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关庙山西宫

坐标22°57′42″N 120°19′34″E / 22.9616594°N 120.3260302°E / 22.9616594; 120.326030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2°57′42″N 120°19′34″E / 22.9616594°N 120.3260302°E / 22.9616594; 120.3260302

关庙山西宫
基本信息
位置 台湾台南市关庙区关庙里正义街37号
宗教台湾民间信仰
主神关圣帝君
地图
地图
关庙山西宫绕境暨王醮祭典
官方名称关庙山西宫绕境暨王醮祭典
类型登录等级:民俗
登录种类:仪式、祭典、节庆
详细登录资料

关庙山西宫位于台南市关庙区山西里,是主祀关圣帝君的民间信仰庙宇。

关庙山西宫属于“地方公庙”,虽说其附近每一个村庄都有属于自己的村庙,但山西宫比这些村庙规模要大些,可以说是关庙区居民共同的信仰中心。

归仁仁寿宫归仁保西代天府,称作台湾府城东门城外三大庙。

历史

[编辑]
山西宫太岁殿,原是日治时期所建之旧庙

关庙山西宫安奉武圣关夫子,至今香火绵延三百余年。远自明郑时代,汉人自台江内海(今安平区),溯行新港溪(今盐水溪),及其上游许宽溪(今许县溪)进入新丰里,垦荒聚落称香洋仔(明郑氏台湾军备图上记载之小香洋民社)。

居民景仰关夫子圣德及为求民安雨顺,即建土屋葺茅堂宇。并筑弼衣潭(今之大潭)蓄水灌田,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因早有水利得以春褥,很早就发展出聚落,称为关帝庙街。

根据庙中碑文和庙志的记载,山西宫由兴建,并历经了多次重建,才有了现在的样貌,而其兴建及重修建的历史沿革如下:

  • 明郑时兴建。
  •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重建堂宇,依日人寺庙建筑。
  •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由知府蒋允焄创建正式庙宇,总工程费银元二仟元,越三年竣工。
  •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由总董芳玉瑶、郭振评、张鸿元等发起筹募银元二仟五百元重建,起因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之郭光侯事件,前后两殿焚毁殆尽,只剩中殿巍然独在,因此重建。历时两年完工。
  • 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5月1日大地震,除中殿外,其他受灾倒圯,乃至咸丰五年乙卯(1855年)由总董叶合成、吴德昌等聚金三千元重修,至咸丰七年(1857年)完成。
  • 同治元年(1862年)夏季,又因大地震堂宇倾圯,独中殿屹立如故,至同治六年丁卯(1867年)复建完成。
  • 日治时期(1900年)修缮一次。
  • 日治时期(1911年)由黄敏等发起募捐五仟元修建,1913年完工,随之建醮
  • 日治时期(1933年)由葛乔年、张陶、曾水泉等鸠资扩规模规模重建。旧庙现存之龙柱、壁堵之石雕、前殿蜘蛛结网木雕、两侧钟鼓楼皆于此时施工筑造,历时两年完成。
  • 民国三十四年10月(1945年)乡人修复。
  • 民国四十七年戊戌(1958年)林竹围等发起募捐修缮。殿内九龙篱及外檐花篮木雕于此时筑造。同年底建七朝大,并决定嗣后每十二年建醮一次。
  • 民国五十九年庚戌(1970年)再修缮,将殿前两座金炉移建殿后,当年底建醮,参加游境之阵头遍及四乡镇,人潮数万。此时关庙乡地方人口渐增。
  • 民国六十三年甲寅(1974年)经信徒代表大会议决重建。于同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动土,民国六十四年乙卯(1975年)5月20日着手兴建。本重建工程历时七年七个月,精邀潘丽水大师精绘庙门神彩画,画栋雕梁、精致卓越,采中国北方典型庙宇建筑风格,耗资新台币九千余万元,并于民国七十一年(1982年)12月8日庆成谢土,继而自12月11日举办壬戌科建醮战后第三科)至12月18日大功告成。而日治时期所建之旧庙迁建至新庙北侧保存。
  • 民国八十三年甲戌(1994年)王
  • 民国九十五年丙戌(2006年)五朝王
  • 民国一百零七年戊戌(2018年)庆成祈安五朝王
  • 民国一百零八年八月一日(2019年8月1日) 通过登录南关线三大庙(保西代天府、归仁仁寿宫、关庙山西宫)王醮暨游社为国家重要民俗。[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神祇

[编辑]

山西宫祀奉的神祇以关公为主祀,介绍如下:

文物

[编辑]
  • 古匾
    • 义高千古:光绪十四年(1888年)道标都阃府郑超英敬献。
“义高千古”匾

参见

[编辑]

104五月十三日进香条

参考文献

[编辑]
  • 《关庙山西宫五朝王醮特录》,关庙乡山西宫管理委员会编印。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