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长孙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长孙氏
姓氏
长孙
百家姓》第435位
57: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58: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59: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郡望  济阳郡

zhǎng孙姓汉字复姓。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名第435位。《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长孙姓人士24例。[1]

起源

[编辑]
  1. 汉人承袭而来,如《汉书》所载治孝经的长孙氏[2],以及韩诗大家长孙顺[3]
  2. 出自历史上北魏的鲜卑族宗室。这一源头在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因身为宗室之长,所以将原本的鲜卑姓氏拓跋改为长孙。

郡望

[编辑]
  • 济阳郡:晋惠帝曾将陈留郡的一部分分离出来设为济阳郡,在今河南兰考县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齐纪六》: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馀所改,不可胜纪。
  2. ^ 《汉书·艺文志》: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
  3. ^ 《汉书·儒林传》:赵子,河内人也。事燕韩生,授同郡蔡谊。谊至丞相,自有传。谊授同郡食子公与王吉。吉为昌邑中尉,自有传。食生为博士,授泰山栗丰。吉授淄川长孙顺。顺为博士,丰部刺史。由是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丰授山阳张就,顺授东海发福,皆至大官,徒众尤盛。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百家姓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长孙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