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瓦利斯
诺瓦利斯 | |
---|---|
出生 | Georg Philipp Friedrich Freiherr von Hardenberg 1772年5月2日 萨克森选侯国维德施泰特 |
逝世 | 1801年3月25日 萨克森选侯国魏森费尔斯 | (28岁)
笔名 | 诺瓦利斯 |
职业 | 散文作家、诗人、神秘主义者、哲学家、土建工程师 |
国籍 | 德国 |
文学运动 | 浪漫主义 |
受影响于 | Jakob Böhme, Johann Gottlieb Fichte,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Baruch Spinoza |
施影响于 | Otto Heinrich von Loeben, Heinrich Heine, Thomas Bernhard, Hermann Hesse, George MacDonald, Walter Pater |
诺瓦利斯(Novalis,1772年5月2日—1801年3月25日),原名格奥尔格·菲利普·弗里德里希·冯·哈登柏格男爵(Georg Philipp Friedrich Freiherr von Hardenberg),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作家、哲学家。著有诗歌《夜之赞歌》(1800),《圣歌》(1799),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等。
生平
[编辑]来历
[编辑]弗里德里希·冯·哈登贝格(Friedrich von Hardenberg)出生于一个古老的下萨克森贵族家族。他出生在奥伯维德斯特德骑士庄园,该庄园位于曼斯费尔德县受柯尔斯内修罗管理的地区。诺瓦利斯在奥伯维德斯特德和施勒本庄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一部分。
诺瓦利斯的父亲海因里希·乌尔里希·埃拉斯谟斯·冯·哈登贝格(Heinrich Ulrich Erasmus von Hardenberg,1738–1814)于1784年被任命为迪伦贝格、阿尔滕和科森的盐场总监,因此该家庭在1786年从施勒本搬到了魏森费尔斯。他是一个严格的福音派信徒,也是弟兄会的成员。他认为他第一任妻子的早逝是对他过去非常世俗的生活的惩罚。他与第二任妻子奥古斯特·伯恩哈德·冯·哈登贝格(Auguste Bernhardine Freifrau von Hardenberg,1749–1818)育有十一个孩子,其中第二个孩子是弗里德里希。
诺瓦利斯在奥伯维德斯特德的教堂里接受了乔治·菲利普·弗里德里希(Georg Philipp Friedrich)这个名字的洗礼。他的昵称是在姓氏前面的最后一个名字,也就是“弗里德里希”或简称为“弗里茨”。据推测,1772年的洗礼帽现在与唯一的油画一起展示在奥伯维德斯特德城堡的常设展览中。
在他的父母搬到魏森费尔斯之前,诺瓦利斯主要生活在图林根州的施勒本,那里是哈登贝格家族的另一个住所。
教育背景
[编辑]最初,这个男孩由家庭教师教导,其中包括1781/82年由卡尔·克里斯蒂安·埃尔哈德·施密德(Carl Christian Erhard Schmid,1761–1812)负责,他在诺瓦利斯开始在耶拿的学习之前再次担任他的导师。诺瓦利斯于1790年在艾斯莱本的中学Prima班(由校长克里斯蒂安·大卫·亚尼(Christian David Jani)负责)就读,他在那里学到了当时常见的修辞学和古代文学知识。作为德意志骑士团的地区指挥官弗里德里希·威廉·冯·哈登贝格的侄子,诺瓦利斯在12岁时曾在德意志骑士团路克鲁姆(Lucklum)地区指挥所接受近一年的照料。
1790年,诺瓦利斯在耶拿开始了法学学业,并在莱比锡和维滕贝格继续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他在1791年听了弗里德里希·席勒的历史课,并与他建立了密切的个人联系。在这段时间里,他遇到了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约翰·戈特弗里德·黑尔德和让·保罗。他与路德维希·蒂克、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和卡尔及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兄弟交往甚笃。1794年6月,诺瓦利斯以最佳成绩完成了法学学业。
1797年,诺瓦利斯开始在弗赖贝格的采矿学院攻读采矿科学,那是当时自然科学领域的首批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在那里,他是威廉·奥古斯特·兰帕迪乌斯(Wilhelm August Lampadius)和亚伯拉罕·戈特洛布·韦尔纳(Abraham Gottlob Werner)的学生,他很快与他们结下了友谊。这个学习计划包括矿业学、数学和化学,以及在矿井中的实际工作;因此提供了广泛的教育,尤其是当时的"自然学"比后来的自然科学更为全面。在他的家族中,他的教育路径已经有了传统。
职业生涯
