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政府
此条目翻译质量不佳。 (2022年7月13日) |
开放政府是一种管治学说,是指公民有权获得政府的文件,以进行有效的公共监督。 [1]开放政府支持者反对政府以国家利益为由拒绝共享文件。开放政府这一主张可以追溯到欧洲启蒙时代,当时哲学家们辩论了当时新生的民主社会的正确构建。它也越来越与民主改革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2]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6提倡公众获取信息,以此作为确保负责任和包容性机构的标准。 [3]
组成
[编辑]开放政府的概念范围很广,但通常与政府透明度和问责制有关。瑞典哥德堡大学政府质量研究所发布的一种定义将政府开放性限制在政府发布的信息上,或者限制公民可以请求和接收尚未发布的信息的程度。 Harlan Yu和David G. Robinson在他们的论文“开放政府的新歧义”中指定了开放资料和开放政府之间的区别。他们根据服务提供和公共问责制来定义开放的政府。他们认为,可以使用技术来促进信息公开,但是使用开放资料技术并不一定等同于问责制。 [4]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以下类别来处理开放政府:整个政府协调,公民参与和信息获取,预算透明,廉正和反腐败,技术使用和地方发展。 [5]
历史
[编辑]“开放政府”一词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华莱士·帕克斯(Wallace Parks)曾在美国国会设立的政府信息小组委员会中任职,他在1957年的文章“开放的政府原则:根据宪法适用知情权”中引入了该术语。此后以及1966年《信息自由法》 (FOIA)通过之后,联邦法院开始使用该术语作为政府透明度的代名词。 [6]
尽管这是首次引入“开放政府”的概念,但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古希腊,那里的不同法律机构都对官员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并为公民表达意见提供了一条途径。他们对他们的不满。一个这样的机构,即euthyna,使官员们达到了“直率”的标准,并强迫他们在公民大会面前就他们当年所做的一切作出交代。 [7]
在最近的历史中,关于政府应接受公众审查并易于受到舆论欢迎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当时许多哲学家都在抨击专制主义的国家机密主义。 [8] [9]正式立法机关的通过也可以追溯到瑞典(当时包括芬兰作为瑞典管辖的领土),当时自由新闻立法是其宪法的一部分(《新闻自由法》,1766年)。 [10]
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国(1776年)和法国(1789年)的革命在宪法条款中规定了公共预算会计和新闻自由的规定和要求。在19世纪,梅特涅式的政治家企图退回这些措施遭到了许多知名的自由派政治家和作家的强烈反对,其中包括杰里米·边沁(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和阿克顿男爵。
公开政府被公认为是当代民主实践的关键标志,通常与信息自由立法的通过有关。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声称通过了第一条信息自由立法,其现代条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芬兰在1917年获得独立后继续以开放为前提,并于1951年通过了《官方文件公开法》(由1999年的新立法)。
紧急发展还涉及软件和机制的日益集成,使公民能够更直接地参与治理,特别是在立法领域。[11] 有人称这种现象为电子参与,已被描述为“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使公民能够相互联系并与其当选代表建立联系,扩大和加深政治参与”。[12]
现行政策
[编辑]摩洛哥2011年的新宪法概述了政府希望实现的一些目标,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13]为了通过透明度和问责制发展政策贷款(DPL)实施这些改革,世界一直在向政府提供支持。这笔贷款是欧洲联盟和非洲开发银行之间更大联合计划的一部分,旨在为试图实施改革的政府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 [14]
截至2010年,肯亚《宪法》第35条规定了公民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该条规定:“ 35。(1)每个公民都有权访问-(a)国家持有的信息;以及(b)另一人持有的,为行使或保护任何权利或基本自由所必需的信息。 ..(3)国家应发布和公布影响国家的任何重要信息。”现在,重要的政府资料可通过“肯亚开放资料倡议”免费获得。 [15]
亚洲
