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顶圳福德宫

坐标25°05′32″N 121°42′15″E / 25.092111°N 121.704085°E / 25.092111; 121.70408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5°05′32″N 121°42′15″E / 25.092111°N 121.704085°E / 25.092111; 121.704085

顶圳福德宫
基本信息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基隆市七堵区六堵里工建西路32之15号[a]
宗教台湾民间信仰
主神土地公
建立时间 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
地图
地图

顶圳福德宫,是位于台湾基隆市七堵区六堵里、基隆河畔的土地祠,与当地的水圳有关,并陪祀一对夫妻树。

土地公

[编辑]

嘉庆廿二年(1817年)前后,安溪余氏家族入垦六堵,随着拓垦面积增加,用水需求剧增,遂决定辟建灌溉系统[1]。六堵虽靠基隆河,却因基隆河床比六堵还低,河水无法灌溉六堵[2]。于是农民引草滥溪作顶圳的水源[1][3],又在白匏湖筑坝作下圳的引水[3]。其中顶圳乃沿六堵山脚由北面流向南面,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完成,全长四点五公里,竣工后地方人士在水圳建造一座称为“顶圳福德宫”的石头小庙,刻写“道光拾肆年”[1]。庙内原无供奉土地公神像,石板块上只刻着“福德正神”四字[2]。乡民也在下圳兴建下圳福德宫[3]

1960年,顶圳福德宫改建为砖造小庙,1971年间又扩建新庙包围小庙,当地人称此为“三代庙”,意指经过三次建成的庙。庙因还设有两间庙[b],因而又称此土地祠为“内三庙”。不到十米处还有一间慈凤宫和三山国王庙,因而又合称为“外三庙”。又因内三庙和外三庙位在六堵里的六合桥旁小路内,人将内外三庙配六合桥,称为“六合庙”。[2]

树仔公

[编辑]

当地六堵里长苏财发表示,当地在日治时期交通不便,只有一条宽约五十公分、沿路为悬崖峭壁的小径[c]可达草滥溪,农民引水时必需经过两棵榕树,方能到草滥溪引水。其中一棵挺直,受另一棵缓缓倾倚,受当地民众所祭拜,遂分称为“树伯”、“树婆”,还将“树婆”树干外的新枝视为两树的儿子,树干内的新枝为其孙子。两榕树的下方是一处大水埤,农民称为“险圳”。战后时期,政府铺设道路,将险圳填平,农民不需再经这两棵榕树,但为纪念及缅怀拜树头的习俗,民众特盖一座凉亭及竖一石碑,并在凉亭附近造一碑牌,上写“榕公赐财功德厚”及“榕婆启示丰社稷”。[5] 

图集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参见庙宇门殿照片。
  2. ^ 指内部的小庙与邻旁的树仔公庙。
  3. ^ 今称为“拔西猴景观步道”[4]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王贵郎. 樹公樹婆 見證六堵興替. 《中国时报》. 2003-03-18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王贵郎. 百年土地公 「廟」趣橫生. 《中国时报》. 2005-09-11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邱瑞杰. 基隆土地公廟 有3奇. 《联合报》. 2005-12-06 (中文(台湾)). 
  4. ^ 张源铭. 拔西猴不方「便」 議員里長互轟 市長打圓場 允先租用可移動式公廁 再研究是否興建. 《联合报》. 2006-04-05 (中文(台湾)). 
  5. ^ 王贵郎. 榕公賜財功德厚 榕婆啟示豐社稷 六堵人飲水思源拜樹頭. 《中国时报》. 1997-11-29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