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辛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辛威(512年—580年),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生平

[编辑]

辛威的祖父辛大汗是北魏渭州刺史,父亲辛生是河州四面大都督。等到辛威功勋显著后,辛生被追赠大将军、凉甘等五州刺史[1]

辛威年少慷慨,有志向谋略,永熙元年(532年),辛威以直荡都督起家官[2]。辛威后跟从贺拔岳征讨有功,出任代理辅国将军都督。等到宇文泰统领贺拔岳的军队,见到辛威后觉得他不同寻常,就将他留在军帐内听用,辛威仍担任直寝。不久,辛威出任宁远将军羽林监,封白土县伯,食邑五百户。永熙三年(534年),辛威跟随大军迎接西入关中的魏孝武帝,因此攻打回洛城,功劳居于首位,进爵为侯,增加食邑三百户,加冠军将军散骑常侍,转任大都督[2]。辛威跟随大军擒获窦泰收复弘农战于沙苑,都是充当先锋冲入敌阵,勇猛冠绝一时。凭藉前后所立功劳,辛威出任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辛威跟从于谨攻破襄城,又跟从独孤信进入洛阳,参与河桥之战,加持节,晋爵为公,增加食邑八百户。大统五年(539年),辛威出任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扬州刺史。大统十三年(547年),辛威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很快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普屯氏。大统十六年(550年),辛威出任鄜州诸军事、鄜州刺史。辛威当时声望已很高,朝廷要让他荣归故里,任命他担任河州刺史、本州大中正。辛威屡次统领二镇,很得百姓的信赖[3][4]

周孝闵帝登基,辛威加大将军,晋爵为枹罕郡公,增加食邑一千户[5]周明帝二年(558年),司马消难前来归附北周,辛威与达奚武率众支援接应。保定初年,辛威又率兵讨伐丹州反叛的胡人,击败了他们。保定三年(563年),辛威与达奚武攻打阳关并将它占领。保定四年(564年),辛威跟随尉迟迥包围洛阳。班师后,辛威出任宁州总管[2][6]。保定五年(565年),辛威被征召回京出任小司马。同年,辛威又率军向着西凉州进发,迎接阿史那皇后[2]天和元年六月丙午(566年7月3日),辛威进位柱国[7][8],又出任大司寇[2]。辛威后再度出任行军总管,讨伐绥、银等各州叛乱的胡人,将他们全部平定。天和六年(571年),辛威跟随齐王宇文宪东征,攻取伏龙等五城。建德二年(573年),辛威升任少傅[9]。建德四年春正月戊辰(575年2月8日),辛威出任河州总管、都督七州诸军事,又出任河州大中正[10][2]宣政元年九月丁酉(578年10月19日),辛威加上柱国[11][12],再度出任少傅[2]大象二年八月丁卯(580年9月8日),辛威晋封宿国公[13],增加食邑总计五千五百户[2]。大象二年冬,辛威去世,虚岁六十九[14][4][2],开皇元年七月某日归葬于河州金城郡苑川乡[2]

辛威生性稳重,有威严,前后做官几十年,不曾有过失,所以能够以地位名誉善终。加上辛威的家族友善孝义,五代人住在一起,世人因此称赞。辛威的儿子辛永达继承爵位,大象末年,凭藉辛威的功勋,加仪同大将军[15][16]

其他

[编辑]

《合方邑子百数十人造像记》刻于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原立于同州延寿郡下邽县,现藏陕西省博物馆。造像记中留有一百五十余人题名,其中有都像主都督白停男普屯当、白停男世子(普屯)兴集、邑子普屯磨蛇、邑子普屯阿并。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谭秋含怀疑此次造像活动的参与者大部分来自驻扎在下邽周边的兵团。造像记中多次出现的普屯氏在西魏以前从未出现在文献之中。北周初年此姓突然大量出现在关中地,与宇文泰推行的赐姓政策存在着莫大联系。谭秋含认为,辛威自大统十六年(550年)至北周初年长期担任鄜州刺史,与碑刻所在的同州下邽县相隔不远。且辛威出任期间,升任大将军、仪同,具有开府特权,符合统军的条件。普屯本就是稀见姓氏,武成二年关中地区出现的众多普屯氏成员很可能就是跟随军主辛威改姓的“军人”。这些改姓的“军人”中间存在明显的地位差别。其中普屯当拥有都督军衔,在军队体系中处于与军主关系亲密的核心集团中。但也存在许多没有军衔的普通军人和在社邑中居于下层的普通民众,他们以“邑子”的身份出现于造像记之中,成为众多题名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也说明,普通“军人”也能够随其军主改为胡姓[17]