[编辑]1794年10月,诺瓦利斯并未像原计划那样进入政府服务[1],而是在坦斯特特(Tennstedt)担任科利斯廷·奥古斯特·尤斯特(Coelestin August Just)的助理,科利斯廷不仅是他的上司,还是他的朋友和最终的传记作者,依据他的座右铭:“每个开始都是自由的行动。”在这段时间里,他在附近的格林宁堡城堡认识了年轻的索菲·冯·库恩。1795年3月15日,他与她订婚[2],就在她13岁生日前不久。她在1797年3月19日,只有15岁的痛苦中死去,这对哈登堡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96年1月,诺瓦利斯成为了魏森费尔斯盐场局的助理,该地自1786年以来一直是他家庭的居住地。
1795/96年,诺瓦利斯积极研究了约翰·哥特利布·费希特的知识学,这对他的世界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他不仅接受了这些著作,还对其概念进行了发展。他将费希特的“自我”与一切“非我”划清界限,并将其作为爱的宗教的起点。现在,“非我”成为了一个“你”,一个平等的主体。
1798年,他的第一批断片以《花粉》(Blüthenstaub)为题出版,首次以诺瓦利斯这个假名在弗里德里希和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的《雅典娜》(Athenaeum)上发表。弗里德里希·冯·哈登堡选择这个出版名字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他在给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的一则笔记中提到,这是他家族一个古老的别名:De novali,意为“来自新土地”,源于他祖先的土地,诺尔滕-哈登堡的格罗森罗德(Großenrode)或“magna Novalis”。
他在1798年12月与山区总监和弗赖贝格教授约翰·弗里德里希·威廉·冯·夏彭蒂尔(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von Charpentier,1738年至1805年)的女儿茱莉(Julie von Charpentier,1778年至1811年)订婚。
自1799年的五旬节以来,诺瓦利斯再次在当地盐场局工作,并在同年12月被任命为盐场评估员和盐场理事会成员。在这个职位上,他参与了开发今天的普罗芬露天矿场周围的褐煤矿床,因为褐煤被用作亚尔滕、杜伦贝格和克森的盐场盐锅的取暖燃料。在1799年晚秋,他在耶拿遇到了其他耶拿浪漫主义作家,而在7月份他已经结识了路德维希·蒂克[1]。
在接下来的一年,即1800年12月6日,这位现年28岁的年轻人被任命为图林根州的非官方州长(Supernumerar-Amtshauptmann),这是一个类似于现今地方行政官的官职。勤奋而积极的弗里德里希·冯·哈登贝格在1800年参与了该地区的第一次地质测量,并研究了齐茨、科斯特里茨、格勒、罗恩堡和默瑟尔维茨之间的地区。
逝世
[编辑]1801年3月25日下午1点,弗里德里希·冯·哈登贝格在魏森费尔斯因“肺结核”(结核病)引起的严重咯血病逝。在魏森费尔斯的教堂记录中,死因被记为“虚脱”。从1800年8月起,他已经不可治愈地罹患肺部疾病,这使得他无法从事自己的职业。然而,最新的研究认为,遗传病囊性纤维化可能是他真正的死因,因为诺瓦利斯从小就患有肺炎和全身虚弱的症状,这支持了这一观点。
弗里德里希·冯·哈登贝格被埋葬在魏森费尔斯的旧墓地上。
诺瓦利斯本人只有目睹了《花粉》(Blüthenstaub)的片段集,以及《信仰与爱情,或称国王和王后》(Glauben und Liebe oder Der König und die Königin,1798年)和《夜之赞歌》(Hymnen an die Nacht,1800年)。未完成的小说《奥夫特丁根的亨利希》(Heinrich von Ofterdingen)和《萨伊斯的学徒》(Die Lehrlinge zu Sais),以及后来所称的演讲《基督教或欧洲》(Die Christenheit oder Europa)直到由朋友路德维希·蒂克和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在他去世后进行印刷出版,才向公众公开。
作品
[编辑]弗里德里希·冯·哈登贝格被认为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自然科学、法律、哲学、政治和经济具有广泛的知识。从他的早期作品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位作家读书丰富、博学多才。他的作品与他的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包括他的学习时期;除了诗作、片段和随笔之外,他还留下了大量关于历史和政治、哲学、宗教、美学和自然科学史的记录。
美学
[编辑]诺瓦利斯(Novalis)对于美学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不再以模仿自然为取向。他基于康德和费希特,将哲学中的生产概念转移到美学领域,并重新形成了一种生产性的想象力(Produktive Einbildungskraft):“艺术 - 能力决定和自由地创作”。这导致了对自主的想像力/幻想力的设计。诺瓦利斯问道:“是否存在一种不依赖资料的创造艺术,一种绝对的创造艺术?”。他得出结论:“想像力是一种奇妙的感官,它可以取代我们所有的感官,并且在我们的意志中如此强烈地存在”。诺瓦利斯通过“感官的反向使用”来定义新的生产性的想象力,并以音乐家为例:“音乐家从自己的艺术中获得其本质 - 甚至最微弱的模仿疑虑也不会影响到他”。对于绘画和诗歌也同样如此。这一发现通过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科勒律治(Coleridge)和他的“想像力”概念,引导至夏尔·波德莱尔的“创造想像力”以及20世纪的现代绘画和文学。因此,浪漫主义美学是一种想像力的建构理论:通过“浪漫化”世界,通过将低级的对象与更高级的意义联系起来,将高级的意义与现实结合。
