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前裕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7年3月11日) |
詹前裕(1952年—),台湾胶彩画家
生平
[编辑]1952年出生于台湾的苗栗县卓兰镇的书香世家,父亲詹益乡与伯父詹益川(笔名詹冰)都曾在二战前先后赴日本留学,返国后均任教于卓兰中学。初高中就读台中市卫道中学时,受到美术老师陈其茂的启发,同时仰慕叔父詹益秀的绘画成就,毅然踏上艺术绘画之路。1971年,詹前裕考试进入国立师范大学美术系就读,先后受到李石樵、廖继春、陈银辉、王秀雄、廖修平、林玉山等诸位教授的熏陶;其中,林玉山老师对写生观念的引导对他的影响最深。[1] 毕业实习一年后,詹前裕随即考入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并预先服完兵役。在研究所的学习中,是以书画理论为主;在李霖灿的指导下,从宋代山水的研究中启迪了他写生据实与细腻。[1] 毕业后,詹前裕先后任教过中国文化大学建筑系及都市设计系、东海大学建筑系、景观系等,并于1983年加入由蒋勋担任创系系主任的东海大学美术系,其后历任副教授、教授,并担任系主任、创艺学院院长等职。[2] 直至2018年退休为止,在东海大学美术系任教36年,并获得东海大学荣誉教授的头衔。
詹前裕在艺术领域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其胶彩画的创作以及开创胶彩画的推广教育。在胶彩画的创作方面,源自于1985年台湾胶彩画之父林之助受邀到东海大学美术系开设胶彩课程,詹前裕与学生们一同学习,并从此从水墨画转到胶彩画的创作与教育。然而其深厚的水墨工笔技法,成为他细腻的胶彩画创作之基础与特色。在胶彩画的教育与推广上,先后培育并影响中生代和新生代的胶彩画家,如李贞慧、张贞雯、林宣余等。并从2000年开始,陆续规划各种交流性的画展;并于2005年起,带领师生前赴日本观摩拓展以及走访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进行参观交流。[3] 另一方面,从2001年起筹划“胶彩画夏令研习营”,将胶彩画的资源与教育向下扎根到国中小学教师,获得了财团法人纪慧能艺术文化基金会的长期支持。知名的艺术评论家王秀雄赞誉詹前裕是“战后胶彩画教育之父”。[4]
学经历
[编辑]1952 出生于苗栗县卓兰镇
1975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
1980 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
1990 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
1992 升任教授
1996 再度接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
2003 兼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硕士在职专班教授
2009 担任东海大学创意设计暨艺术学院院长
2010 担任台湾美术院院士
2013 第三次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
2018 于东海大学退休并获得荣誉教授殊荣
著作
[编辑]1986 《中国水墨画》,艺术图书公司。
1986 《展子虔游春图考》,京华出版社。
1988 《彩绘花鸟》,艺术图书公司。
1989 《彩绘山水》,艺术图书公司。
1992 《溥心畬绘画艺术之研究》,台湾省立美术馆。
1992 《胶彩画》,台湾省政府教育厅。
1996 《张谷年绘画艺术之研究》,台湾省立美术馆。
1997 《林之助绘画艺术之研究》,台湾省立美术馆。
2003 《郭雪湖绘画艺术研究专辑》,国立台湾美术馆。
2004 《溥心畬》,艺术家出版社。
个展
[编辑]1983 水墨画个展于华冈博物馆、尚雅画廊。
1984 水墨画个展于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1999 胶彩画个展巡回于东海大学艺术中心、台南县立文化中心、静宜大学艺术 中心。
