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竭国
那竭国,又名那迦罗阿国,那揭罗曷国,是梵文Nagarahara的对音。统治范围相当于现在阿富汗的楠格哈尔(Nangarhar)省,是古代阿富汗的一个佛教中心,出土了大量的有希腊风格的佛教造像。都城遗址位于现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市西五英里处的那加哈(Naghrat)村[1]
历史
[编辑]该国的记载最早见东晋高僧法显著《法显传》:“至那竭国界酰罗城,中有佛顶骨精舍,尽以金薄,七宝校芳。国王敬重顶骨,乃取国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护。”[2]。
北魏宋云曾于正光元年四月访问那迦罗阿国:“至那迦罗阿国,有佛顶骨,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3]
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最详:“那揭罗曷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二百五六十里,山周四境,悬隔危险。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无大君长主令,役属迦毕试国。丰谷稼,多花果。气序温暑,风俗淳质。”[4]
都城
[编辑]19世纪3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查尔斯.马松(Charles Masson)发掘了那竭国都城遗址。确定了玄奘记载的收藏有佛牙的大佛塔,并进行了发掘。[1]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对都城有详细描述:“城东二里有窣堵波,高三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编石特起,刻雕奇制,释迦菩萨值然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得受记处。时经劫坏,斯迹无泯。或有斋日,天雨众花,群黎心竞,式修供养。其西伽蓝,少有僧徒。次南小窣堵波,是昔掩泥之地,无忧王避大路,遂僻建焉。城内有大窣诸波故基。闻诸先志曰:昔有佛齿,高广严丽。今既无齿,唯余故基。其侧有窣堵波,高三十余尺。彼欲相传,不知源起,云从空下,峙基于此。既非人工,实多灵瑞。城西南十余里有窣堵波,是如来自中印度凌虚游化,降迹于此,国人感慕,建此灵基。其东不远有窣堵波,是释迦菩萨昔值然灯佛于此买花。 ”[4]
那竭国都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被称为“灯光城”。
小石岭佛影窟
[编辑]“灯光城”西南20里处的佛影窟遗迹,是古代印度佛教的圣地,具体地址暂时没有得到确认,查尔斯.马松在1830年代对加那加哈(Naghrat)村西南地区的河谷进行了勘查,发了数处佛塔和佛寺遗迹。[1]
僧祐《释迦谱》卷三引《观佛三昧经》谓︰‘尔时龙王白佛言︰唯愿如来常住此间,佛若不在,我发恶心无由成道,唯愿留神殷勤三请。(中略)龙王于其池中,出七宝台奉上如来,唯愿天尊受我此台。佛言︰不须此台,汝但以罗刹石窟施我。诸天闻已,各脱宝衣以扫佛窟。佛摄神足独入石室自敷坐具,令此石窟暂为七宝。时罗刹女及以龙王,为四大弟子及阿难等造五石窟。尔时世尊,坐龙王窟不移坐处,亦受王请,入那干诃城及以诸国。(中略)尔时世尊安慰龙王。我受汝请,当坐汝窟中经千五百岁。时诸龙王合掌劝请,还入窟中。佛即坐已。窟中作十八变,踊身入石,犹如明镜在于石内,映现于外,远望则见,近则不现。诸天百千供养佛影,影亦说法。石窟高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石清白色。’
《高僧法显传》载︰‘那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着,转近转微仿如有,诸方国王遣工画师摹写莫能及。’
唐朝玄奘至此地时,此地已荒废,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又闻灯光城西南二十余里有瞿波罗龙王所住之窟,如来昔日降伏此龙,因留影在中。法师欲往礼拜,承其路道荒阻,又多盗贼,二三年已来人往多不得见,以故去者稀疏。”
酰罗城
[编辑]《大唐西域记》载:“城东南三十余里,至酰罗城。”,酰罗城即现贾拉拉巴德西南的哈达城 (阿富汗)遗迹。从1830年代到1970年代,相继有考古学家对哈达城遗迹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几万件具有典型希腊晚期雕塑风格的塑像
唐玄奘访问该城,并见到了该城收藏的如来的五件圣物。其大唐西域记中记录:“城东南三十余里,至酰罗城。周四五里,竖峻险固,花林池沼,光鲜澄镜。城中居人,淳质正信。复有重阁,画栋丹楹。第二阁中有七宝小窣堵波,置如来顶骨。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盛以宝函,置窣堵波中。欲知善恶相者,香末和泥,以印顶骨,随其福感,其文涣然。又有七宝小窣堵波,以贮如来髑髅骨,状若荷叶,色同顶骨,亦以宝函缄络而置。又有七宝小窣堵波,贮如来眼睛,睛大如柰,光明清彻,曒映中外,又以七宝函缄封而置。如来僧伽胝袈裟,细氎所作,其色黄赤,置宝函中,岁月既远,微有损坏。如来锡杖,白铁作环,栴檀为笴,宝筒盛之。近有国王闻此诸物并是如来昔亲服用,恃其威力,迫胁而归。既至本国,置所居宫,曾未浃辰,求之已失。爰更寻访,已还本处。斯五圣迹,多有灵异。迦毕试王令五净行给侍香花,观礼之徒,相继不绝。诸净行等欲从虚寂,以为财用人之所重,权立科条,以止喧杂。其大略曰:“诸欲见如来顶骨者,税一金钱;若取印者,税五金钱。”自余节级,以次科条。科条虽重,观礼弥众。重阁西北有窣堵波,不甚高大,而多灵异,人以指触,便即摇震,连基倾动,铃铎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