他收集了他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其进行了反思,以一部涵盖艺术和科学的综合百科全书的方式看待和描绘了相互关联。这些记录在1798/99年被称为“Allgemeine Brouillon”。
哈登堡与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一起将断片发展成一种具有特殊浪漫主义特色的文学形式。
他的文学创作的核心是追求“将世界浪漫化”和探索科学与诗歌的结合。结果应该是一种“进步的通用诗歌”(Progressive Universalpoesie)。哈登堡坚信哲学和超越哲学的诗歌必须保持紧密的互动关系。
浪漫主义的断片正是一种适合表达进步的通用诗歌的形式,这在后来的评价中取得了成功。
以下表述清楚地展现了哈登堡对诗歌和他自己的工作的要求:
- “诗歌是构建超越性健康的伟大艺术。诗人因此是超越性的医生。”
- “人们试图通过诗歌,这种类似于仅仅是机械仪器的方式,产生内在的情感、图像或观点——也许还有精神上的舞蹈等。”
- “诗歌 = 激发情感的艺术。”
- “诗歌是内在世界的综合呈现。”
三元结构
[编辑]诺瓦利斯的作品之基本思想是一种教育观念:“我们有一个使命:我们被选召来教育地球。”这旨在传达一切都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人类也在不断努力接近一个假设的早期状态,该状态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特征。浪漫主义通用诗歌的这种思想通过浪漫主义三元结构获得了一种表达形式,该结构让读者一再意识到所描述的时刻正是正确的(最有利的)时间点(Kairos)- 这是他从莱辛那里借用的一个术语——决定事物走向的危机时刻。这些一再陈述的转折时刻与艺术家对当下的感受相呼应,诺瓦利斯与一些同时代人分享了这种感觉。
因此,在这些作品中通常可以看到一种三元结构,也就是说,作品中存在着三个相互对应的结构元素。在古希腊诗歌中,这些元素分为三种:段落、反段落和尾声。诺瓦利斯在内容和形式上(至少是所谓的尾声)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的塑造。
宗教性
[编辑]诺瓦利斯在机械主义的启蒙时代寻求一种新的灵性。他接续了基督教的传统,但寻求一种“没有基督教和世俗压力”的自由宗教性。他在这方面追随神学家弗里德里希·丹尼尔·施莱尔马赫和他于1799年的《论宗教的讲话》。对于诺瓦利斯来说,“真正的宗教”与巴鲁克·斯宾诺莎所教导的泛神论相联系。根据诺瓦利斯的观点,“完美的推演将人类带回自然”,因为人类和宇宙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诺瓦利斯来说,自然的奥秘不在于数字和机械主义解释,而在于爱和诗歌以及它们接近自然的过程,就像《萨伊斯的学徒》所展示的那样。因此,诺瓦利斯与荷兰哲学家弗朗斯·亨斯特豪斯一起,最终期望人类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神秘”(Mystik)
[编辑]对于诺瓦利斯来说,雅各布·伯姆的神秘主义影响尤为重要,他自180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伯姆的著作。在诺瓦利斯身上,神秘的世界观、非常高的学识水平和明显的敬虔主义影响相结合,试图达到一种新的对基督教、信仰和上帝的理解,并将其与他的超验哲学相结合。在他晚期的神秘文本中,诺瓦利斯将朋友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的“超验通用诗学计划”(Projekt einer ‚transzendentalen Universalpoesie‘)的思考与对哲学绝对和他自己关于超越经验现实的灵界的幻想相结合。在这个神秘的灵界中,个人和集体的历史(失)发展在辩证的意义上得以保存,即同时被回忆、保存和超越。
这些努力的结果之一就是他于1802年出版的“灵歌”(Geistlichen Lieder)。其中包括“当所有人都不忠于我”(Wenn alle untreu werden)和“只要我拥有他”(Wenn ich ihn nur habe)等歌曲。这些歌曲中的一部分很快成为路德宗圣歌集的一部分。
在第一首灵歌《没有你,我会怎样?》(Was wär ich ohne dich gewesen?)中,第八节歌词如下:[3]
有一位救世主,一位解放者,
一位充满爱与力量的人子
他在我们的内心点燃了
一把能使一切蓬勃的火焰。
现在我们才首次看见天堂的门敞开
作为我们的古老祖国,
我们现在能相信和希望,
并感觉自己与上帝相似。——诺瓦利斯
诗歌
[编辑]在1800年8月,完成约八个月后,修订过的《夜之赞歌》在雅典学院杂志上发表。它们被视为哈登贝格抒情创作的高潮,也是早期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作品。
解读
