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雷蒙·格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雷蒙·格诺
本名Raymond Queneau
出生(1903-02-21)1903年2月21日
 法国勒阿弗尔
逝世1976年10月25日(1976岁—10—25)(73岁)
 法国巴黎
职业诗人,小说家
国籍法国

雷蒙·格诺(法语:Raymond Queneau法语发音:[ʁɛmɔ̃ kəno];(1903年2月21日—1976年10月25日)),法国诗人小说家,乌利波的创始人之一,他也是是让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走上文学道路的领路人。

生平

[编辑]

1903年出生在滨海塞纳省勒阿弗尔市,为奥古斯特·格诺((法文)Auguste Queneau)和约瑟菲娜·米尼奥((法文)Joséphine Mignot)的唯一的孩子。1919年,他获得第一个业士文凭(拉丁文和希腊文专业),1920年再获得第二个学士学位(哲学专业)。然后,于1921年到1923年年间,他在巴黎大学(当时也叫索邦大学)同时学习文学和数学(他曾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中学时代的几何老师),毕业时同时获得哲学和心理学证书。

1925年到1926年他在佐阿夫兵团服役,从驻扎阿尔及利亚摩洛哥。1939年当德国闪击波兰后,他又被征兵入伍,但只在部队呆了一年,1940年部队就让他复员了。二战余下的日子里,他们全家和画家埃利·拉斯科(法文)Élie Lascaux,1888-1969)一起生活在圣莱奥纳尔-德诺布拉

婚姻和家庭

[编辑]

1928年他和雅妮娜·卡恩(Janine Kahn)结婚。1934年他们的儿子让·马里(Jean-Marie)出生。他们的婚姻一直持续到1972年。在那一年雅妮娜·卡恩去世。

职业生涯

[编辑]

雷蒙·格诺一生里大部分时间为伽利玛出版社工作。从1938年开始,他在那里做审稿人。后来,他被提拔为秘书长。最后,他在1956年成为七星文库负责人。在这期间,有时他也在讷伊新学校(École Nouvelle de Neuilly)教书。1950年他进入了著名的超形上学院(Collège de 'Pataphysique),并被该校聘为院长。

这段时间雷蒙·格诺同时也做翻译,值得提出的是1953年他把当代非洲文学的重要作品即尼日尔作家阿摩斯·图欧拉用英文写的小说《棕榈酒鬼》翻译成法文。另外,他还编辑出版了亚历山大·卡杰夫关于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讲座稿《精神的现象学》。在20世纪30年代雷蒙·格诺曾经是亚历山大·卡杰夫的学生,同一时期,他和作家乔治·巴塔耶的关系也很密切。

作为一位作家,雷蒙·格诺在法国引起广泛注意是因为他在1959年发表了小说《莎西在地铁》。1960年该小说被改编成由路易·马勒执导电影,在法国新浪潮运动中上市。莎西探索对立于“标准”书面法语的口语化法语,也许在这两者间法语比其他的语言区别更明显。该书开头是一个特长的单词,它实际有法文句子发音构成,意思是“他们怎么弄得这么臭?”。法国著名的女表演艺术家兼流行歌手朱丽叶·格雷科曾依据此,演唱雷蒙·格诺创作的歌曲《如果你想一想》

雷蒙·格诺在1960年创立乌丽波之前,对数学十分执迷,并把数学当成其创作灵感的源泉。1948年,雷蒙·格诺成为法国数学学会会员。在雷蒙·格诺的心里,文章的元素,包括看来琐碎的一些细微末节。

雷蒙·格诺一部后期的著作《后大卫·希尔伯特时代的文学的基础》从著名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谈起,试图用从文本公理的准数学的推导探索文学。雷蒙·格诺声称他的这部最后的著作会证明“机器人写作中隐藏的主宰者。”在他的对话者,GF的追问下,雷蒙·格诺吐露说,“文本可能永远不会出现,但是为了隐藏起来,以彰显不存在人的操纵。”讨论这一主题的研讨会将在佛罗里达州举行。

雷蒙·格诺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风格的练习》,这本书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即一个人在一天里两次见到同一个陌生人。该书通过以99种不同的方式,讲述同一故事题材。以证明在讲故事时可有非常多种不同的风格。根据这本书的概念,美国著名的笑话书作家改编成一本插图的故事集,叫《用99种方式讲同一个故事:风格的练习》。