[编辑]菲律宾于2016年通过了《信息自由令》,概述了实践政府透明度和全面公开披露的准则。 [16]菲律宾政府根据2012年《一般拨款法》,要求政府机构在其网站上显示“透明印章”,其中应包含有关机构职能,年度报告,官员,预算和项目的信息。 [17]
印度的知情权运动于2005年制定了RTI法,当时环境运动要求发布有关由于工业化而导致的环境恶化的信息。 [18]东南亚RTI法和其他类似法律的另一催化剂可能是由于多边机构提供援助和贷款以换取更高的透明度或“民主”政策。 [19] [20]
台湾
[编辑]台湾于1998年开始实施其电子政务计划,此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行政命令,以实施开放的政府政策。 2005年《政府信息公开法》规定,详细列出十项政府必须主动公开与政治治理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预算,行政计划,政府机构的沟通,补贴。在 2011 年时政策上开始大力推动“政府开放资料”,并于 2012 年底公布政府开放资料平台 data.gov.t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在2015年2月10日仿效美国 "We The People" 平台,建置“公共政策网络参与平台” join.gov.t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提供人民对政策发表意见或是提案的场域[22]。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强调台湾公民对开放和透明的重视。国家发展委员会发布的白皮书提出了2020年的政策目标,探讨了提高公民参与度并使用开放数据进一步提高政府透明度的方法。 [23]
为了展现我国推动开放政府及争取加入“开放政府伙伴关系联盟”(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OGP)之决心,于2020年8月行政院核定设置“开放政府国家行动方案推动小组”。该小组置委员二十至二十六人,由院长指派政务委员唐凤兼任召集人,国家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龚明鑫及天气风险管理开发公司彭启明总经理(由民间委员互推)担任共同召集人。任务为研商及确认行动方案,与追踪评估方案执行情形。立法院也有设立类似的“开放国会委员会”。
2020年底,台湾政府分别通过行政院《开放政府国家行动方案》与立法院《开放国会行动方案》,为最高层级的开放政府行动方案。
台湾开放政府国家行动方案(行政)
[编辑]行政院《开放政府国家行动方案》一开始由政府先行拟定五大范畴,透过公私协力最后扩展为19项“承诺事项”,分别为:
1. 推动资料开放与信息公开
2. 扩大公共参与机制
3. 增加性别及族群包容性对话
4. 落实清廉施政
- 4-1 强化政治献金透明化(内政部)
- 4-2 建置与精进机关采购廉政平台(法务部)
- 4-3 推动揭弊者保护法立法(法务部)
5. 执行洗钱防制
- 5-1 实质受益人信息透明(法务部)
- 5-2 执行宗教团体财务透明之相关政策,阻绝洗钱漏洞(内政部)
台湾开放国会行动方案(立法)
[编辑]台湾长年坚持民主、人权、多元等价值,并结合公私部门与公民社会共同推动开放政府,确保政府信息透明开放,促进民主深化与实践,并强化不分族群取用政府信息之公平性。开放国会愿景,以更为公平、近用、需求为方向,涵容任何族群、语言、性别、教育背景、城乡与地区、各类无障碍之需求,让信息易读易懂,以降低获取门槛。
《开放国会行动方案》5 大主题,包含“透明化:开放国会原则价值”、“公开化:便于获取利用的国会信息”、“国民化:便于人民参与的国会”、“数字化:数字化的国会”、“教学化:国会识读与教育”,与民间共同提出 20 项开放国会承诺事项。
- 1. 透明化:开放国会原则价值
- 立法院应推动开放的文化,容许公民使用与转载法律限制之外的所有信息;同时,应建立资料开放治理机制、主动揭露信息,使公民能对立法委员诚信做出有根据判断,防止违反道德诚信的行为。
- 1-1 立法院应建立多元开放的文化
- 1-2 开放国会政策应能协助人民监督立法院
- 1-3 应建立明确的资料开放治理机制
- 1-4 立法院信息应具主动性
- 2. 公开化:便于获取利用的国会信息
- 为使国会信息更便于民众获取,国会应确保民众能透过多种管道尽可能获取立法院的信息。这些信息应该以民众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撰写与传播,也应在网络上以开放并具有结构的形式发布,方便公民以科技工具分析、利用,并促成这些信息的再利用与再应用。
- 2-1 立法院资料以符合开放资料之格式开放
- 2-2 开放资料强化监督—公务经费应适当揭露
- 2-3 开放资料强化监督—涉及利益冲突信息应适当揭露
- 3. 国民化:便于人民参与的国会
- 立法院应规划适当的管道,包括研议民众在线参与机制、改善立法院的无障碍空间、检讨游说登记地点、强化首都以外的国会服务功能,降低民众参与国会程序的障碍。
- 3-1 研究便于民众参与的倡议平台或方案
- 3-2 改善立法院公听会及旁听体验
- 3-3 强化首都以外的国会服务功能
- 3-4 适时检讨游说登记成效及体验
- 3-5 无障碍空间应加强检讨规划
- 4. 数字化:数字化的国会
