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豹纹壁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豹纹壁虎
豹纹守宫(Eublepharis macularius
四个月大的豹纹守宫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科: 睑虎科 Eublepharidae
属: 拟蜥属 Eublepharis
种:
豹纹壁虎 E. macularius
二名法
Eublepharis macularius
Blyth, 1854

豹纹守宫学名Eublepharis macularius)又称豹纹拟蜥豹纹壁虎,因身体上的花纹类似豹纹而得名。广泛分布于中亚地区,一般生活在干旱的灌木林里,多以昆虫为食。近年来,一些青少年越来越喜欢饲养爬虫类的宠物,而蜥蜴壁虎爬行动物也成为了热门宠物。豹纹壁虎体色奇特、性格温驯,因此成了一些宠物爱好者的理想选择,由于不少不法商人捕捉豹纹壁虎到宠物市场上出售,加上产地的灌木林不断被人类破坏,使豹纹壁虎的生存出现了危机。

豹纹守宫是地栖性和晨昏性的蜥蜴,通常能在亚洲的高原地区和阿富汗北印度一带被发现,不像大部分的守宫,豹纹守宫具有可活动的眼睑,由于它们的爪并没有吸盘,故此也不能够爬到高处。它已经发展成一种能够以人工饲养的宠物。

分类

[编辑]

豹纹守宫第一次被描述是由动物学家爱德华·布莱思在1854年以Eublepharis macularius的学名描述[1]属名Eublepharis希腊文的混合字,“eu-”代表“好的”和“-blepharos” 代表“眼睑”, 拥有眼睑是豹纹守宫的特征,也是区分它和其他亚科的守宫的方式,他们的足也缺少像壁虎的奈米结构,皮肤不光滑、崎岖和晨昏性的习性[2]种小名macularius 则是从拉丁文中的“macula”意思是“斑点”、“污渍”,形容本种生物天然的斑点状斑纹。 豹纹守宫和很多守宫都具关联,如肥尾守宫和banded守宫。Eublepharis属下有4个物种其中一种曾被分类为另一种的亚种,因此,豹纹守宫有5个亚种。

分布

[编辑]

豹纹守宫的原栖地是岩地、干草原和南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北印度伊朗的部分地区)的沙漠地区。这些地区冬季的温度可以到10°C(50 °F)以下,使的地底下的动物进入半冬眠状态(brumation),单纯靠储存的脂肪存活。豹纹守宫是晨昏性的爬虫类,他们白天在巢穴中休息,并等到黄昏或清晨,等到温度适宜的时候活动[3]。豹纹守宫独来独往,而且通常不会和其他动物同居(除繁殖外不与其他同类来往,雄性之间也会因争夺地盘而激烈冲突)[4]

食性

[编辑]

豹纹守宫会取食于蟋蟀蟑螂面包虫大麦虫和其他昆虫。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大部分的个体偏好于自己猎食,大部分的豹纹守宫拒绝进食尸体。蟋蟀是人工饲养环境下最普遍的食物,豹纹守宫可以在饲养区中猎食蟋蟀就像他们在天然栖地中一般,面包虫或是杜比亚蟑螂(或是其他蟑螂)也是常见的食物来源。当食物短缺,他们可以依靠平时储存在尾部中的脂肪度过。人工饲养时,补充钙和维他命D3很重要。他们在自然环境中如何取得钙和D3还不明确,不过他们有可能是透过取食多变化的猎物,如蜘蛛蚂蚁和其他昆虫来获得。但是在人工饲养下,完整复制他们在野外的食物是近乎不可能的,所以用已知富含最多养分的昆虫,佐以钙粉和维他命D3,有时甚至会喂食昆虫特定食物来提高养分。豹纹守宫填满肚子前会持续进食,而剩下来的昆虫会对豹纹守宫造成一些麻烦,尤其是蟋蟀会啮咬守宫的尾巴[5]。豹纹守宫利用敏锐的嗅觉和视觉在野外中寻找猎物,他们会像其他蜥蜴一样慢慢靠近猎物,摇动尾巴,并在准备好时出击[4]

