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八柱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西魏八大柱國

八柱国,是中国历史上西魏的八位柱国大将军

历史

[编辑]

西魏大统三年,西魏文帝因为宇文泰有中兴王室的功业,开始任命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之后凡是辅佐王室功劳,声望地位都很高的,都担任这个官职。大统十六年之前,担任柱国大将军的共有八人。宇文泰总领百官,都督朝廷内外军务。广陵王元欣是元氏的宗室,只是管理宫廷的事务。其余的六个柱国,每人统领两个大将军,分别执掌禁军,充任武臣抵御外敌。他们在当时的荣耀和显赫,没有人可以相比。所以在《周书》完成的时代,称为门阀的,都推崇八柱国的家族[1][2]。十二大将军又各自统领两个开府,每一个开府统领一军士兵,一共二十四军。大统十六年之前,西魏十二大将军之外,念贤王思政也担任了大将军。但是念贤在陇右担任刺史,王思政在黄河以南镇守,都不在领兵之列。之后的功臣,官至柱国和大将军的人很多,都是散秩,没有统领军队。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之后,有因为位次继承掌管事务的,但德行和声望向来在各位王公之下,就没有被《周书》和《北史》记载[3][4]

八柱国

[编辑]

十二大将军

[编辑]
  • 元赞,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保、广平王
  • 元育,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淮安王 
  • 元廓,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齐王
  • 宇文导,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秦七州诸军事、秦州刺史、章武郡开国公
  • 侯莫陈顺,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平原郡开国公
  • 达奚武,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雍七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高阳郡开国公
  • 李远,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阳平郡开国公
  • 豆卢宁,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范阳郡开国公
  • 宇文贵,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化政郡开国公
  • 贺兰祥,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博陵郡开国公
  • 杨忠,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陈留郡开国公
  • 王雄,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武威郡开国公

八柱国中,柱国之首的宇文泰后来创建北周王朝,李虎为唐高祖李渊祖父,李弼是瓦岗军首领李密的曾祖父,独孤信为隋文帝杨坚的岳父、李渊外祖父。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为子孙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书》记载:“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唐会要》卷36《氏族》载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对内史令窦威说:“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比见关东人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世为帝戚,不亦贵乎?”

有关八柱国的问题

[编辑]

上述八柱国的序列基于《周书》《大唐六典》卷2(尚书吏部·司勋郎中条)。然而,只有李虎的排名顺序在不同史料中有不同,《通典》卷34(职官16・勋官条),《文献通考》卷64(职官18・勋官条)当中,李虎排在元欣之下位于第三位,《资治通鉴》卷163当中,李虎在李弼之下位于第四位。前岛佳孝研究认为,唐朝编纂《周书》的时期,李虎作为唐朝追尊的皇帝,除了八柱国之首北周的实际建国者宇文泰,不能被他人超过,于是唐朝的史官改动了李虎的排序。前岛佳孝认为,八柱国中李虎、侯莫陈崇以外的6人在宇文泰官制改革时被任命为六卿,少师李虎和少傅侯莫陈崇理应比六卿位低,所以李虎应该排第七位。

山下将司提出“八柱国”是唐朝发明的说法。对此说法,前岛佳孝指出十二将军之一的杨忠是隋朝追尊的皇帝,八柱国原比十二将军家地位更高,在隋朝,八柱国家如果比杨隋皇室地位还要更高是不符合常理的。另一方面,前岛佳孝又指出宇文护元子孝在西魏时期也被任命为柱国大将军,在八柱国制度成立之前死去的若干惠及其子孙在北周受到与八柱国同等的待遇,同样存在问题。前岛佳孝认为八柱国中元欣和李虎在北周成立以前去世,宇文泰也去世,他的子孙即位为皇帝,北周建国之后赵贵、独孤信被肃清,北周初期八柱国中只剩下三人。即使存在着可以称之为“八柱国”的门阀集团,但是作为“8名定员”等制度的八柱国,不存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前岛佳孝比较认同山下将司关于八柱国是唐朝发明的观点。

隶属关系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初,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太祖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总百揆,督中外军。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云。今并十二大将军录之于左。
    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
    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伯、大司徒、广陵王元欣;
    使持节、太保、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
    右与太祖为八柱国。
  2. ^ 《北史·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初,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周文帝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已前,任者凡有八人。周文帝位总百揆,都督中外军事。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今并十二大将军录之于左。
    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
    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元欣;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
    与周文帝为八柱国。
  3. ^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保、广平王元赞,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淮〔安〕王元育,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齐王元廓,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秦七州诸军事、秦州刺史、章武郡开国公宇文导,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平原郡开国公侯莫陈顺,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雍七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高阳郡开国公达奚武,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阳平公李远,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范阳郡开国公豆卢宁,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化政郡开国公宇文贵,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博陵郡开国公贺兰祥,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陈留郡开国公杨忠,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武威郡开国公王雄。   右十二大将军,又各统开府二人。每一开府领一军兵,是为二十四军。自大统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将军外,念贤及王思政亦作大将军。然贤作牧陇右,思政出镇河南,并不在领兵之限。此后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者众矣,咸是散秩,无所统御。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之后,有以位次嗣掌其事者,而德望素在诸公之下,不得预于此列。
  4. ^ 《北史·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保、广平王元赞。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淮安王元育。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齐王元廓。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平原郡开国公侯莫陈顺。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七州诸军事、秦州刺史、章武郡开国公宇文导。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雍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高阳郡开国公达奚武。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阳平郡开国公李远。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范阳郡开国公豆卢宁。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化政郡开国公宇文贵。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博陵郡开国公贺兰祥。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陈留郡开国公杨忠。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武威郡开国公王雄。   是为十二大将军。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编户贯。都十二大将军。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简阅之。甲槊戈弩,并资官给。   自大统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将军外,念贤及王思政亦拜大将军。然贤作牧陇右,思政出镇河南,并不在领兵之限。此后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者众矣,不限此秩,〔四0〕无所统御。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之后,有以位次嗣掌其事者,而德望素在诸公之下,并不得预于此例。
  5. ^ 《周书校勘记·卷十六·列传第八·二九》:大宗伯大司徒广陵王元欣 北史卷六0传末“大宗伯”作“大宗师”。按元欣是宗室,疑作“大宗师”是。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