[编辑]这六首赞美诗将自传性和虚构性交织在一起,反映了哈登贝格在1797年至1800年间的经历。主题是对生死的浪漫诠释,而夜的形象则代表边界。生死成为相对的、交织在一起的领域,因此最终“死亡[…]成为生活中浪漫主义的原则”(诺瓦利斯)。此外,当时的文学影响也可见一斑。《夜之赞美诗》的隐喻与哈登贝格在写作期间阅读过的作品有相似之处,包括1797年由A.W.舒莱格翻译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让·保罗于1793年的《隐形兄弟会》。
《夜之赞美诗》展开了一种普遍的中间宗教,其基本思想是人与神之间始终存在一个中间者。这个中间者可以是基督——如基督教中所描述的,也可以是已故的爱人——如第三首赞美诗中所述。
可以将两首赞美诗概括在一起。这些小循环按照相同的结构形式组合在一起:在每组的第一首赞美诗中,通过浪漫的三元关系展示了从假定的幸福人间生活经历痛苦的疏离到永恒之夜中的解脱的过程。接下来的赞美诗讲述了从这个幻境中醒来和渴望回到这个幻境的情感。这些赞美诗逐渐增加,传达了越来越高层次的经历和知识。
散文
[编辑]《海因里希·冯·奥夫特丁根》
[编辑]《海因里希·冯·奥夫特丁根》和《赛伊斯的学徒》这两个小说片段清楚地反映了通过诗歌传达普遍和谐的理念。《海因里希·冯·奥夫特丁根》中出现的蓝花,这个象征成为整个浪漫主义的标志。最初,这部作品应该是对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对立作品,尽管后者备受欢迎,但被认为不足够完善。诺瓦利斯对歌德这部他认为是反对诗歌的小说的态度在1799年至1800年的片段和研究中变得明显:
这是一本灾难性而荒谬的书,虚夸又自负,从精神层面来看缺乏诗意,虽然描绘得很有诗意。它是对诗歌和宗教的讽刺。就像用稻草和刨花制作出一道美味佳肴,组合成一尊神像。事实上,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变成了闹剧。真正重要的是经济的自然界,那是真实而持久的。这部小说涉及冒险故事、喜剧演员、情妇、商人和庸俗之徒。如果你真正深入思考其中的含义,就不会再把它看作一本普通小说。主人公延缓了经济福音的进展。
——诺瓦利斯,Fragmenten und Studien
《基督教或欧洲》
[编辑]所谓的《基督教或欧洲》是一篇被称为欧洲演讲的作品,虽然在1799年就已经问世,但直到1826年才被发表。它是一份诗意的文化历史纲领,重点关注中世纪复兴的政治乌托邦,旨在以“诗意基督教”的基石建立一个新的欧洲,实现统一与自由的共生。这份理论上凝练的著作受到了弗里德里希·丹尼尔·恩斯特·施莱尔玛赫的《论宗教》(同样于1799年发表)的启发。
反响
[编辑]诺瓦利斯是一位作品在短暂寿命中产生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最早由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和路德维希·蒂克在1802年和1837年以两卷的形式出版。第三卷则由路德维希·蒂克和埃德华德·冯·比洛在1846年出版。诺瓦利斯的作品在早期浪漫主义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施勒格尔兄弟和卡洛琳·冯·吉德罗德。其他知名的文化理论家和哲学家,如黑格尔、迪尔泰和海姆,也对诺瓦利斯的作品进行了研究。
虽然诺瓦利斯主要从事矿业工作,与盐矿相关的作品长期以来未受重视。然而,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开始探索他的日常生活和职业。他的作品成为学校和学习的读物,使所有对文学感兴趣的人都能够阅读他的作品。
诺瓦利斯的作品在纳粹独裁时期和早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文学研究中产生了一些争议。有些人强调他与苏菲·冯·库恩的早逝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他的《夜之赞歌》中。另外,他未完成的小说《奥夫特丁根的海因里希》也引起了特别的关注。
诺瓦利斯的诗歌和作品在各个领域都有影响。他的作品在矿工歌集和路德教教会的圣歌本中被收录和改编。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中,他的诗学得到了热情的接受。鲁道夫·斯坦纳对诺瓦利斯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为他的世界观提供了特殊的解释。此外,诺瓦利斯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一部不可或缺的作品,将夜晚转化为乌托邦爱情体验的超越空间。诺瓦利斯的作品最早由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和路德维希·蒂克在柏林于1802年和1837年以两卷的形式全面出版。第三卷由路德维希·蒂克和埃德华德·冯·比洛在1846年于柏林出版。
尽管诺瓦利斯因短暂的寿命,所以创作时间很短,但他的作品对其他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卡洛琳·冯·吉德罗德在1802年,也就是诺瓦利斯作品首次出版的那一年,就已经阅读和研究了诺瓦利斯的文学遗产。她摘录了他的著作,受到了启发,并将自己的诗与弗里德里希·哈登贝格的诗进行了比较。早期接触并且更加深入地阅读诺瓦利斯的文字的有施勒格尔兄弟和其他早期浪漫主义者。
海因里希·海涅对诺瓦利斯有自己的理解,但对他的评价很少。埃森多夫也在他的文学史中为早期浪漫主义者留有一席之地。埃森多夫的青年时代朋友,热情洋溢的诗人奥托·冯·勒本,是诺瓦利斯的狂热崇拜者,他的诗歌强烈受到诺瓦利斯的影响。此外,哲学家们,包括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以及文化理论家,例如威廉·迪尔泰和鲁道夫·海姆,都对诺瓦利斯的大量著作进行了研究。