特征

[编辑]
幼体豹纹守宫的近照

豹纹守宫的体型比其他的守宫物种还要大,刚孵化的个体大小通常介于6.5到8.4CM(2.6到3.3英寸),体重大约是3公克,成体大约是20.5到27.5CM(8.1到10.8英寸),体重则是45到65公克。野外的个体体色通常较为暗沉、灰暗、黄褐,人工饲养的个体则不然。人工饲养的个体通常都是特别培育的品系,无论是颜色或是斑纹。豹纹守宫的皮肤非常坚韧,可以保护他们免于粗砂粒和岩地的伤害,也就是他们原生栖地的干燥环境,他们的背部布满小隆起,让他们的背部显得粗糙,然而腹部皮肤则是透光、薄、光滑。如同所有的爬虫类一般,豹纹守宫会蜕皮,在脱皮前几天,她的皮肤会从原本的颜色变成透明的灰白色[6]。成体平均一个月脱一次皮,幼体脱皮频率较高,有时候甚至一个月会脱两次[7]。守宫会把脱下来的旧皮吃掉,露出底下那层鲜艳的皮肤[8]。关于守宫吃掉自己旧皮的理论有二 : 在野外吃掉自己的旧皮来隐藏自己的行踪[6];另一理论则是旧皮能提供蛋白质和其他维他命[7]

豹纹守宫是外温动物,他们在白天,在他们睡眠时吸收温度和能量好在夜间狩猎并消化食物。他们的腿较短,使得他们迅速又敏捷,他们的指爪让他们能够爬上枝条和岩石。豹纹守宫的头部两侧有开孔,也就是耳孔,耳孔有一层鼓膜包覆和保护,他们透过耳孔来定位猎物。健康的豹纹守宫的尾巴粗且厚;细细的尾巴代表豹纹守宫不健康。在人工饲养下,可以透过喂食蜡虫(蜡蛾的幼虫)来加粗他的尾巴,但是蜡虫通常含有太多的脂肪,不能够充分提供守宫需要的养分[9]。豹纹守宫也可以喂食乳鼠(日龄大)来加粗尾巴,但就如同蜡虫,乳鼠的养分较单一,营养价值较低。专业的繁殖者建议喂食豹纹守宫裹上营养粉末的蟋蟀。守宫的尾巴断落后可以再生,然后再生尾显得较为短胖,而且永远不会和最初的外表相同[4]

Eublepharis属和其他守宫不同,他们的脚趾上没有奈米结构,所以它们无法爬上墙壁等光滑的表面。

正在脱皮的豹纹守宫,守宫吃掉脱下来的皮。点击上面的连结来观看影片。
一只拥有再生尾的守宫

牙齿

[编辑]

Leopard geckos are polyphyodonts and able to replace each of their 100 teeth every 3 to 4 months.[10] Next to the full grown tooth there is a small replacement tooth developing from the odontogenic stem cell in the dental lamina.[11]

豹纹守宫是polyphyodonts的,意思是他们终生换牙,他们平均3到4个月会换掉100颗牙[10]。在完全发育的牙齿旁边有正在发育的牙齿,正在发育的牙齿是由牙髓层中的生牙干细胞产生[11]

尾巴

[编辑]

豹纹守宫受到伤害时尾巴常常首当其冲。当尾巴受到严重伤害时,他的尾巴会缩小,直到受伤的部位脱落。如果状况迫使尾巴脱落,他也会变小。

色素细胞和颜色表现

[编辑]
An example of a group of chromatophores.