家庭

[编辑]

夫人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周书·卷27》,出自令狐德棻周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北史·卷065》,出自李延寿北史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周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辛威,陇西人也。祖大汗,魏渭州刺史。父生,河州四面大都督。及威著勋,追赠大将军、凉甘等五州刺史。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文苑英华·卷九百十一·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铭(并序)》:公讳威,字某,河南洛阳人也。旧姓辛,陇西人,基若水之源,纂商丘之胄,邑于大毫,实定其居,封于小辛,乃成其姓。是以三川披发,幸有得见事机之机,八卦占爻,辛谬有知人之鉴。佐治以东都上将,魏帝解衣;武贤以西国功臣,汉王推毂。   祖太汗,武川太守。考生,河州四面总管、大都督。陇右贵臣,河西鼎族,公侯踵武,岳牧连镳,并得声振长榆,名雄高柳。   公秉灵山岳,载诞星辰,结发嶷然,龆年成德,澄波万顷,建标千仞,锋颖既高,光芒已远。青衿学剑,既为人主所称;童子论兵,即佐中军之策。永熙元年入仕,蒙授直荡都督。   太祖文皇帝雪旧君之耻,连西伯之功,始裂鸿沟,初登函谷。公濯衣沐发,杖剑辕门。撤洗足而相迎,下宾阶而顾问。自此即居帐内,仍为直寝,授宁远将军、羽林监、白土县开国伯,邑五百户。大统元年,从迎大驾,进爵为侯,增邑三百户,加冠军将军、散骑常侍,转大都督。公善于用兵,长于抚御。自攻洛阳,定弘农,战河桥平沙苑,冒刃冲锋,前无横阵。况以弦木六钧,函犀七属,门多悬胄,箭必中鞍,山积器械,谷量牛马,军吏计功,司勋赏策。授使持节、银青光禄大夫,进爵为公,增邑八百户。昔者受律赤符,韩信当千里,治兵白帝,张飞拟万人。皆比于今日,公之谓也。五年授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扬州刺史。浮于江海,达于淮泗,怎么样既敷,瑶琨即序。十三年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仍赐姓普屯,即为官族。入陪武帐,出总戎韬,置府于阳关,张旃于瀚海,故得上书于汉,即用同宗,争长于周,还无异姓。十六年授鄜州诸军事、鄜州刺史。公频烦两牧,风政神明,虎去西河,枭移东郡。河湄瑞气,特表廉平,鄜祀神光,偏明正直。   及乎魏终天禄,周受惟新,明命已迁,彝伦或革。周元年改授大将军、抱罕郡开国公,增邑一千户。军中受诏,非论北伐之功;大将登坛,无待东归之策。置阵太平,开阴晋之道,连兵广武,纳荥阳之城。校战丹山,移营白壁,莫不勇冠三军,名凌五将。保定四年授宁州总管。掌其北门,既为郑国所委,捍其西鄙,无惧秦亭之逼。是以筑平网之城,卫人拱手,戍荥波之泽,梁氏寒心。朝廷与公有内外之亲,令公从戚里之贵,乃以魏文帝女为公夫人,遂得长门之左,别开公主之园;濯龙之傍,便有王姬之馆,五年被征入京,拜少司马。期于司武,以公为魏绛;佐于中军,以公为荀首,岂直谓之鹑火,称之缙云而已哉。其年被使领兵出西凉州,奉迎突厥皇后。纪裂𦈡来,卿为郡逆,称族而行,尊君命也。天和元年授柱国,拜大司寇。楚之柱国,方之南火,轩之司寇,譬以西云,总授于公,能官人也。建德二年授少傅,四年授河州总管,都督七州诸军事,即为河州大中正。公之桑梓,本于此地,再为连率,频依衣锦。襄城龙种,更反池台;桂阳仙人,还归乡里。故老亲宾,柑歌相庆,安车驷马,天下荣之。   