诺瓦利斯的主要职业——矿业工作以及相关的盐矿著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被重视。由于他的著作中充满了梦幻的肖像,即使是他的同时读者也很难想象他作为“行政长官或盐务员”(正如朱斯蒂努斯·科尔纳所说)的形象。直到1960年后,德国文学学者格哈德·舒尔茨和汉斯-约阿希姆·梅尔开始追溯这位被认为是狂热者的艺术家的工作日常生活。
诺瓦利斯的(尤其是文学的)作品成为学校和学习的读物,使所有对文学感兴趣的人都能够阅读他的作品。
在纳粹独裁时期和早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文学研究中,对诺瓦利斯的作品的接受情况是一个特殊的问题。
长期以来,年轻诗人的整个作品,尤其是他的《夜之赞歌》被强烈地解读为生平叙事,尤其是与他的初恋女友苏菲·冯·库恩的早逝有关。
对未完成的小说《奥夫特丁根的海因里希》的接受产生了特别的影响:年轻的日尔曼语言学开始研究当时被认为是历史人物的奥夫特丁根。诺瓦利斯描绘的歌手的潜在影响力导致1812年首先由奥古斯特·威廉·谢勒格,然后是弗里德里希·谢勒格和冯·德·哈根错误地将《尼伯龙根之歌》归功于他。然而,卡尔·拉克曼于1820年驳斥了这一观点。
《奥夫特丁根的海因里希》中的矿工之歌被收录在矿工歌集中,他的一些宗教诗歌被(或多或少地经过修改)收录在路德教教会的圣歌本中,并且有许多对他的诗进行了曲调的创作。
他的诗学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中受到热情的接受。
诺瓦利斯的作品在鲁道夫·斯坦纳的解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接受和深入研究,至今安特罗波斯派依然致力于对这位艺术家世界观的特殊诠释。
没有诺瓦利斯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无法想象的。特别是将夜晚从混乱和威胁的象征转化为乌托邦爱情体验的超越空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延伸阅读
[编辑]- Ameriks, Karl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German Ide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Arena, Leonardo Vittorio, La filosofia di Novalis, Milano: Franco Angeli, 1987 (in Italian)
- Behler, Ernst. German Romantic Literary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 Beiser, Frederick. German Ideali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Argues that the early romantics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serious philosophical thinkers. Novalis's philosophical commitment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 Berman, Antoine. L'épreuve de l'étranger. Culture et traduction dans l'Allemagne romantique: Herder, Goethe, Schlegel, Novalis, Humboldt, Schleiermacher, Hölderlin., Paris, Gallimard, Essais, 1984. ISBN 978-2-07-070076-9 (in French)
- Fitzgerald, Penelope. The Blue Flower. Boston, MA: Mariner Books, 1995. A novelization of Novalis' early life, develop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Sophie von Kühn.
- Haywood, Bruce. Novalis, the veil of imagery; a study of the poetic works of Friedrich von Hardenberg, 1772–1801, 's-Gravenhage, Mouton, 1959;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 Krell, David Farrell. Contagion: Sexuality, Disease, and Death in German Idealism and Romanticis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8. First part addresses what Krell calls Novalis's "Thaumaturgic Idealism".
