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尼亚维诺攻势 (1942年)

坐标59°54′27″N 31°05′02″E / 59.90750°N 31.08389°E / 59.90750; 31.08389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西尼亚维诺攻势
锡尼维亚攻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的一部分

沃尔霍夫战线上一条给车辆通过之公路
日期1942年8月19日1942年10月10日
地点
俄罗斯拉多加湖南岸,即接近今日之锡尼维亚圣彼得堡之间
结果 非决定性
苏军战败,德军取消攻势
参战方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  苏联
指挥官与领导者
纳粹德国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纳粹德国 格奥尔格·冯·屈希勒
苏联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苏联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
兵力
第18军团
增援:
第11军团
第2突击军团
第8军团
列宁格勒方面军之组成部队
共190,000人
伤亡与损失
(只在8月28日–9月30日之间)
5,893人阵亡
26,000人[1][2]
40,085人阵亡及失踪
(包括12,000人被俘)
73,589人受伤及染病
113,674人[3]

西尼亚维诺攻势是一次由苏联筹划的军事行动,意图打破德军对列宁格勒接近一年的包围,建立一条通向列宁格勒的可靠补给路线。与此同时,德军当时正策划北光行动(德语:Nordlicht)以攻占该城并与芬兰军队会师。由于德军在1942年7月已经攻占南线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主攻该城的强大军队在战役结束后被用于增援北线列宁格勒方向。双方均不知道对方正在准备中的攻势,这使得双方以未预料到的方式展开战斗。

苏联的进攻分两个阶段展开, 列宁格勒方面军于8月19日开始进攻,沃尔霍夫方面军于8月27日展开主要进攻。从8月28日起德方转移力量,组织起自己的进攻,逐步遏制苏联的攻势。初始时德军的反击都失败了,但苏联军队也不能前进。经过10天的僵局,明显加强了的德军在9月21日对苏联军队发动反击。经过5天激战,德军各部队联系起来,并切断了苏军发起进攻时形成的突出部[4]。10月10日,战线回复至该战役开始时之阵地;激战持续至10月15日,在口袋中抵抗的苏军被消灭或突围。

最终苏军的进攻失败,但惨重的伤亡导致德军转入防御姿态。11月德国从北方集团军群抽调援军和其他单位,以应付苏联在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进攻,北光行动被中止[5]

背景

[编辑]

列宁格勒围城战在1941年初秋开始,1941年9月8日德国和芬兰的部队已经包围该城市,切断对列宁格勒及其郊区的所有供应路线。然而对该市的最初攻势失败,该市遭到围困。在1941年至1942年冬季全市部分补给是通过冰封的拉多加湖上之生命之路提供的,令守军能继续坚守。 当围困塞瓦斯托波尔在1942年7月4日结束,德军攻占该城,德国第11集团军可被用在别的战线上,希特勒决定第11集团军参加对列宁格勒的攻击[6]

苏联军队试图解除封锁,该包围已对该城造成严重的伤害和平民损失。生命之路因德军定期的空袭经常被封锁。在1942年在该区域发起了几个较小的攻势,但没有成功。最后在柳班附近之进攻导致第2突击集团军大多数部队被包围及纤灭[7],然而开放了对列宁格勒的补给线对在柳班战败后几乎立即开始筹备的新行动是至关重要[8]

准备

[编辑]

拉多加湖以南地区是茂密的森林,靠近湖泊一带有许多湿地(特别是泥炭),这些地形阻碍了火炮和车辆的机动性,此外森林能保护双方避免从视觉上被观察到。关键地点之一的西尼亚维诺高地,大约150 米高,周围地势比较平坦。高地为比较干燥和视觉上比较清晰的几个地区之一,并提供了一个进行观察的好地方。封锁建立后前线变化不大,允许德军在该地区建立一系列以坚强据点形成的密集防守网,由战壕互通,并以广泛的障碍物、大炮和迫击炮掩护[9]