- 立法院网站及数据库资源丰富,惟资料散见在不同系统、关键字搜索查找资料不易、许多网站缺乏独立网址、新系统未能开源再利用、数字图像资源未授权开放让外部再利用。立法院应优化网站功能,并让数字系统应开源、数字图像资源应授权对外公开。
- 4-1 立法院网站功能优化—立法院信息系统集成
- 4-2 立法院网站功能优化—强化关键字搜索功能
- 4-3 立法院网站功能优化—建置数字资源永久独立网址
- 4-4 立法院数字系统开源
- 4-5 数字图像资源修法开放
- 5. 教学化:国会识读与教育
- 透过导览、教育、研究等方式,促进立法院内部与外部对于开放国会的认识,促使更多民众了解立法院运作及开放国会的理念。
- 5-1 制作公开授权之国会科普素材
- 5-2 加强国会频道和数据库之宣传、推广
- 5-3 推动国会识读教育方案并融入现有体系
欧洲
[编辑]在荷兰,巨大的社会动荡和1960年代电视的影响力日渐增长,促使政府更加开放。信息公开立法于1980年通过,自那时以来,重点一直放在衡量政府机构的绩效上。 [24]特别是,荷兰政府采取行动开放政府(开放overheid在actie)计划2016- 2017年,其中概述9个具体承诺,经合组织设置政务公开标准。 [25]
自2018年以来,作为威尔士文凭的一部分,威尔士政府在威尔士州资助了中学Wikipedia技能的培训,并对所有已发布的视频和其他内容使用了开放许可。
北美
[编辑]2009年,奥巴马总统发布了有关透明度和开放政府的备忘录,并启动了“开放政府倡议” 。在他的备忘录中提出了他的政府通过透明,参与性和协作性政府加强民主的目标。 [26]该倡议的目标是建立透明和合作的政府,以结束华盛顿的秘密,同时通过加强公民与政府官员之间的沟通来提高效力。 [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年代,美国近代历史开始了提高政府透明度的运动,这是因为由于战争期间对全球敌对行动以及对冷战间谍的担心,联邦各部门和机构已开始限制信息的可获得性。机构有权拒绝“出于正当理由”或“出于公共利益”获取信息。这些政策使国会委员会难以访问记录和文件,从而导致探索可能的立法解决方案。 [28]
南美洲
[编辑]自2000年代初以来,透明度一直是智利《反腐败和廉政议程》和《国家现代化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智利通过了《透明度法》,进一步推动了政府的公开改革。 [29]智利发布了2016-18年度开放政府行动计划,作为其开放政府伙伴关系(OGP)成员的一部分。 [30]
支持和反对的论点
[编辑]支持开放
[编辑]政府的透明通常被认为可以产生政府的责任感,支持者认为这导致了政府腐败,贿赂和其他不法行为的减少。 [31]一些评论员认为,开放,透明的政府可以传播信息,这反过来又有助于产生更多的知识和社会进步。 支持透明度政策的组织(例如,经合组织和开放政府伙伴关系)声称,开放政府的改革也可以增加对政府的信任, [32] [33]尽管有多种证据支持这些主张,但透明度的提高有时会导致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信任政府。 [34] [35] [36] [37] [38]
当人们可以看到某项政策的结果时,公众舆论也可以转移。美国政府有时禁止记者发表士兵棺材的照片, [39]显然是试图管理情绪反应,这可能会加剧公众对正在进行的战争的批评;但是,许多人认为带有情感色彩的图像可能是有价值的信息。同样,一些反对死刑的反对者认为,应该对死刑进行电视转播,以使公众能够“看到以他们的名义和他们的税金正在做的事情”。 [40]
政府的透明度有利于有效的民主,因为信息可以帮助公民就即将颁布的立法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在下次选举中投票支持他们。 [41]根据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说法,公民更多地参与政府与政府透明度有关。 [42]
开放政府的拥护者经常认为,民间社会而不是政府立法是提供更透明管理的最佳途径。他们指出了举报人从政府官僚机构内部举报的作用(像丹尼尔·艾尔斯伯格或Paul van Buitenen这样的人)。他们认为,与立法制衡相比,印刷或电子形式的独立,询问媒体通常更能保证透明度。 [43] [44]
当代的开放政府学说在非政府组织中找到了最强有力的拥护者,他们热衷于反对他们认为政府固有的倾向,即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倾向于保密。在这些非政府组织中,最著名的机构是透明国际或开放社会研究所。他们认为,开放标准对民主社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至关重要。
反对开放
[编辑]一些批评家认为,政府的优柔寡断,业绩不佳和僵局是政府透明度的风险。 [45]政治评论员戴维·弗鲁姆(David Frum)在2014年写道:“然而,这些改革(透明度改革)并没有产生更多的责任感,而是产生了更多的游说,更多的支出,更多的拖延和更多的犹豫不决。” [46]杰森·格鲁梅特(Jason Grumet)认为,政府官员在监视他们所做的一切时,无法适当地考虑,合作和妥协。 [47]对463名越南国民议会代表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立法程序(例如辩论和查询笔录)的透明度提高,减少了代表们在查询会议中的活动,避免参加可能使越南领导人感到尴尬的活动。政权。 [48]