宣政元年,授上柱国,更加少傅。配于上相,即陪玄扈之图;居于京师,实有圮桥之策。改封宿国公,食邑并前五千五百户。射鸿旧圃,舞鹤余城,既浮酸枣之河,聊对淇园之竹。来朝建章,则天子降席;出游戚里,则群公下阶。是以行满天地,名闻四海。方当光辅五君参谋七政,夭厉弗戒,薨于所居,春秋六十有九。柳庄告殡,倾社稷之臣,郑侨云亡,得诸侯之礼。诏赠某官,谥某公,礼也。以今开皇元年七月某日反葬于河州金城郡之苑川乡。山行陇底,地入塞原,望积石在缘河,临崆峒而下坂。玄甲黄肠,崎岖亭鄣,及云奠彻,方荣榆沈。若夫树反壤也,封夏屋焉,终须颍川之碑,乃见华阴之碣。   世子仪同永达,孝性有闻,居丧得礼,嗟海变而田成,惧山飞而地绝。勒石墓田,仍铭云尔。   少典之孙,玄王之子。虹贯于月,金承于水。降及于周,公侯复始。风俗气候,山川表里。河连积石,山带崆峒。秦亭北上,汉使西通。金行气壮,地势人雄。棱棱高节,凛凛疏风。祖考藩屏,浊河清渭。两地谟明,双流光贲,水无别色,云无异气。为吏为民,惟怀惟畏。公之嗣世,实秉英灵。降神中岳,回文列星。鸾翔凤舞,珠角山庭。臣深义本,子极天经。洛城战阵,河桥旗鼓。箭饮石梁,剑燃铜柱。并丽六麋,俱抽双虎。玉门开部,阳关置府。再为上台,两为少傅。模范帝师,经纶国步。允袭峻德,钦明审谕。不吝车茵,谁言温树。天道茫昧,年龄倏忽。上将星开,功臣鼎没。九原陵阜,三河甲卒。地险龟林,营危马窟。西州永别,北阙长辞。山张虚盖,野祭空帷。陵原地迥,松路风悲。铭于碣石,勒以贞龟。
  3. ^ 《周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威少慷慨,有志略。初从贺拔岳征讨有功,假辅国将军、都督。及太祖统岳之众,见威奇之,引为帐内。寻授羽林监,封白土县伯,邑五百户。从迎魏孝武,因攻回洛城,功居最。大统元年,拜宁远将军,增邑二百户。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侯,增邑三百户。从擒窦泰,复弘农,战沙苑,并先锋陷敌,勇冠一时。以前后功,授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从于谨破襄城。又从独孤信入洛阳,经河桥阵,加持节,进爵为公,增邑八百户。五年,授扬州刺史,加大都督。十三年,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普(毛)〔屯〕氏,出为鄜州刺史。威时望既重,朝廷以桑梓荣之,迁河州刺史,本州大中正。频领二镇,颇得民和。
  4. ^ 4.0 4.1 《北史·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辛威,陇西人也。少慷慨有志略。初从贺拔岳征伐有功,假辅国将军、都督。及周文统岳众,见威奇也,引为帐内,封白土县伯,后进爵为公。累迁开府仪同三司,赐姓普屯氏。出为鄜州刺史。威时望既重,朝廷以桑梓荣之,迁河州刺史、本州大中正。频领二镇,颇得人和。周孝闵帝践祚,拜大将军,进爵枹罕郡公。宣政元年,进位上柱国。大象二年,进封宿国公,复为少傅。薨。
  5. ^ 《周书校勘记·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一九》:增邑五千户 普屯威碑作“一千户”。按辛威最后封宿国公,传称增邑并前五千户(碑作五千五百户),则此时不可能一次增邑即五千户,疑当从碑。