豹纹守宫的基底颜色分布由黄色到棕橘色,全身或半身被斑点覆盖。他们的颜色由色素细胞提供,这些细胞存在于大量的的爬虫类、两栖类、鸟类和某些昆虫之中。色素细胞基于他们提供的颜色又可以细分为多种,包括xanthophores(黄色)、erythrophores(红色)、iridophores(虹色)、leucophores(白色)、melanophores(黑色)和cyanophores(蓝色)。野外的豹纹守宫皮肤包含黄色和黑色,也就是xanthophores和melanophores,经过人工培育的品种可能有红色和白色,也就是erythrophores和leucophores。

防御机制

[编辑]

豹纹守宫的天敌有蛇、狐狸和其他大型爬虫类。豹纹守宫敏锐的听觉和视觉在夜间能够帮助他们逃离天敌。除了他们优秀的视觉和听觉外,皮肤能够隐藏他们的行踪。豹纹守宫的味觉和嗅觉也能帮助他们生存。他们在日间会待在地洞中,避开高温同时也避免被吃掉[4]。豹纹守宫也具有自行脱落尾巴的能力,当受到攻击、尾巴被抓住、交配时被啃咬或是在喂食时被另一只咬住,这种行为称为尾部自割,尾部脱落后能够抽动三十分钟之久,让豹纹守宫能逃离猎食者[12][13]。尾骨骨折使得尾巴能快速脱落,血管快速收缩使守宫免于失血过多的危险。尾部自割对守宫造成极大的生存压力,因为守宫会将脂肪储存在尾部[14]。一旦尾部自割,守宫会立刻重新生长他的尾巴。失去尾巴会增加守宫患病的机会,在极少数的情况还会造成死亡[4]。再生尾的颜色通常和旧尾相同,但是花纹会相异;和旧尾比起来,新尾较光滑、缺乏硬度,也比较短。再生尾通常比旧尾短且肥。

雌雄二形性

[编辑]
A small female

雌雄二形性的定义为同一物种雄性和雌性的表形差异。雌雄二形性可在动物中被普遍发现[15],如同豹纹守宫和其他爬虫类,它存在于成年的雄性与雌性个体中,但在幼年个体中则难以分辨。可以从腹面决定豹纹守宫的性别,雄性具有肛前孔和两个凸囊,雌性则具有较小的孔且不具凸囊[4]

雄性能够借由嗅闻其他豹纹守宫皮肤上费洛蒙的味道来分辨性别。在求偶期间,雄性会对其他雄性表现出侵略性,雄性会将自己从地面举起,并张开四肢、弓起背,露出舌头。接着会短冲刺并快速又有力的啃咬对方,此举经常能划破对方的皮肤,偶尔还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在脱皮前或后,雄性也会持续表现出发情的行为[16]

繁殖

[编辑]

豹纹守宫由温度决定子代的性别,研究指出,当温度较低(26–29 °C [79–84 °F])或是较高(34–35 °C [93–95 °F])时较易产生雌性;雄性则在适中的温度(31–33 °C [88–91 °F])较易产生。性别决定是在胚胎发育的前两周决定。出生在较高温度的雌性行为上和荷尔蒙上与出生在较低温度的雌性不同,高温出生的个体行为较为侵略性[17]。他们被昵称为"hot female",且通常不被拿来繁殖。

豹纹守宫的繁殖季通常是夏季。雌性能够在繁殖季时储存精子,因此能够只交配一至二次却繁殖最多三窝蛋,因此,在首次和第二次之后的交配往往会无效[18]。雌性成功受精后会需要大量的钙质来确保卵壳能成功成形。雌性能够繁殖6到8窝蛋,每窝蛋包含2颗蛋。他们通常会在交配后的21到28天内产卵。45到60天后,蛋壳上会出现水珠,蛋壳会开始缩水并部分裂开,这些是代表蛋会成功孵化的指标。豹纹守宫宝宝有一个破壳齿(egg tooth),吻端上一个钙质化的突起,来帮助他破壳而出。破壳齿会在1到2天内脱落。除此之外,他们通常会在孵化后24小时内脱皮。刚孵化的豹纹守宫在首次脱皮前不会进食[4]

疾病

[编辑]

人工繁殖的豹纹守宫没有带原任何会传染给人类的疾病。沙门杆菌(Salmonella)的问题也不存在,因为豹纹守宫生长在干燥的环境,而沙门杆菌只在不卫生环境下饲养的水生或半水生物种中才出现[19]。然而,有几种常见的疾病是豹纹守宫可能会罹患的。