雷蒙·格诺于1976年10月15日在巴黎去世。他的遗体埋葬在法国埃松省的一座古老的公墓里,和他父母埋在了一起。

雷蒙·格诺和超现实主义者

[编辑]

1924年,雷蒙·格诺开始与超现实主义者接触,并短暂地参加了他们的阵营。但他从未百分之百地赞同他们的自动化写作的方法,和他们极左的政治主张。像许多超现实主义的作家一样,他也使用心理分析,然而,他不是为了用此去激发他的创作力。像米歇尔·莱里斯(Michel Leiris)、乔治·巴塔耶勒内·克勒韦尔(René Crevel)一样,是由于个人的原因。

米歇尔·雷希斯在他写的(竞争)中描述了1942年他第一次见到雷蒙·格诺时的情景:那是一次在法国小镇讷穆尔安德烈·马松阿芒·萨拉克鲁胡安·格里斯一起度假。 一位我们共同的朋友罗兰·蒂阿尔(Roland Tual)在从勒阿弗尔开到讷穆尔的火车上碰到了雷蒙·格诺,就把他带过来了。雷蒙·格诺比我们只年轻几岁,但是,人们感觉他还不够渊博。他没给这些不拘小节的年轻艺术家们留下特别的印象。大约在1926-7年,雷蒙·格诺从部队回来,他和米歇尔·雷希斯在巴黎歌剧院附近的塞尔塔咖啡馆(Café Certa)再次会面。塞赫塔咖啡馆(Café Certa)是超现实主义者们常去的地方。这次会面,当话题接触到探索东方哲学的时候,雷蒙·格诺的评论不激不燥,但明显具有优势,给人们留下博学、多思的印象。后来,在为乔治·巴塔耶编辑的超现实主义刊物《文献》(Documents')写稿那段时间里,他们成为了朋友。

1926年,雷蒙·格诺对前苏联对超现实主义者的支持提出了疑问。雷蒙·格诺与安德烈·布勒东保持着真心的友好关系,尽管,当安德烈·布勒东与西蒙娜·卡恩(Simone Kahn)分手以后,雷蒙·格诺也继续还和西蒙娜保持联系。尽管安德烈·布勒东通常要求他的追随者们排斥他的前女朋友们。但雷蒙·格诺却很难回避西蒙娜,因为,西蒙娜是他太太雅妮娜(Janine)的姐姐。在布勒东离开西蒙娜的那年,西蒙娜有时和雷蒙·格诺到法国各地旅行。

到1929年,雷蒙·格诺明显的与安德烈·布勒东和超现实主义者们分离开。1930年,克勒韦尔、艾吕雅(Eluard)、阿拉贡(Aragon)和布勒东加入了法国共产党。而雷蒙·格诺则参与了《一具尸体》(Un Cadavre)-一本激烈地反对布勒东的小册子的编写,参加这本小册子的编写的还有巴塔耶、莱里斯、雅克·普雷维尔阿莱霍·卡彭铁尔雅克·巴龙(Jacques Baron)、雅克-安德烈·布瓦法尔(J.-A. Boiffard)、罗贝尔·德斯诺斯(Robert Desnos)、乔治·兰布尔(Georges Limbour)、马克斯·莫里斯(Max Morise)、乔治·里伯蒙-德赛涅(Georges Ribemont-Dessaignes)、和罗歇·维特拉克(Roger Vitrac)。

雷蒙·格诺给鲍里斯·苏瓦林(Boris Souvarine)办的《社会批评》的杂志('La Critique sociale) (1930–34)写了大量的短评。比如,在其中他写道雷蒙·鲁塞尔(Raymond Roussel)的特点时,他说,“他的想象力是数学家的激情与诗人的推理的结合。”他对科学文章写的评论比对文学文章的多,比如:对巴甫洛夫、对维尔纳茨基(从维尔纳茨基那里他学到了科学的循环理论)的理论的评论。他还为一位炮兵军官写的关于马术家的历史的书写过评论。他还为巴塔耶的文章《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的批评》写过有关黑格尔和数学辩证法的有关章节。

荣誉

[编辑]

书目

[编辑]