  6. ^ 《周书校勘记·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二一》:出为宁州总管 卷六武帝纪建德四年正月书辛威为宁州总管,传系于三年后,大致相符。但普屯威碑却说:“建德四年为河州(倪注本作宁州,是据周书改)总管、都督七州诸军事,即为河州大中正。公之桑梓,本于此地,再为连率,频仍衣锦。”据碑则建德四年(五七五年)辛威任职河州而非宁州。按传在前曾说“迁河州刺史,本州大中正”,事在大统十三年(五四七年)后,周代魏(五五六年)前。碑文不载此事,但于大统十六年(五五0年)任鄜州刺史后称“公频领两牧”。传于任河州刺史后称“频领二镇”,所云“两牧”“二镇”都指鄜州、河州二地。传世碑文脱去迁河州刺史数语,“两牧”就存鄜州一牧,语不可解。正因他在西魏末年曾任河州刺史,建德四年是再任,所以碑文才说“再为连率”。他郡望陇西,实际是河州人,碑称河州是他的“桑梓”之地,死后“反葬于河州金城郡之苑川乡”可证。以河州人而两次出牧河州,所以碑说“频仍衣锦”。如果他是宁州总管,即使如倪本以宁州总管兼河州大中正,这些话也是安不上的。因为总管总得在治所,既在宁州,怎能说“桂阳仙人,还归乡里,故老亲宾,酣歌相庆”呢?庾信碑文写于开皇元年(五八一年),距辛威之死只三年,叙历官当无误。据碑,辛威于保定四年(五六四年)曾任宁州总管,周书纪传误移于建德四年,其实此年是任“河州总管”。
  7. ^ 《周书·卷五·帝纪第五》:六月丙午,以大将军、枹罕公辛威为柱国。
  8. ^ 《北史·卷十·周本纪下第十》:六月丙午,以大将军辛威为柱国。
  9. ^ 《周书校勘记·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二0》:三年迁少傅 普屯威碑“三”作“二”。按卷五武帝纪建德二年五月载“荥阳公司马消难为大司寇”,知辛威已由大司寇迁少傅,疑碑作“二年”是。
  10. ^ 《周书·卷六·帝纪第六》:建德四年春正月戊辰,以柱国枹罕公辛威为宁州总管,太原公王康为襄州总管。
  11. ^ 《周书·卷七·帝纪第七》:九月丁酉,荧惑入太微。以柱国宇文盛、张掖公王杰、枹罕公辛威、郧国公韦孝宽并为上柱国。
  12. ^ 《北史·卷十·周本纪下第十》:九月丁酉,以柱国宇文盛、张掖公王杰、枹罕公辛威、郧国公韦孝宽并为上柱国。
  13. ^ 《周书·卷八·帝纪第八》:丁卯,封上柱国、枹罕公辛威为宿国公,开府怡昂为鄯国公。
  14. ^ 《周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闵帝践阼,拜大将军,进爵枹罕郡公,增邑五千户。及司马消难来附,威与达奚武率众援接。保定初,复率兵讨丹州叛胡,破之。三年,与达奚武攻阳关,拔之。明年,从尉迟迥围洛阳。还,拜小司马。天和初,进位柱国。复为行军总管,讨绥、银等诸州叛胡,并平之。六年,从齐王宪东伐,拔伏龙等五城。建德初,拜大司寇。三年,迁少傅,出为宁州总管。宣政元年,进位上柱国。大象二年,进封宿国公,增邑并前五千户,复为少傅。其年冬,薨,时年六十九。
  15. ^ 《周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威性持重,有威严。历官数十年,未尝有过,故得以身名终。兼其家门友义,五世同居,世以此称之。子永达嗣。大象末,以威勋,拜仪同大将军。
  16. ^ 《北史·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威性持重,有威严。历官数十年,未尝有过,故得以身名终。兼其家有义,五世同居,时以此称之。
  17. ^ 谭秋含, 《西魏北周赐姓新考——以新出石刻史料为中心》, 《许昌学院学报》 (第06期), 2022年, (第06期): 6–17 
  18. ^ 《隋代墓志精粹(第二辑)》. 上海市: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3年11月: 1. ISBN 9787547932209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