德国的计划

[编辑]

有关在1942年夏季至秋季攻占列宁格勒的计划是在1942年4月5日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第41号指令中提出的。指令强调:攻占列宁格勒和向东部的高加索推进是东线夏季战役的主要目标[10]

在6月30日与希特勒讨论期间,德国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屈希勒元帅介绍了几个实行这项指令的行动计划。经过这些讨论后,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从塞瓦斯托波尔调来重炮进行部署,包括攻城铁道跑古斯塔夫·多拉卡尔以协助摧毁苏军防线和科特林岛的堡垒。 重新部署在7月23日完成。同一天,元首第45号指令命令北方集团军群在9月初攻占列宁格勒,此行动被命名为“魔火”。这次行动由第11集团军的部队实施,该部队在攻占塞瓦斯托波尔后可自由转用于其他地区[12]。另外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调来第8航空军向地面部队提兵空中支援,7月30日行动被重新命名为北光行动 (德语:Nordlicht)[6]

行动要求3个军渗透到苏联在列宁格勒南部的防线,其中1个军将切断列宁格勒与南部和西部守军的连系,而其他2个军会转向东部和摧毁涅瓦河和拉多加湖之间的苏联军队。而3个军可以不需要进行巷战而攻占列宁格勒[13]

行动可使参与围攻的部队可被转用于其它区,更有可能带来在东线的胜利,与此同时蓝色方案正在稳步推进,德国人也正准备实施斯大林格勒战役,在列宁格勒地区的第11集团军下辖共12个师[6]

苏联计划

[编辑]

苏联在整个1942年曾试图解围,虽然在冬季和柳班攻势行动中未能打破对该城的围困,在市内的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之间的战线距离只有16千米(9.9英里)。[14]。进攻可以使个方面军的部队会师,并建立了对列宁格勒的补给线,因为列宁格勒方面军在这个时间实力较弱,因此将由沃尔霍夫方面军开展攻势,而列宁格勒方面军将只进行局部攻击和攻占与涅瓦河隔河相望的桥头堡。 沃尔霍夫方面军的第8集团军作为进攻矛头,第4近卫军为第2梯队及新编的第2突击集团军为第3梯队[15]

考虑到即将到来的战斗中的困难和戒备森严的地形,苏联军队不同于他们的早期行动,装备非常齐全,第8集团军的炮兵和坦克显著增强。平均而言第1梯队每个师获得1个坦克营、几个炮兵团和1个或两个卡秋莎火箭炮炮兵连的加强,这使得苏联在其主要进攻的正面,每公里部署60台—100台 火炮和5辆—9 辆坦克。部队配备了大量的PPD-40PPSH-41冲锋枪。个别炮兵连配属工程单位,提高部队的整体机动性[16][17]

战斗序列

[编辑]

战役

[编辑]

任何一方都不知道对方正在该地区部署部队并计划发动进攻。德国人直到第8集团军在8月27日的攻击开始后才意识到苏联在随后几天的行动是一场大规模进攻。这导致在第11集团军和第8航空军被重新部署,以应付苏联的强大进攻,并放弃对​​列宁格勒的进攻准备。[21]同样,苏方对德第11集团军被调到列宁格勒并不知情,只以为将面对第18集团军的10个师,而没有发现从克里米亚调来部署的部队。这意味着苏联军队在发动进攻时、甚至在战斗开始前,在数量上已处于劣势。[8]

苏军攻势,列宁格勒方面军,8月19日–26日

[编辑]
沃尔霍夫方面军进攻前之前线

最终,苏军的行动比德国更早地于8月19日展开,尽管德方资料显示的日期要靠后几天。[22] 这是因为沃尔霍夫方面军直到8月27日才展开进攻。而德军的行动是由于9月14日开始。[23] 列宁格勒方面军于8月19日发起进攻,但由于有限的物资和兵力,方面军只能攻占和扩大横跨涅瓦河的桥头堡,这将有助它与沃尔霍夫方面军会师。[16] 德军当时没有注意到这是1场重大进攻,因为列宁格勒方面军在7月和8月初已发动了几个小规模攻势。 8月19日,弗朗茨·哈尔德在他的日记里指出“像往常一样,只是在该地区的小规模攻击”。因此,没有采取额外的防御措施。[24]