隐私是另一个问题。公民可能会因政府提供的信息而产生“不良后果,报应或负面影响” [1]渥太华大学法学教授Teresa Scassa在2014年的一篇文章中概述了三个主要的隐私挑战。首先是难以平衡政府的进一步透明度,同时还要保护个人信息或政府掌握的有关可识别个人的信息的隐私。第二是处理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参与者之间的数据保护法规之间的区别,因为政府可能会访问不受严格法律控制的私有公司收集的信息。第三是“大数据”的发布,它可能显得匿名,可以使用复杂的算法将其重新连接到特定的个人。 [49]
通常必须秘密进行情报收集,尤其是识别暴力威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弗鲁姆(Frum)在2014年写道:“驱使各国收集信息的同样紧迫的要求也要求它们否认这样做。即使不相信这些否认,也很重要。” [50]
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倡导透明性的,但是许多学者质疑我们是否有可能拥有这种观念。他们还强调了透明度如何可以支持某些新自由主义的命令。 [51]
技术与开放政府
[编辑]政府和组织正在使用新技术作为增加透明度的工具。例子包括使用开放数据平台在线发布信息以及开放源代码治理理论。
开放政府数据(OGD),一个专门指政府数据集的公开发布的术语, [52]通常可通过data.gov.uk或www.data.gov等在线平台获得。 OGD的支持者认为,与政府机构有关的易于访问的数据可以使公民进一步参与政治机构。 [53] OGD原则要求数据是完整的,主要的,及时的,可访问的,可机器处理的,非歧视性的,非专有的且无许可证的。 [54]
公共和私营部门平台为公民提供了参与的渠道,同时提供了人们期望获得的透明信息的访问权限。许多组织已经在努力集成资源,以使公民能够获得政府(地方,州和联邦)的预算支出,刺激性支出,游说者支出,立法跟踪等等。 [55]
组织机构
[编辑]- 开放政府伙伴关系联盟(OGP)是于2011年成立的组织,其目的是允许国内改革者使自己的政府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开放,负责并响应公民。自2011年以来,OGP现已发展到77个参与国,这些国家的政府和公民社会共同努力制定和实施开放的政府改革。 [56]
- 《全民守则》是一个由无党派,非赢利性组织组成的国际网络,他们相信技术为公民带来了新的机会,可以在政治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对其社区产生积极影响。这些组织依靠技术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并吸引公民参与。 [57]
- 阳光基金会(Sunlight Foundation)是一个非营利性,无党派组织,成立于2006年,使用公民技术,开放数据和政策分析来使来自政府和政治的信息对所有人更透明。他们的最终愿景是增加民主参与并实现政治资金流量的变化以及谁可以影响政府。尽管他们的工作开始时只专注于美国国会,但现在他们的工作已影响到地方,州,联邦和国际各级。 [58]
- 英国的开放政府先锋组织是公民社会领导的倡议的一个例子,该倡议使用开源方法来支持公民,而公民社会组织则使用开放政府作为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方式。它使用开放维基来计划整个英国本国的开放政府公民社会运动的发展。 [59]
- OpenSpending旨在构建和使用开源工具和数据集来收集和分析世界各地政府的金融交易。 [60] [61]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跳转到: 1.0 1.1 Lathrop, Daniel; Ruma, Laurel (编). Open Government: Transparency, Collabo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Practice. O'Reilly Media. February 2010. ISBN 978-0-596-80435-0. OL 24435672M.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ruma”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Araya, Daniel. Smart Cities as Democratic Ecologies. Springer. 2015-11-17. ISBN 9781137377203 (英语).
- ^ Doss, Er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6. United Nations and the Rule of Law. [2020-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0) (美国英语).
