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行星组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行星
管弦乐组曲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作品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本人持有的初版乐谱封面
原文名The Planets
作品号32
时期现代乐派
作品源于占星术中的行星
创作1914–1917年
乐章7
首演
日期1918年9月29日 (1918-09-29)(私下)
1920年11月15日 (1920-11-15)(公开)
位置伦敦皇后厅英语Queen's Hall(私下)
指挥阿德里安·鲍尔特(私下)
阿尔伯特·科茨(公开)

行星》(英语:The Planets),英国作曲家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第32号作品,是一出管弦乐组曲,创作于1914年到1917年之间,全曲由7个乐章组成,分别以太阳系中的7个行星命名。[注 1]

背景

[编辑]
霍尔斯特,约于1921年

《行星》于1914年至1917年之间创作,更早的创作源起则是在1913年的3月至4月间,霍尔斯特和友人巴富尔·加德纳英语H. Balfour Gardiner,以及作曲家巴克斯昆仲在西班牙马略卡岛度假,假期期间关于占星学的讨论,引起了霍尔斯特的兴趣。[2]结束假期之后,霍尔斯特开始保持对这一领域的关注。[3][4][5]

伊莫珍·霍尔斯特英语Imogen Holst言,父亲对于写作大篇幅的管弦乐作品一直感到困难,然而对于结构较为自由的组曲作品,他则觉得可以一试。[6]另一方面,传记作者迈可·肖特(Michael Short)与音乐学者理查·格林(Richard Greene)则是一致认为,霍尔斯特可能是受到阿诺德·勋伯格的五首管弦乐小品影响。[注 2][8][9]这组作品曾经二度在伦敦演出(1912年、1914年),霍尔斯特不但曾是演出现场听众,也拥有勋伯格作品的总谱。[6][7]

霍尔斯特自述,《行星》是一系列的“心情图片,彼此衬托而鲜有对比”。[10]肖特认为,霍尔斯特笔下的行星个性,可能受到艾伦·里奥的影响,他在写作《行星》期间,也在阅读他的著作。[11]〈水星〉、〈海王星〉等二乐章的标题,也是援引里奥作品而来。[12]不过,霍尔斯特显然注入了自己的想法,以做为变体。例如他没有提到太阳、月亮等在占星上同样重要的影响因子,说明他更多仍是在考虑音乐上的完整表达。

在早期的草稿中,霍尔斯特将水星标记为第一乐章。格林认为,这显示作曲家曾考虑以行星实际的排序(距离太阳的远近)来做为乐章的号序,不过,“以更加令人不安的火星做为开篇,更有戏剧张力。”[13]

创作期间,霍尔斯特在圣保罗女子学校英语St Paul's Girls' School莫利学院英语Morley College的工作相当吃重,导致作曲的时程一再迟延。[14]伊莫珍回忆,父亲只有周末假期才能从事写作,否则《行星》可以更快完成。同时,右臂的慢性神经炎也限制了他的书写,在助手瓦利·拉斯克(Vally Lasker)、诺拉·戴伊(Nora Day)的协助下,才完成了198页之多的总谱。[15][16]

第一乐章〈火星〉大约在1914年年中完成,之后则是〈金星〉和〈木星〉(1914年下半)、〈土星〉和〈天王星〉(1915年年中)、〈海王星〉(1915年下半)、〈水星〉(1916年),整体的配器工作在1917年告终。[3][16]

首演

[编辑]

首次私下演奏在1918年9月29日的女王音乐厅进行,由好友鲍尔弗·加德纳(Balfour Gardiner)赞助,指挥者为阿德里安·鲍尔特[17]之后曾进行几次个别乐章的演出,第一次公开演出完整版的《行星组曲》则是在1920年11月15日,由阿尔伯特·科茨指挥。[18]霍尔斯特本人于1922年10月27日为伦敦交响乐团录下了《行星》的第一张唱片。[19]

分析

[编辑]

配器

[编辑]

这部管弦乐使用的乐队阵容十分庞大,甚至加入了当时仍未普及的新乐器,包括低音长笛(等同现在的G调中音长笛)、低音双簧管(比双簧管低一个八度)及较常在管乐团使用的上低音号。同时也使用了管风琴和两组女声三部合唱团。佛汉·威廉斯道:“霍尔斯特的大编制并非取宠,他需要丰富的音色变化,而他也明了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20]

