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宝云
外观
释宝云(376年—449年),凉洲人。精通梵语,师从佛陀跋陀罗,是江左一带翻译梵语最为杰出的译经僧人之一。[1]
生平
[编辑]宝云年少出家,精勤修行,学问行持都很精进,志洁高雅,正直纯素,有名于当代。 追求佛法之心恳切,有忘身殉道的决心,一心为寻访圣迹,求得经藏,所以在东晋隆安初年远到西域求学,与名僧法显、智严前后相随,途中历经艰辛。[2][3]到达于阗、天竺,瞻仰不少灵异、遍访释迦牟尼佛当年圣迹。宝云在西域主要是学习梵语,对于天竺诸地的语言学学习下了苦工。[4] 回到长安,宝云主要师从的对象是佛陀跋陀罗,以禅为业,但佛陀跋陀罗受到鸠摩罗什的徒众排斥,宝云等徒众亦受牵连,四散各地。[5]当时幸好得到卢山慧远的解围,安止于道场寺。众僧认为宝云的求道之志坚意猛,甚为爱戴。后来宝云性好幽居,前往六合山寺栖止。没多久时间,由于道场寺慧观圆寂在即,嘱托宝云总管寺务,无法推辞的情况下只好回寺就任。居一年多,又回六合山寺,以元嘉二十六年终于山寺。春秋七十有四。
译经成就
[编辑]佛经传播一方面需要经典的供应,一方面需要精通语言的人才。《高僧传•译经》共三卷,其中记录了支谦、聂承远、竺佛念、释宝云、竺叔兰、无罗叉等人,便是能通梵汉的语言高手,对于佛经的汉译具有充份的贡献。[6]释宝云正是这样的人才。故于晋宋之际,能够弘通法藏。
现存译作
[编辑]- 《佛所行赞》五卷(大正藏题作昙无谶译,出三藏记集作宝云译)[7][8]
- 《杂阿毘昙心论》(僧伽跋摩出经,宝云传译,慧观笔受)
- 《大般泥洹经》六卷(佛陀跋陀罗执梵本,宝云传译)
- 《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四卷(智严共宝云译)
- 《胜鬘经》一卷(求那跋陀罗出经,宝云传语,慧观笔受)[9]
- 《楞伽经》四卷(求那跋陀罗出经,宝云传语,慧观笔受)[9]
- 《杂阿含经》五十卷(求那跋陀罗出经,宝云传语,慧观笔受)[9]
- 《大法鼓经》二卷(求那跋陀罗出经,宝云传语,慧观笔受)[9]
参考文献
[编辑]- 东晋,释法显著,《高僧法显传》。
注释
[编辑]- ^ 《历代三宝纪》卷10:“(宝云)善梵书语。天竺诸国字音训释,悉皆备解。后还长安,复至江左,晚出诸经多云刊定。华戎兼通,言音允正,众咸信服。初时关中有竺佛念善于宣译,符、姚二代犹擅其名,领会真文,最为称首。其江左翻传译梵为宋,莫逾于云。初与智严恒共同出,严既迁化,云后浊宣,故不多载。”
- ^ 《高僧传》卷3:“遂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与法显、智严先后相随。”
- ^ 《高僧法显传》:“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二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初发迹长安,度陇至干归国夏坐,夏坐讫,前至褥檀国。度养楼山至张掖镇,张掖大乱,道路不通,张掖王殷勤,遂留为作檀越。于是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相遇,欣于同志,便共夏坐。夏坐讫,复进到炖煌。有塞东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共停一月余日。法显等五人,随使先发。复与宝云等别炖煌。”
- ^ 《高僧传》卷3:“云在外域遍学梵书,天竺诸国音、字、诂训,悉皆备解。”
- ^ 《高僧传》卷3:“随禅师佛驮跋陀业禅进道。俄而禅师横为秦僧所摈,徒众悉同其咎。”
- ^ 《高僧传》卷3:“夷夏不同,音韵殊隔,自非精括诂训,领会良难。属有支谦、聂承远、竺佛念、释宝云、竺叔兰、无罗叉等,并妙善梵汉之音,故能尽翻译之致。一言三复,词旨分明。然后更用此土宫商,饰以成制。论云:随方俗语,能示正义,于正义中,置随义语,盖斯谓也。”
- ^ 邱冰《〈佛所行贊〉詞匯研究》.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汉译本《佛所行赞》的译者在佛经文献经录的记载中存在分歧,一为宝云,一为昙无谶。本书基于内部和外部双重语言学证据,对《佛所行赞》的译者进行考察和判定。语言学证据显示,《佛所行赞》为宝云所译
- ^ 《無量壽經》譯者考 ——以佛經語言學為研究主軸 (PDF). [2022-03-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7-18).
我们私下尝试从语言上来逐一检视的结果证明,本文对《行赞》与《行经》译出时代及译者的判定,与梁.僧祐《出三藏记集》的记载相一致,也与小野玄妙《佛教经典总论》中的说法吻合……我们的立场是:《佛所行赞》(No.192)宝云所译;《佛本行经》(No.193)应是西晋末代的译经,但译者不详。
- ^ 9.0 9.1 9.2 9.3 《出三藏记集》:“顷之,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东安寺出《法鼓经》,后于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徒众七百余人,宝云传译,慧观执笔,往复咨析,妙得本旨。”
《历代三宝纪》:“元嘉十二年来至杨都。帝深崇敬。彭城王刘义康南谯王刘义宣。并师事之。敕住祇洹寺。仍请令译杂阿含等。宝云传语。慧观笔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