- ^ Yu, Harlan; Robinson, David G. The New Ambiguity of 'Open Government'. UCLA L. Rev. February 28, 2012, 59. SSRN 2012489 .
- ^ Open Government.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8).
- ^ Yu, Harlan; Robinson, David G. The New Ambiguity of 'Open Government'. UCLA L. Rev. February 28, 2012, 59. SSRN 2012489 .
- ^ von Dornum, Deirdre Dionysia. The Straight and the Crooked: Legal Accountability in Ancient Greece. Columbia Law Review. June 1997, 97 (5): 1483–1518. JSTOR 1123441. doi:10.2307/1123441.
- ^ Jurgen Habermas,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1962, tran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89)
- ^ Reinhart Koselleck, Critique and Crisis (1965, tran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88)
- ^ Lamble, Stephen.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 Finnish clergyman's gift to democracy 97. Freedom of Information Review. February 2002: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1).
- ^ Zaigham, Mahmood. Developing E-Government Projects: Frameworks and Methodologies: Frameworks and Methodologies. Hershey, PA: IGI Global. 2013. ISBN 9781466642454.
- ^ Carlos, Nunes Silva. New Approaches, Methods, and Tools in Urban E-Planning. Hershey, PA: IGI Global. 2017: 169. ISBN 9781522559993.
- ^ Morocco's Constitution of 2011 (PDF).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30).
- ^ Renewed Support for Morocco's Goal to Make Government more Accountable to Citizens. worldbank.org. October 22, 2015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
- ^ The Constitution of Kenya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3-04).
- ^ Executive Order No. 02 (PDF).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29).
- ^ Philippine Transparency Seal.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Department of Budget and Management. May 15, 2019 [May 22,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 ^ Kalpavriksh.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 ^ Singh, Shekhar. The 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the Right to Information Regime in India (PDF). New Delhi. 2010 [2021-05-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8-19).
- ^ Madhavan, Esha. Revisiting the making of India's Right to Information Act: The Continuing Relevance of a Consultative and Collaborative Process of Lawmaking Analyzed from a Multi-Stakeholder Governance Perspective (PDF).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21).
- ^ 政府資料開放. 国家发展委员会. [2021-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9).
- ^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 国家发展委员会. [2021-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8).
- ^ Tseng, Po-yu. Taiwan Open Government Report.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9).
- ^ Meijer, Albert. Government Transparenc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rom the Ancient Regime to Open Data in The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January 7, 2015, 38 (3): 189–199. doi:10.1080/01900692.2014.934837.
- ^ OECD. OECD Public Governance Reviews Towards an Open Government in Kazakhstan.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7: 57. ISBN 9789264279377.
- ^ Obama, Barack. Memorandum -- Transparency and Open Government. 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 January 21, 2009 [May 2,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9).
- ^ Pyrozhenko, Vadym. Implementing Open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Links between Open Government and the 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Movement (PDF). Syracuse University. June 2–4, 2011 [October 24, 2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20).
- ^ Relyea, Harold C.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PDF). 20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3-01).
- ^ Guillán, Aránzazu. Open government and transparency reform in Chile: Balancing leadership, ambition and implementation capacity. U4 Report; CHR. Michelsen Institute. 2015, 2015:2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3).
- ^ Chile Open Government Action Plan 2016-2018 (PDF). www.ogp.com. [May 3, 20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5-04).
- ^ Schauer, Frederick, Transparency in Three Dimensions (PDF),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 2011, 2011 (4): 1339–1358 [2011-1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21)
- ^ Trust in Government - Openness - OECD. www.oecd.org. [2020-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An Open Government Approach to Rebuilding Citizen Trust.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2020-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4) (英语).
- ^ Brusca, Isabel; Rossi, Francesca Manes; Aversano, Natalia.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to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8-10-20, 20 (5): 486–504. ISSN 1387-6988. doi:10.1080/13876988.2017.1393951.
- ^ Licht, Jenny de Fine. Do We Really Want to Know? The Potentially Negative Effect of Transparency in Decision Making on Perceived Legitimacy.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2011, 34 (3): 183–201 [2021-05-28]. ISSN 1467-9477. doi:10.1111/j.1467-9477.2011.00268.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英语).
- ^ Grimmelikhuijsen, Stephan; Porumbescu, Gregory; Hong, Boram; Im, Tobin. The Effect of Transparency on Trust in Government: 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Experi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3, 73 (4): 575–586. ISSN 1540-6210. doi:10.1111/puar.12047 (英语).