    • 肠胃炎(Gastroenteritis),由不卫生环境中的细菌或原生动物(特别是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引起,可以引起症状如腹泻。因此,豹纹守宫可能会水便或血便的情状。正常情况下的粪便是干燥、形状完整且有一小块白色部分的。肠胃炎是传染性的,而且可以很容易的传染。其他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尾巴瘦小、消化不完全。如果没有治疗,守宫会开始拒食、脱水、骨瘦如柴,还可能会死亡[4]
    • 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或MBD)是缺乏钙质和维他命D3造成。钙质和维他命D3对成长过程中的骨头形成和怀孕雌性形成卵壳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罹患代谢性骨病的豹纹守宫可以会有虚弱、骨头海绵化、四肢和脊椎畸形(扭曲或是颤抖)、缺乏食欲等症状。治愈本疾病很困难[4]
    • 厌食症(Anorexia)可能由压力、不卫生环境、营养失衡或其他疾病引起。罹患厌食症的守宫瘦小、尾巴细弱、变得虚弱且懒散、拒食,如果没有仔细照顾可能导致死亡[4]
    • 脱皮障碍(Dysecdysis)是由于缺乏营养、水分、湿气、疏于照顾导致脱皮发生困难。没有完全脱落的皮会干去并贴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头、眼睛、四肢和尾巴。罹患此症状的豹纹守宫可能会引发眼疾、行走困难和醒目的围绕在四肢的干皮。如果症状没被治疗,可能导致感染[4]
    • 豹纹守宫很可能患由肺中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如果环境太冷又潮湿。罹患肺炎的豹纹守宫鼻部会出现黏液泡沫且呼吸困难。此病症通常能透过提高环境温度到28~29°C(82~85 °F)来治疗[4]
    • 沙子的影响和器官脱垂偶尔会发生。起因可能是豹纹守宫误食沙子或底材[4]
    • Glaxemiona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疾病,可能由不卫生环境、伤口接触空气引起的感染造成。此疾病可以在附近区域传染,但无法传播到远处。罹患疾病通常在2周内就会死亡。症状有拒食、行为被动、颤抖和看起来虚弱。

宠物与豹纹守宫

[编辑]

豹纹守宫为热门的蜥蜴宠物之一,他们很有可能是首种被圈养的蜥蜴物种[20][21]。娇小体型与高环境稳定性和相对起来容易照顾的特点使他们成为很适宜的入门物种[22]。他们在人工饲养环境下也很容易繁殖,因此现今市面上贩售的几乎都是人工繁殖而不是野生捕捉的个体。透过人工繁殖,不同的颜色和花纹、体型差异被拣选出来。常见的基因有以下:

隐性基因: 川普白化(Tremper Albino)贝尔白化(Bell Albino)雨水白化(Rainwater/Las Vagas Albino):常见三大白化选育到极致时难以用肉眼分别,因此在繁殖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白化互配,减少不利于选育的情况。

暴风雪(Blizzard):造成体色单一。通常是白色、黄色或是灰色。

日蚀(Eclipse):会有白鼻头白手脚的特征,体色会稍微变淡。同时也会造成眼睛会有不同的表现:一般眼、蛇眼和全黑眼。(其中一般眼和蛇眼是全黑眼退掉,只要眼睛有一点黑色纹路即代表有日蚀基因)

墨菲无纹(Murphy Patternless):年幼身体纹路如同下雨时的玻璃窗户上的水痕,大多数个体长大会呈现无纹的表现。和无纹是不一样的基因。

由于很多品种基因不相连,所以有很多种组合方式,如无纹和马克雪花白化。无纹、hypomelanistic和暴风雪品种主要牵涉到黑色素的减少或缺乏。巨人为体型上的品种,巨人的体型明显大于普通的守宫。丛林品种牵涉到黑色区域图形的排列方式。雪花品种通常拥有正常的黑点,但是少量或缺少黄色素。橘化品种在身体的部分区域有橘色色素,通常是在头部或尾巴。

