖四处接生奔走,甚至远赴澎湖离岛皆有其接生纪录,最高有一日接生过六、七人之多。民国57年(1968),“美仁”当选澎湖县第一届“敬业楷模”,直至“美仁”逝世前夕,在澎湖接生的人数已达有三万名。[6][d][4]:19

颜其硕和颜江仁共生有四男七女,其中两子一女早夭。[6]

作品

[编辑]

颜其硕通晓文言文、熟稔日文写作,其发表诗文作品,多抒谈时局所闻与生平感悟,多收录于民国58年(1969年)印行的《陋巷杂草》文册中,其生平曾经历过数场台湾历史事件,颜其硕皆曾拟诗记述,如爆发于民国36年(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4]

〈二、二八事件有感〉
琴书自昔最相亲,况是沧桑劫后身。不管闲花开与落,唯求无事太平春。
城狐社鼠遍全台,阴雾迷濛郁不开。怎得大风吹散去,青天白日共含杯。[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根据颜其硕《陋巷杂草》自述,他是在课余时间向汉学私塾求教、学习国文。九岁在颜品香私塾、十三岁因颜品香为在小池角设帐,转入颜天威私塾、十四岁颜天威过世,颜品香回小池角设帐,又复转回。十六岁进入郭荣林私塾,但仅读两个月,便因考上台北的学校而退掉私塾。
  2. ^ 根据颜其硕《陋巷杂草.颜江仁略传》记述:“江仁生于明治34年(1901年)农历4月11日卯时,但户籍上却登记为明治32年(1899年)西历4月12日。”
  3. ^ 开业地点位于妈宫东甲(北町,今马公市光明路),邻近妈宫城隍庙
  4. ^ 1960年之前出生马公镇的婴孩,泰半比例是由“美仁”颜江仁接生。在二战年代后的马公街坊,“美仁”的名声远比从事公职的丈夫颜其硕更为响亮。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许, 雪姬. 〈顏其碩〉.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7) (中文(台湾)). 
  2. ^ 颜, 尚文. 〈大池村〉.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中文(台湾)). 
  3. ^ 颜, 尚文. 〈池東村〉.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颜, 其硕. 《陋巷雜草》. 澎湖县: 颜其硕. 1969 (中文(台湾)). 
  5. ^ 〈民國三年畢業 光復前第六屆〉 请检查|archiveurl=值 (帮助). 毕业校友名册. (原始内容 请检查|url=值 (帮助)存档于2020-12-16) (中文(台湾)). 
  6. ^ 6.0 6.1 6.2 6.3 6.4 许, 雪姬. 〈顏江仁〉.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中文(台湾)). 
  7. ^ 蔡, 锦堂. 〈皇民化運動〉.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4) (中文(台湾)). 
  8. ^ 赖, 泽涵.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 台北市: 时报. 1994. ISBN 9571309060 (中文(台湾)). 
  9. ^ 江, 柏年. 〈國共內戰後的生死抉擇:要不要去臺灣? 〉. 故事 gushi. 2016-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中文(台湾)). 
  10. ^ 廖, 英雁. 〈二戰「澎湖大空襲」紀實(上):轟炸2小時、投彈200噸的地獄〉. 鸣人堂. 202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中文(台湾)). 
  11. ^ 廖, 英雁. 〈二戰「澎湖大空襲」紀實(下):人們是忘記了,還是從未理明白?〉. 鸣人堂. 202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中文(台湾)). 
  12. ^ 廖, 英雁. 〈二戰下的「4月4日」(上):美B-25超低空突襲,澎湖馬公陷火海〉. 鸣人堂.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中文(台湾)). 
  13. ^ 廖, 英雁. 〈二戰下的「4月4日」(下):空襲澎湖馬公,75年來的各種迷思〉. 鸣人堂.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中文(台湾)). 
  14. ^ 颜, 其硕. 〈二二八文學與藝術〉.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7)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