苏军主要攻势,沃尔霍夫方面军,8月27–9月9日

[编辑]
苏军进一步之攻势

沃尔霍夫方面军的进攻开始于8月27日上午。隐蔽集结部队让苏联军队在进攻的第1天,在人力、坦克和大炮上享有显著优势,同时也令德国措手不及。第8集团军已初步成功推进,渗透切断德军第1道防线(如第223步兵师),在第1天从攻击出发点推进了3千米(1.9英里)。但是由于德军的猛烈抵抗,苏军把进攻扩大到侧翼的最初尝试失败。[25] 德军指挥部作出回应,从北光行动的发起地域调来第5山地师第28轻步兵(猎兵)师,以应付苏联的进攻。第170步兵师的先头部队,虽然只到达巴掌大,也纷纷加入了进攻。此外,希特勒把第3山地师由海路调拨到芬兰而非爱沙尼亚。[21]

8月29日,在德军防线上的缺口已有7千米(4.3英里)深。为了维持对西尼亚维诺的攻势,苏军开始把他们的第2梯队投入战斗。而德军同时也得到第12装甲师第96步兵师一部增援。值得注意的是,这天记录到虎式坦克首次披投入作战:第502重战车营一部共4辆虎式坦克于8月29日参战。他们试图进行反击但失败,2辆坦克几乎立即抛锚,另有1辆坦克的引擎过热。[20][21]

在第一阶段,德国东部空军司令部”辖下的第1航空队出动增援。 德国空军最高司令部出动数个战斗机联队以协助德军防线对抗苏联猛烈的空袭。第54第77战斗机联队在战线上空夺取制空权。尽管遭到苏联第14航空集团军的抵抗和面对一对二的劣势,德国空军仍保持空中优势。 第1航空队在9月1日至2日的大规模空战中,击毁了421架战机,减轻了地面部队的压力。德军的空中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有一些苏联飞行员的士气已经崩溃,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并不理想,这促使约瑟夫·史太林威胁把任何拒绝与敌人进行战斗的飞行员送交军事法庭[19]

于9月5日,沃尔霍夫方面军已渗透入德军防线9千米(5.6英里)。在最远点,苏军只距离涅瓦河6千米(3.7英里)。苏军企图夺取西尼亚维诺和相邻的高地,但因遇到非常顽强的抵抗而遭到失败。在两翼,苏联军队于9月3日攻占米须诺,9月7日攻占沃罗诺沃,但是之后没能继续推进。苏军试图打破僵局,将第3梯队的部队(第2突击集团军)投入战斗,但在德军的侧翼反击之下被迫停止进攻。 9月7日,沃尔霍夫方面军撤下了第8集团军的两个师,代之以一个新的师和一个坦克旅,以进行进一步推进。[26]

僵局,9月10日–20日

[编辑]

尽管几次试图再次进攻,战事仍然演变成了一场僵局,没有一方获得任何进展。 9月10日-19日之间在前线没有重大变化。苏联方面当时正在等待增援和空中支援,希望能推进7千米(4.3英里)并在未来几周内与列宁格勒方面军会合,但增援却花了很多时间。[27]

为制止苏军的进攻,德军现在的目的是打败苏军。曼施坦因被希特勒任命为该地区所有德军的指挥官,旨在切断苏军进攻形成的突出部。然而,德军在9月10日的初步反击失败,在大量的雷场、大炮和迫击炮下遭受惨重损失。曼施坦因决定组织攻击部队以实施双管齐下的攻击,而德军进行的就地反击则用来试探苏军进攻的企图。[28]

