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步政策
“让步政策”论是翦伯赞的史学观点,1960年代后期被批判,后又“恢复名誉”。
历史
[编辑]1951年2月,翦伯赞在《学习》杂志上发表《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指出:“每一次大暴动都或多或少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因为在每一次大暴动之后,新的统治者,为了恢复封建秩序,必须对农民作某种程度的让步,这就是说,必须或多或少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这样就减轻了封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拘束,使得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又有继续发展的可能,这样就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因而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农民暴动或农民战争,可以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里程碑。”[1]
1961年,翦伯赞在《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中,对他在《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中的说法作了重要修改:“在经历了一次大的农民战争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恢复封建秩序,有时对农民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但不是对每一次农民战争都让步,他们对于那些小的局部的农民战争是不会让步的。让不让,让多少,这要决定于阶级对抗的形势,决定于农民战争带来的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1]让步政策的主要意义为,每次农民革命战争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改朝换代之后,新的王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生产力的发展,会吸取前朝的教训,对农民阶级做一些让步,正是这些让步政策有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1965年,孙达人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应当怎样估价“让步政策”》,说社会的进步是农民战争直接作用的结果,并非“迫使统治者让步所致”,由此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12月,毛泽东评论说:“在农民战争之后,地主阶级只有反攻倒算,哪有什么让步政策!”
1965年12月,《红旗》杂志发表戚本禹的文章《为革命而研究历史》,不点名批评攻击翦伯赞的观点是“超阶级”、“纯客观”的资产阶级观点。12月21日,毛泽东发话:“戚本禹的文章很好,我看了三遍,缺点是没有点名。”1966年3月,《红旗》杂志又发表戚本禹、林杰、阎长贵的文章《翦伯赞同志的历史观点应当批判》,直接批评让步政策论。[1]
1978年,徐泰来发表《论让步与“让步政策”》,1979年,赵桦发表《应该为“让步政策”恢复名誉》。
参考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让步政策”批判集》,西北大学历史系选编,1973
- 《“让步政策论”必须再批判》,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1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统治阶级从来没有什么“让步政策” ——井冈山地区老革命同志用亲身经历怒斥翦伯赞、吴晗等人的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