小说

[编辑]
  • 《麻烦事》(Le Chiendent,也有译作“绊脚草”)(1933)
  • 《石头的嘴脸》(Gueule de pierre)(1934)
  • 《最后的日子》(Les Derniers jours)(1936)
  • 《奥迪勒》(Odile)(1937)
  • 《利蒙的孩子》(Les Enfants du Limon)(1938)
  • 《严冬》(Un Rude hiver)(1939)
  • 《混杂的时间》(Les temps mêlés)(1941)
  • 《皮埃罗-我的朋友》(Pierrot mon ami)(1942)
  • 《如果你想一想》(Si tu t’imagines)(1942)
  • 《远离吕埃尔》(Loin de Rueil)(1944)
  • 《妙招》(En passant)(1944)
  • 《我们总是对女人们太好了》(On est toujours trop bon avec les femmes)(1947)
  • 《圣格兰格兰》(Saint-Glinglin)(1948)
  • 《萨利·马拉日记》(Le Journal intime de Sally Mara)(1950)
  • 《生命的星期天》(Le Dimanche de la vie)(1952)
  • 《扎西在地铁》(Zazie dans le métro)(1959)
  • 《蓝花》(Les Fleurs bleues)(1965)
  • 《伊卡荷的飞行》(Le Vol d'Icare)(1968)

诗歌

[编辑]
  • 《橡树与狗》(Chêne et chien)(1937)
  • 《眼神之海》(Les Ziaux)(1943)
  • 《致命瞬间》(L'Instant fatal)(1946)
  • 《小型袖珍本天体演化论》(Petite cosmogonie portative)(1950)
  • 《一百万亿诗篇》(Cent Mille Milliards de Poèmes)(1961)
  • 《拿着曼陀林的狗》(Le chien à la mandoline)(1965)
  • 《赢得竞选》(Battre la campagne)(1967)
  • 《家喻户晓》(Courir les rues)(1967)
  • 《劈波斩浪》(Fendre les flots)(1969)
  • 《起码的道德》(Morale élémentaire)(1975)

论文和文章

[编辑]
  • 《杠杠、数字与字母》(Bâtons, chiffres et lettres)(1950)
  • 《对于一个理想的图书馆》(Pour une bibliothèque idéale)(1956)
  • 《乔治·沙博尼耶访谈录》(Entretiens avec Georges Charbonnier)(1962)
  • 《边界》(Bords)(1963)
  • 《模范故事》(Une Histoire modèle)(1966)
  • 《希腊旅游》(Le Voyage en Grèce)(1973)
  • 《民主道德论》(Traité des vertus démocratiques)(1955)

其他著作

[编辑]
  • 《一具尸体》(Un Cadavre)(1930)与雅克·巴龙、乔治·巴塔耶、雅克-安德烈·布瓦法尔、罗伯特·德斯诺斯、米歇尔·莱里斯、乔治·兰布尔、马克斯·莫里斯、雅克·普雷维尔、乔治·里伯蒙-德赛涅、和罗歇·维特拉克共同编写。
  • 《风格的练习》(Exercices de style)(1947)
  • 《后大卫·希尔伯特时代的文学基础》(Les fondements de la littérature d'après David Hilbert)(1976)
  • 《故事和意图?》(Contes et propos)(1981)
  • 《1939-1940年日记》(Journal 1939–1940)(1986)
  • 《 1914-1965年日记》(Journaux 1914–1965)(1996)
  • 《死在这个花园里》(La Mort en Ce Jardin')(1956)和Luis Buñuel共同创作, 一个墨西哥生产的电影的剧本

其他艺术

[编辑]
  • 瑞士图像平面设计师马库斯·克拉夫特为《风格的练习》德文版设计了一种方便阐述其内容的特别排版方式的印刷。 (2006).[1]

参考

[编辑]
  1.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110111406/http://www.marcuskraft.net/portfolio/2006_stiluebungen_01.html
  2. « Je naquis au Havre un vingt et un février/en mil neuf cent et trois./Ma mère était mercière et mon père mercier :/ils trépignaient de joie. », Raymond Queneau, Chêne et chien, Gallimard, 1969, p. 31>
  3. Raymond Queneau, « Sur les suites s-additives », dans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 Series A, vol.12, no 1, 1972, p. 31-71 (ISSN 0097-316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