内容

[编辑]

全曲的七个乐章都有属于自己的标题,这些标题也与乐曲的主题相关:

  1. 火星——战争使者(征伐之星)(Mars - The Bringer of War):霍尔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这一乐章的。因此有人认为,这段音乐是对当时迫在眉睫的战争的预言。以紧张的5/4拍弦乐开头,为了营造一种咄咄逼人的气氛,乐队使用一种不常见的演奏技术:用打击乐及弦乐器的弓杆击弦(col legno)。这种蛮横、激昂的渐强节奏型,暗示出军队在行进,给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21]。主旋律混乱而又充满压迫感,第二主题则由上低音号和小号对答而组成[22]
  2. 金星——和平使者(和平之星)(Venus - The Bringer of Peace):与上一乐章凶残的战争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乐章显得格外宁静安谧。它使人想起了一个没有电闪雷鸣、远离战争喧嚣的世外桃源,到处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平和的开头,采用了柔和的木管乐器。以独奏号声起头,接着是长笛和单簧管的有序加入,小提琴竖琴钢片琴的运用也使得乐曲的主题更加趋于平缓,而长笛和法国号的延音表达蝉鸣,竖琴表现溪水,钢琴钢片琴表现清泉,小提琴表现情歌。
  3. 水星——飞行使者(乘翼信使)(Mercury - The Winged Messenger):传说中水星是带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征,也是窃贼的保护神。因而,这一乐章的音乐机敏灵活,欢快的急板谐谑曲,也是全曲最短的乐章。同时使用了两件键盘乐器,该章的两个主旋律由6个同样的小片段组成,第一主题轻捷而又俏皮,表示信使忙碌地走家串户,为人类带来福音;第二主题带民歌风格,表现人类欢迎信使的情景。如果将第一旋律分解为-弱-弱--弱-弱,则第二旋律就为-弱--弱--弱。
  4. 木星——欢乐使者(欢愉之星)(Jupiter - The Bringer of Jollity):全曲中最恢宏的部分,它体现了宇宙的辽阔与未知的神秘。该乐章也经常被独立拿出来演奏。全乐章内容多变而雄伟,有些部分十分相近,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将其分为数个篇章。大致上来说可以分为相近的一、三部分和它们之间气势恢宏的第二部分,第一、三部分可以进一步区分出若干小节,乐章的最后使用了定音鼓
  5. 土星——老年使者(耄耋之星)(Saturn - The Bringer of Old Age):土星也常被单独演奏,开头使用长笛、大管、竖琴营造出两个相互交替的节奏,暗示老年人的步伐。[23]
  6. 天王星——魔术使者(梦幻之星)(Uranus - The Magician):全曲可分为4个片段,首先是辉煌的巴松管作为开始,然后则又转而低迷起来。整个乐章中不断变换着乐器,风格也在激昂和和缓之间转换,以达到扑朔迷离的魔幻效果。[24]
  7. 海王星——神秘使者(没有一定的形式特征)(Neptune - The Mystic):宁静而和缓,充满朦胧感。乐章最后有悠扬而飘渺的女声合唱,尤其总谱上注明:“合唱队应置于舞台边邻近的房间内,房门要开着,直到全曲的最后一小节,这时门要轻轻地、静静地关上。合唱队。以及可能需要的人和一些副指挥,都要用屏幕与听众隔开。”,但在实际演奏时这部分合唱也常常被省略。

录音节选

[编辑]

迄今《行星》的录音版本,计有80张以上。[25]霍尔斯特本人曾经二度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录音,他的速度较其他指挥更快,这可能纯粹是出于录音载体的需求。[注 3]以下的简表可以一窥不同诠释的时差:

指挥 霍尔斯特 霍尔斯特 斯托科夫斯基 鲍尔特 萨金特 卡拉扬 史坦伯格英语William Steinberg 马克拉斯 加德纳 拉特尔 尤洛夫斯基
乐团 伦敦交响乐团 伦敦交响乐团 NBC交响乐团 BBC交响乐团 BBC交响乐团 维也纳爱乐乐团 波士顿交响乐团 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英语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爱乐管弦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 伦敦爱乐乐团
发行 1922–3年 1926年 1943年 1945年 1957年 1961年 1971年 1988年 1997年 2006年 2010年
火星 6分13秒 6分12秒 6分52秒 6分58秒 6分56秒 7分2秒 6分37秒 7分1秒 8分3秒 7分25秒 6分31秒
金星 8分4秒 7分19秒 8分45秒 7分52秒 9分11秒 8分21秒 7分25秒 8分5秒 7分37秒 8分59秒 6分52秒
水星 3分36秒 3分33秒 3分36秒 3分40秒 3分33秒 3分59秒 3分59秒 3分56秒 3分51秒 4分2秒 3分46秒
木星 7分4秒 7分2秒 7分5秒 7分50秒 7分45秒 7分38秒 8分1秒 7分36秒 7分17秒 8分2秒 7分6秒
土星 7分 6分58秒 9分5秒 8分9秒 9分35秒 8分33秒 7分45秒 9分20秒 9分13秒 9分35秒 7分24秒
天王星 6分6秒 5分57秒 5分41秒 5分41秒 6分1秒 5分47秒 5分24秒 6分10秒 5分34秒 6分4秒 5分38秒
海王星 5分31秒 5分35秒 9分50秒 6分23秒 7分12秒 7分38秒 6分47秒 6分59秒 8分11秒 7分2秒 5分49秒
总计 43分34秒 42分36秒 52分34秒 46分33秒 50分11秒 48分58秒 45分58秒 49分07秒 49分46秒 51分09秒 43分04秒
资料来源:拿索斯音乐图书馆[26]

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之女甚为青睐卡拉扬1961年录音,称是她所听过本曲最好的诠释[27]

影响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包括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些命名更多的是出于占星学上的意义,而并非天文学。乐章的标题可能起源于《The Art of Synthesis》这本书。[1]
  2. ^ 肖特与另一位学者大卫·兰伯恩(David Lambourn)都指出,霍尔斯特本来的标题是“为大型乐团的七首小品”(Seven Pieces for Large Orchestra)。[7]
  3. ^ 当时黑胶唱片的容量有限。

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1. ^ (1914-16) The Planets Op. 32. [200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2. ^ 施欣宜 2005,第9页.
  3. ^ 3.0 3.1 Greene 1995,第27页
  4. ^ Holst 1981,第48页
  5. ^ Bax 1936,第60–1页
  6. ^ 6.0 6.1 Holst 1986,第32页
  7. ^ 7.0 7.1 Lambourn, David. "Henry Wood and Schoenberg", The Musical Times , August 1987, pp. 422–427. 需付费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21-06-20.
  8. ^ Short 1990,第119页
  9. ^ Greene 1995,第18页
  10. ^ Short 1990,第121页
  11. ^ Short 1990,第122页
  12. ^ Leo, p. 58; and Head, Raymond. "Holst – Astrology and Modernism in 'The Planets'", Tempo , December 1993, pp. 15–22. 需付费查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Greene 1995,第19页
  14. ^ Warrack, John. "Holst, Gustav Theodor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21-06-20.,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Retrieved on 2021-06-18. 需要订阅或英国公共图书馆会员资格
  15. ^ Holst 1981,第50页
  16. ^ 16.0 16.1 施欣宜 2005,第11页.
  17. ^ 施欣宜 2005,第16页.
  18. ^ "London Concerts"'The Musical Times, December 1920, p. 821. 需付费查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 HOLST: The Planets Op. 32[永久失效链接]
  20. ^ Vaughan Williams, Ralph. "Gustav Holst (Continued)", Music & Letters , October 1920, p. 314. 需付费查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 ^ Holst: the Planets. [200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3). 
  22. ^ The Planets: Suite for large orchestra. [200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2). 
  23. ^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200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3). 
  24. ^ Holst (1874-1934) - Suite: The Planets. [200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25. ^ "The Planet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21-06-20., WorldCat. Retrieved on 2021-06-19.
  26. ^ "The Planets", Naxos Music Library. Retrieved on 2021-06-18. 需付费查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rchived copy.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0). 
  27. ^ 還是繼續聽卡拉揚. southaudio.com.tw. 
  28. ^ 漫谈用于影视的世界名曲. [200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29. ^ 电影《角斗士》被控侵权《行星组曲》. 音乐周报. 2006年第34期 [200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文献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