德军反攻,9月21日–10月15日

[编辑]
德军反攻

德军在9月21日展开主要反攻。共有6个师参加了进攻,第121步兵师从北面进攻,而第30军的第24、第132和第170步兵师从南面攻击,而第3山地师和第28轻步兵师的从中路进攻。第5山地师在过去的10天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因此在反攻中并没有担当重要角色。[28]

参与反攻的德军面临着苏军在数月前同样面对的问题。在难以克服的地形穿越防御阵地是非常缓慢的及伤亡非常高。[22] 经过5天非常激烈战斗后,在9月25日,德军在加伊托勒沃附近会师,将苏联第8集团军一部(第6近卫步兵军)[19] 及第2突击集团军包围。在打破苏军解除或突破包围圈的企图后,它们是受由重型火炮和空中轰炸袭击。在同一时间,第28轻步兵师第12装甲师则挫败了列宁格勒方面军扩大桥头堡的企图。[4]

经过从9月底到10月15日的激烈战斗后,德军减少参与包围的部队并夺回失去的坚强据点,除了列宁格勒方面军接近莫斯科杜布罗夫卡附近的1个小型桥头堡。[1]

后果

[编辑]

对于苏军来说,这个行动是一次代价昂贵的失败,虽然相比于6月和7月在米亚西诺夫波尔的战败影响较小,第2突击集团军在该战役中又一次几乎全灭,德军俘虏了33,000名 战俘。[29]但仅仅在3个月后,苏军将发动新的攻势伊斯卡拉行动。这次进攻将在1943年1月打通1条通往列宁格勒的走廊。[30]

对德军来说,影响更大。虽然苏联的威胁被消除,德军也重新建立了第18集团军的阵地,但第11集团军在人员、装备和弹药上遭受了严重损失。 第18集团军也遭受损失,特别是第223步兵师,他们在进攻的第1天面对整个苏联第8集团军。[22] 重大的人员伤亡导致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发出第1号行动指令,下令北方集团军群在冬季转入防守态势。在11月,德军的增援和其他单位从北方集团军群被调走以应付苏联在斯大林格勒的重大进攻,北光行动被中止了。[5]

注解

[编辑]
  1. ^ 1.0 1.1 Glantz p. 226
  2. ^ Isayev p. 142, only between August 28–September 30
  3. ^ Glantz (1995), p. 295
  4. ^ 4.0 4.1 Glantz p. 224
  5. ^ 5.0 5.1 Glantz p. 230
  6. ^ 6.0 6.1 6.2 Isayev p. 133
  7. ^ Isayev p. 134
  8. ^ 8.0 8.1 Isayev p.135
  9. ^ Glantz pp.216–217
  10. ^ Isayev p. 132
  11. ^ Glantz p. 484
  12. ^ Glantz pp. 212–213
  13. ^ Glantz p. 213
  14. ^ Isayev P.135
  15. ^ Glantz p.217
  16. ^ 16.0 16.1 Isayev p. 135
  17. ^ Glantz p. 218
  18. ^ Glantz p. 216
  19. ^ 19.0 19.1 19.2 19.3 Bergström 2003, p. 365.
  20. ^ 20.0 20.1 Isayev p. 139
  21. ^ 21.0 21.1 21.2 21.3 Glantz p. 221
  22. ^ 22.0 22.1 22.2 Haupt W. Army Group North. The Wehrmacht in Russia 1941–1945
  23. ^ Isayev p. 137
  24. ^ Glantz p. 217
  25. ^ Glantz p. 219
  26. ^ Glantz p. 222
  27. ^ Isayev p.140
  28. ^ 28.0 28.1 Glantz p. 223
  29. ^ Glantz p. 207
  30. ^ Glantz p. 286

参考

[编辑]

59°54′27″N 31°05′02″E / 59.90750°N 31.08389°E / 59.90750; 31.0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