2003 胶彩画个展于中兴大学艺术中心。
2005 胶彩画个展于台湾创价学会各艺文中心巡回展出。
2009 “传承与开创—詹前裕胶彩画展”于国立台湾美术馆。
2015 “而立丰采—詹前裕胶彩创作30周年纪念展”于台中市屯区艺文中心。
2017 “大度山艺向—詹前裕胶彩回顾展”于东海大学艺术中心。
2018 〈立足大度山一詹前裕胶彩创作展〉于静宜大学艺术中心。
策展
[编辑]1995 东海大学美术系教育十年展,台湾省立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
2000 大度山胶彩画展,台湾港区艺术中心。
2000 东海大学与师大美术系研究所国画教学比较展,台中文英馆、草土舍画廊
2001 胶彩‧胶彩新风貌展,静宜大学艺术中心、元智大学、屏东师院。
2002 在复古与创新之间—台湾胶彩新风貌,台北县文化局、台中市文化局。
2004 胶彩画夏令营师生创作展,东海大学艺术中心。
2007 胶彩‧重彩‧岩彩—两岸现代绘画的另一个向度,东海大学艺术中心、关渡美术馆。
2009 海峡两岸胶彩、岩彩画展,厦门市美术馆,东海大学艺术中心。
2012 丹青风华—两岸胶彩‧岩彩画展,东海大学艺术中心、厦门市美术馆。
2014 东海大学美术系胶彩画七人展,全球艺术中心。
2016 人文与文人—东海水墨与教彩的离合,国立历史博物馆,东海大学艺术中心。
评审
[编辑]国立台湾美术馆展品审查委员、典藏委员(1990-2017)
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审议委员(1992-2015)
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委员(1993-2011)
教育部文艺创作奖评审委员(1994、1997)
全国美展评审委员(1998、2004、2012、2014、2016、2018-2019)
全省美展评议委员(2001-2006)
大墩美展评审委员(2001、2002、2004-2006、2009、2011-2012、2015-2016、2018)
南瀛美展评审委员(2002、2004、2006、2010)
国父纪念馆展览审查委员(2003-2015)
国家文艺奖评审委员(2004、2007、2011、2014)
文化部“艺术银行购入计划”评审委员(2014-2019)
胶彩画创作时期
[编辑]胶彩画探索期(1985-1995)
[编辑]媒材突破时期(1995-2001)
[编辑]松石格系列(1997-1998)
[编辑]从1995年的〈南岛夕照〉至“松石格系列”采用了能呈现富丽堂皇风格的金笺纸,呈现中国唐朝的金碧山水与文人气息。
海岩系列(1998-2001)
[编辑]海岩系列的媒材从金笺纸再转换至麻纸,有别于绢本的通透性和金笺纸的富丽堂皇,用最厚实的纸本来呈现海岩的刚硬。并在海岩作品中大量使用了金箔和金粉呈现岩石受光线的反射。
主体创新时期(2001-2006)
[编辑]野鸟之梦系列(2001-2003)
[编辑]野鸟之梦有别于过去用客观观察者的角度对鸟类和花卉进行写生;而是以野鸟作为主体,以野鸟的想像与梦境作为背景进行创意融合。
雪韵系列(2004-2006)
[编辑]雪韵系列一样是以雪作为主体,因着雪的可塑性在不同的植物和岩石上附着,产生了千变万化的韵律与姿态。
宗教探寻时期(2007-2011)
[编辑]圣地系列(2007-2010)
[编辑]圣地系列则是从圣地的景点和古迹中,去追忆过往的宗教事件,透过各种象征和记号来呈现这些遗迹神的神圣性。
福音西传系列(2010-2011)
[编辑]此系列以颜色来诠释这些在基督福音传播中的重要遗迹所呈现的意涵。
多元经验表现时期(2012-)
[编辑]玉山圆柏系列(2012-2014)
[编辑]此系列以玉山圆柏树木的型态与样貌来呈现人生的百态,如丰盛、群聚、长青、枯寂等。
五彩山系列(2014-2016)
[编辑]此系列以一日的时辰(如:晨、昼、夕、夜)和自然景观的主题(如:川、云、雪、虹)来呈现五彩山岩石的缤纷样貌。
牡丹小品系列(2015)
[编辑]此系列是以多品种的牡丹花及其叶子的双重色彩搭配的小品。
东海大学系列(2017)
[编辑]画家在即将退休之祭,以任教35年的东海大学为题,从“声”和“光”来呈现自身对东海大学的宗教、人文与自然景观的感受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