- Kuzniar, Alice. Delayed Endings. Georgi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87. Explores Novalis's and Hölderlin's use of nonclosure to create a new Romantic sense of narrative time.
- Lacoue-Labarthe, Phillipe and Jean-Luc Nancy. The Literary Absolute: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in German Romantic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8.
- Molnár, Geza von. Novalis' "Fichte Studies".
- O’Brien, William Arctander. Novalis: Signs of Revolutio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8223-1519-X
- Pfefferkorn, Kristin. Novalis: A Romantic's Theory of Language and Poet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 Prokofieff, Sergei O. Eternal Individuality. Towards a Karmic Biography of Novalis. Temple Lodge Publishing, London 1992.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rbb Preußen-Chronik | Georg Philipp Freiherr von Hardenberg. www.preussenchronik.de. 2008-05-21 [2023-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2).
- ^ Schulz, Gerhard; Novalis. Novalis: Leben und Werk Friedrich von Hardenbergs. München: Beck. 2011: 84. ISBN 978-3-406-62781-1.
- ^ Novalis; Kluckhohn, Paul; Samuel, Richard; Schulz, Gerhard; Ritter, Heinz. Schriften. Die Werke Friedrich von Hardenbergs, Band 1 Das dichterische Werk 3, nach den Handschrifen erg., erw. und verb. Aufl. Stuttgart: W. Kohlhammer. 1977. ISBN 978-3-17-001299-8.
外部链接
[编辑]- 诺瓦利斯收录于维基文库中的作品
- 诺瓦利斯的作品 - 古腾堡计划
- 互联网档案馆中诺瓦利斯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品
- 来自诺瓦利斯的LibriVox公共领域有声读物
- Noval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Anna Ezekiel,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Noval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Kristin Gjesdal,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Novalis: Hymns to The Nigh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 translation of the work by George MacDonald
- Oberwiederstedt Man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rthplace of Novalis and home to the International Novalis Society and the Novalis Foundation (in German)
- Aquarium: Friedrich von Hardenberg im Intern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 multi-lingual website for information on Novalis, including translations, reviews, general discussions, odd trivia and scholarly articles. (Last updated in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