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姓
姓氏 | |
郝 | |
《百家姓》第77位 | |
9: |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
10: |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
11: |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
郡望 | 太原郡 |
起源
[编辑]- 源于子姓(一说风姓郝氏):《通志·氏族略》记载商代帝乙的儿子期封在郝乡(今陕西周至一带,一说在陕西省户县祖庵镇郝村),其后以邑名为氏。传了一千多年,仍以山西太原一带(一说山西省太原市郝乡)为其繁衍中心。这一支为郝氏正宗。
- 源于少数民族。
注:“郝”字中古音是呼各切,所以普通话文读音为ㄏㄜˋ,汉语拼音hè;白读音为ㄏㄠˇ,汉语拼音hǎo;南京官话读音为ho5。[1]
迁徙分布
[编辑]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
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省)。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
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唐宋以前,郝姓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较他姓要晚,规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际,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现了较多的郝姓人家。北宋灭亡后,郝姓有南迁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省汾阳)的著名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兵火后迁居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并落籍当地。
元末时,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北京、山东、天津等地。
明清之际,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点。清代时,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有迁内蒙、甘肃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
如今,郝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为多,这三省的郝姓约占全国汉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
参考资料
[编辑]- ^ 《说文解字》,作者东汉许慎,原文:“郝右扶风鄠乡,盩厔县从邑,赤声,呼各切”。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文渊阁四库全书》,223册195页。
外部链接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 《百家姓》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郝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