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金龟头炮台

坐标23°33′48″N 119°33′28″E / 23.5632838426198°N 119.557736760265°E / 23.5632838426198; 119.55773676026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金龜頭砲台
马公金龟头炮台
金龟头炮台、天南锁钥、天南炮台
外堡门 地图
位置 台湾澎湖县马公市马公段2664、2664-3地号
坐标23°33′48″N 119°33′28″E / 23.5632838426198°N 119.557736760265°E / 23.5632838426198; 119.557736760265
建成时间明朝年间(旧)
光绪十三3年(1887年;新)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正常开放中
官方名称马公金龟头炮台
类型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关塞
详细登录资料

金龟头炮台,又称作天南炮台,是位于台湾澎湖县马公市清代军事遗址,中华民国内政部于2001年11月21日公告为国定古迹[1]

历史

[编辑]

清领时期

[编辑]

金龟头炮台是在清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兵部特准福建总督觉罗满保所奏而修建之明朝遗留之十二座炮台之一,同治三年(1864年)再修[1][2]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中,《法军侵台始末》记载,金龟头旧炮台与新城炮台是澎湖厅诸炮台中火力最强者,但后来因为弹药库法军军舰击中而失去作战能力[2]

台湾建省之后,台湾巡抚刘铭传闽浙总督杨昌濬亲履澎湖会勘,上奏:“本爵部院查澎湖一岛,孤危绝险,为闽台门户;必须御筑坚厚炮台,购置精利大炮,选派劲旅驻扎,方足以守御。”刘铭传多次奏请加强澎湖海防,最终清廷任命澎湖镇总兵吴宏洛建造。光绪十三年(1887年)广建新式炮台四座,即西屿西台西屿东台拱北炮台与金龟头炮台;而在金龟头炮台配备7吋、10吋、12吋口径的阿姆斯特朗大炮各一门[1][2]

日治时期

[编辑]

1895年,归因乙未战争使日军登陆澎湖,3月23日日军从澎湖岛东侧里正角海岸上陆,避开了金龟头、西屿西台、西屿东台的火力攻占了澎湖厅城,位在城西的金龟头炮台也随之沦陷[2]。此时西屿东炮台清军一度持续炮击澎湖厅城内外日军据点。但在3月25日14:00左右日军修复金龟头炮台后开始炮轰西屿东台,16:00清军将西屿东台大炮重要配件拆除后撤离澎湖,日军自此完全控制澎湖[2]。 1902年5月20日到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9月15日期间重修,改称天南炮台,工事总监为支部长工兵少佐柴恒房,主任官为技手石川义仙、菅野外三郎、杉野中造[1]

战后时期

[编辑]

二次大战后,金龟头炮台一度成为中华民国陆军澎湖防卫司令部天南营区(通信营)所在地,后来中华民国国防部释出此地、移交澎湖县政府[1]澎湖县政府文化局于2013年9月25日,将美国制M1式40mm高射炮1门安置于金龟头炮台,因国军早期从于此架设此型号高射炮,后因整备汰废而移出,所以澎湖县政府文化局向国防部提出要求,经国防部同意后,将其从陆军兵工整备发展中心安全运抵并安座[3]。当前,金龟头炮台已被规划为马公金龟头炮台文化园区,2017年开放参观。

空间配置

[编辑]

当前营区为光绪十三年所建造之遗构,主要为砖石造及钢筋混凝土造建筑结构,内可区分为炮座、外墙、隧道、官厅、穹隆式兵房、马道等部分,是集作战、训练、居住一体的城堡式建筑,各兵房因使用关系,均有隔间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空间,至今尚保存两座10吋、12吋口径阿姆斯壮炮。

炮台基座、炮台圆体、炮台底座、内外堡门等处维护尚称良好,炮台门额之“天南锁钥”为吴宏洛题字

相关条目

[编辑]

澎湖地区的炮台遗址

其他相关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馬公金龜頭砲臺.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2. ^ 2.0 2.1 2.2 2.3 2.4 陈英俊. 《走尋媽宮城 澎湖導覽手冊》. 澎湖县文化局. 2003年7月. ISBN 978-986-00-9689-7. 
  3. ^ 〈展現歷史戰役 澎湖新添退役高射砲〉. 苹果即时. 2013-09-25 [2013-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8). 

注释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