- ^ Grimmelikhuijsen, Stephan. Linking transparency, knowledge and citizen trust in government: an experi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12-03-01, 78 (1): 50–73. ISSN 0020-8523. doi:10.1177/0020852311429667 (英语).
- ^ Grimmelikhuijsen, Stephan G.; Piotrowski, Suzanne J.; Van Ryzin, Gregg G. Latent transparency and trust in government: Unexpected findings from two survey experiment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20-10-01, 37 (4): 101497 [2021-05-28]. ISSN 0740-624X. doi:10.1016/j.giq.2020.1014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3) (英语).
- ^ Bumiller, Elisabeth. U.S. lifts photo ban on military coffins.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2-07 [2019-11-29].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9) (美国英语).
- ^ Shemtob, Zachary B.; Lat, David. Opinion | Why Executions Should Be Televised.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7-29 [2019-11-29].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7) (美国英语).
- ^ Transparency and Open Government. The White House. [2016-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5).
- ^ Carothers, Thomas. Accountability, Transparency, Participation, and Inclusion: A New Development Consensus?.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16-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0).
- ^ J. Michael, The Politics of Secrecy: Confidential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s Right to Know (London, 1990)
- ^ A.G. Theoharis, ed., A Culture of Secrecy: the Government Versus the People's Right to Know (Kansas, 1998)
- ^ Bass, Gary. Why Critics of Transparency are Wrong. www.brookings.edu. November 2014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2).
- ^ Frum, David. The Transparency Trap. theatlantic.com. September 2014 [May 2,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7).
- ^ Grumet, Jason. When sunshine doesn't always disinfect the government. washingtonpost.com. October 2, 2014 [May 2,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 ^ Malesky, Edmund; Schuler, Paul; Tran, Anh. The Adverse Effects of Sunshine: A Field Experiment on Legislative Transparency in an Authoritarian Assembl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vember 2012, 106 (4): 762–786 [2021-05-28]. ISSN 0003-0554. doi:10.1017/S00030554120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2) (英语).
- ^ Scassa, Teresa. Privacy and Open Government. Future Internet. June 18, 2014, 6 (2): 397–413. ISSN 1999-5903. doi:10.3390/fi6020397.
- ^ Frum, David. We Need More Secrecy. The Atlantic. 2014-04-16 [2019-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2) (美国英语).
- ^ Garsten, C., Transparency in a New Global Order:Unveiling Organizational Visions, Edward Elger, 2008
- ^ Open Government Data. oecd.org. [May 2,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8).
- ^ Scassa, Teresa. Privacy and Open Government. Future Internet. Future Internet. June 18, 2014 [October 25,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3).
- ^ Gomes, Alvaro; Soares, Delfina. Open government data initiatives in Europe: northern versus southern countries analysis. ICEGOV '14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lectronic Governance. October 2014: 342–350. ISBN 9781605586113. doi:10.1145/2691195.2691246.
- ^ Giordano Koch & Maximilian Rapp: Open Government Platforms in Municipality Areas: Identifying elemental design principles, In: Public Management im Paradigmenwechsel, Trauner Verlag, 2012.
- ^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2016-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0).
- ^ Code for All. Code for All. [2016-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2) (美国英语).
- ^ Sunlight Foundation. Sunlight Foundation. [2016-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2) (美国英语).
- ^ Open Government Pioneers UK. Opengovpioneers. [2017-05-21] (美国英语).
- ^ OpenSpending github.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 ^ OpenSpending main website.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4).
扩展阅读
[编辑]- Fountain, Jane E., Building the Virtual St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1
- Noveck, Beth Simone, Wiki government: how technology can make government better, democracy stronger, and citizens more powerful,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9, ISBN 9780815702757, OL 23153089M9780815702757
- Nath, Jay. Reimagining government in the digital age. National Civic Review. 2011, 100 (3): 19–23. doi:10.1002/ncr.20070.
- McClean, Tom. Not with a Bang but a Whimper: The Politics of Accountability and Open Data in the UK.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11 Annual Meeting Paper. 2011. SSRN 1899790 .
- Manatt, April. Hear Us Now? A California Survey of Digital Technology's Role in Civic Engage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New America Foundation. 2011 [2012-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5).
- Freeland, C. Remaking Government in a Wiki Ag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8, 2011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3).
- Bernd W.Wirtz和Steven Birkmeyer(2015):开放政府:起源,发展和概念观点,载于:《国际公共行政杂志》第38卷,第5期,2015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