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特·赫格纳
郡特·赫格纳(德语:Günter Högner,1943年7月16日—2018年4月16日)是一位奥地利法国号演奏家。
生平
[编辑]1956年起,赫格纳在市立维也纳音乐院向Franz Koch学习。1961年他转往国立维也纳音乐院,这时他向Leopold Kainz以及约瑟夫·韦莱巴学习。[1]1965年任维也纳人民歌剧院乐团首席法国号,1967年加入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担任第三法国号手。1971年,赫格纳转任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法国号,任该职至1994年为止。之后他再度转任第三法国号,直到2008年自维也纳爱乐退休。[1]
除乐团演奏工作外,赫格纳也活跃于室内乐领域,在维也纳-柏林重奏团(Ensemble Wien–Berlin)、新维也纳八重奏(Neuen Wiener Oktett)以及维也纳爱乐乐团圆号四重奏(Philharmonia Hornquartett Wien)都有他的演出足迹。教学方面,1981年起于格拉茨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上许岑分校讲学,1987年荣任该校正教授。
赫格纳于2018年4月16日逝世,他被葬在下西本布伦。[2][3]
特色与评价
[编辑]赫格纳继承了二战时期法国号名家弗赖贝格、贝格、汤博克一脉,自身亦是知名的维也纳式法国号演奏者。[4]其录制的莫扎特法国号协奏曲,使用山叶集团开发的法国号所演奏。[5]赫格纳自七〇年代起着力于这项特殊乐器的改良,在山叶集团的协助下,复兴了部分的旧款乐器,这些乐器对于新款式乐器的再生与开发相当有帮助。[6]迄今,山叶集团仍持续改进乐器构造,力图将维也纳风格的法国号音色留存在21世纪。然而在赫格纳个人的教学上,他却不讳言维也纳式法国号在现今的职业乐团环境已经相当少见,在学校他几乎不教授维也纳式法国号的吹奏,而是鼓励学生同时接触所谓的标准(双调)法国号技巧,使他们更便于谋生。[4]
录音节选
[编辑]- 1977 年:弗朗茨·舒伯特/新维也纳八重奏 – F 大调八重奏。方片 A(SDD 508)
- 1980 年: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 – 圆号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 卡尔·贝姆(指挥)、德意志留声机(413 792-2)
- 1988 年: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 – 小夜曲 - 小夜曲和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卡尔·贝姆(指挥),德意志留声机(423 778-2)
- 1997 年:维也纳爱乐乐团圆号四重奏:与Karl Jeitler、 Willibald Janezic 、Franz Söllner等人,Camerata Records(30CM495)
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 ^ 1.0 1.1 Merlin, Christian. Die Wiener Philharmoniker. Die Musiker und Musikerinnen von 1842 bis heute. Band 2. Wien: Amalthea Signum Verlag. 2017: 67. ISBN 978-3-99050-081-1.
- ^ Professor Günter Högner verstorben. www.wienerphilharmoniker.at.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4) (德语).
- ^ Professor Günter Högner verstorben. musik-stgeorgen.at. 2018-04-16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0) (de-DE).
- ^ 4.0 4.1 Günter Högner 專訪(02)完 維也納式法國號演奏者的供需不平衡. blogspot.com. 2022-06-29 [2023-01-06].
- ^ Günter Högner 專訪(01) 一把Single Horn走天下. blogspot.com. 2022-06-27 [2023-01-06].
- ^ Jeitler, Maria. In Frack & Lederhose: Karl Jeitler. Aus dem Leben eines Wiener Philharmonikers. Wien; Graz; Klagenfurt: Styria Premium. 2012: 100 f. ISBN 978-322213376-3.
延伸阅读
[编辑]- Barbara Boisits: Günter Högner. In: Oesterreichisches Musiklexikon. Online-Ausgabe, Wien 2002 ff., ISBN 3-7001-3077-5; Druckausgabe: Band 2, Verlag der Ö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Wien 2003, ISBN 3-7001-3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