豹纹守宫是食虫动物,以蟋蟀面包虫等昆虫为食。不像其他常见的蜥蜴宠物(如松狮蜥),豹纹守宫不食植物。

参考文献

[编辑]
  1. ^ Pockman, R. 1854.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Report of the Curator, Zoological Department.. Saurologica. 1976, (2): 1–15. 
  2. ^ 存档副本. [2014-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6). 
  3. ^ Courteney-Smith, John. Lighting for a mixed leopard gecko colony (PDF). Practical Reptile Keeping. June 2012: 32–33 [2017-09-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02).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Hamper, R. The Leopard Gecko, Eublepharis macularius, in Captivity. MI: ECO Herpetological Publishing & Distribution. 2004. ISBN 0971319782. 
  5. ^ 存档副本.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6. ^ 6.0 6.1 Bartlett, R.D.; Bartlett, Patricia. Leopard and Fat-Tailed Geckos.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Inc. 1999: 26–27. ISBN 0-7641-1119-1. 
  7. ^ 7.0 7.1 Leopard Gecko FAQ. [9 Octo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9). 
  8. ^ Leopard Gecko Care Sheet | Petco. www.petco.com. [2017-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英语). 
  9. ^ Tanwall, Martin. Gecko Pets – Quick Fact Guide. Geckos for Pets. 2011 [11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9). 
  10. ^ 10.0 10.1 Mechanism of tooth replacement in Leopard geckos. [2017-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2). 
  11. ^ 11.0 11.1 Identification of putative dental epithelial stem cells in a lizard with lifelong tooth replacement. [2017-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12. ^ Ta-da!. Audubon Magazine. [15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7月13日). 
  13. ^ Higham, T. E.; Russell, A. P. Flip, flop and fly: Modulated motor control and highly variable movement patterns of autotomized gecko tails. Biology Letters. 2009, 6 (1): 70–73. PMC 2817253可免费查阅. PMID 19740891. doi:10.1098/rsbl.2009.0577. 
  14. ^ Smith, Pauline. Leopard Gecko Care Sheet. The Gecko Spot. 2004 [15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9). 
  15. ^ Kratochvil, L.; Frynta, D. Body Size, Male Combat and the Evolution of Sexual Dimorphism in Eublepharid Geckos (Squamata: Eublepharidae).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2, 76 (2): 303–314. doi:10.1046/j.1095-8312.2002.00064.x. 
  16. ^ Mason, R.T.; Gutzke, W.H.N. Sex Recognition in the Leopard Gecko, Eublepharis macularius (Sauria: Gekkonidae) Possible Mediation by Skin-Derived Semiochemicals.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1990, 16 (1): 27–36. doi:10.1007/BF01021265. 
  17. ^ Viets, B.E.; Tousignant, A.; Ewert, M.A.; Nelson, C.E.; Crews, D. Temperature 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in the Leopard Gecko, Eublepharis maculariu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1993, 265 (6): 679–683. PMID 8487018. doi:10.1002/jez.1402650610. 
  18. ^ LaDage, L.D.; Ferkin, M.H. Do Conspecific Cues Affect Follicular Development in the Female Leopard Gecko (Eublepharis macularius)?. Behaviour. 2008, 145 (8): 1027–39. doi:10.1163/156853908784474506. 
  19. ^ 存档副本 (PDF). [2017-09-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19). 
  20. ^ de Vosjoli, Philippe; Klingenberg, Roger; Tremper, Ron; Viets, Brian. The Leopard Gecko Manual. BowTie, Inc. 2004: 5. ISBN 1-882770-62-5. 
  21. ^ Palika, Liz. Leopard Geckos for Dummies. Wiley. 2011. ISBN 978-1-11806-827-4. 
  22. ^ McLeod, Lianne. Geckos as Pets. about.com. [19 June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警告:默认排序键“Leopard Gecko”覆盖了之前的默认排序键“Eublepharis macular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