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行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行台尚书省

行台魏晋金代尚书省在外设置的临时分支机构。“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驻行在当地设立的临时性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魏晋时期

[编辑]

曹魏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讨伐诸葛诞,尚书仆射陈泰、中书侍郎锺会等以“行台”随从出征。西晋永嘉之乱,尚书令东海王司马越以“行台”率军四万讨伐汉赵大将石勒。以后尚书省长官出征,随军的机构称为“行台”。

南北朝时期

[编辑]

到了北魏,“行台”成为皇帝派出的特使,指挥军事或巡视边境,但不常设不管地方民政。天兴元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攻占后燕首都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因为都城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城北),就近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中山置“行台”,让尚书令拓跋仪管理。熙平元年 (516年),南朝梁武帝遣左游击将军赵祖悦率众数万袭据西硖石,进逼寿春。北魏以李平为尚书右仆射置“行台”节度诸军,破硖石城,斩赵祖悦。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以尚书左仆射源怀为“行台”,巡视北边六镇和恒、燕、朔三州。正光五年 (524年),相继爆发六镇之乱关陇起义,北魏不得不在各地设“行台”指挥镇压。先后以尚书仆射元脩义、大都督萧宝寅为“西道行台”,镇压关中莫折念生起义。孝昌元年 (525年),以尚书幽州刺史常景为“行台”,镇压河北杜洛周起义。

北魏孝明帝孝庄帝时,“行台”设置较多。出任“行台”长官的多兼任当州刺史或都督诸州军事,成为地方性军事指挥机关。正光年间,有曹世表为“东南道行台”、东豫州刺史。魏子建为“山南行台”,梁、巴、二益、两秦之事,皆归其节度。正光末,以薛脩义都督华、豳、东秦诸州军事,为“西道行台”。孝昌年间,杨津为定州刺史兼“北道行台”。武泰元年 (528年)孝明帝任命尔朱荣为“北道大行台”,“大行台”称号始见于此。其后尔朱氏兄弟子侄各据一方,多任“大行台”。

北魏末年,高欢专权,为“大行台”,其余“行台”都被废除。孝武帝欲分高欢之权,以贺拔岳为“关西道大行台”,都督雍、凉、梁、益等二十州诸军事;以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尚书左仆射、“南道大行台”。贺拔岳死,宇文泰继任。东魏西魏分立,高欢在东魏为丞相、“大行台”,驻并州,于州治晋阳置丞相府。宇文泰在西魏亦任“大行台”,都督内外军事,镇雍州。高欢任命侯景为“河南道大行台”, 镇虎牢,拥兵十万,专制河南,指挥对西魏、南梁的战争。南梁中大同二年 (547年),侯景叛东魏降南梁,上表称黄河以南,皆他所掌管,请举函谷(今河南新安北)以东,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以西,豫、广、郢、荆、襄、兖、南兖、济 、东豫、洛、阳、北荆、北扬等十三州内附,所列当即“河南道大行台”的管辖范围。

北魏“行台”的组织虽略同于“中台”(在中央的尚书台),有令、仆射、尚书、丞、郎等员,但都是临时权置,并不完备。“行台”的官长,不一定都有令、仆射、尚书等官位。

北齐“行台”承北魏制,“并州大行台”改称并州尚书省,地位仅在邺城北齐中央尚书省之下。其余下台多以州划分,史籍所见有:

  • “幽州道行台”,亦称“北道行台”,驻蓟(今北京西北);
  • “朔州道行台”,驻广安(今山西朔县);
  • “晋州道行台”,驻平阳(今山西临汾);
  • “建州道行台”,驻高都(今山西晋城东北);
  • “东雍州行台”,驻正平(今山西新绛);
  • “洛州行台”,亦称“河南道行台”,驻洛阳;
  • “河阳道行台”,驻河阳(今河南孟县西);
  • “豫州道行台”,驻汝南(今属河南);
  • “东徐州行台”,亦称“东南道行台”,驻下邳(今属江苏);
  • “扬州道行台”,驻寿春(今安徽寿县)。

以上“行台”之外,东魏、北齐又有临时性“行台”,指挥与西魏、南梁作战,巡视地方,事毕即撤除。北齐文宣帝时,辛术为东徐州刺史、“东南道行台”,驻下邳,所统十余州地犯法者,悉由术判处。此时“行台”才开始管理地方民政。

西魏“行台”不常设。除宇文泰自任“大行台”外,独孤信为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王思政为“东道行台”,驻玉壁,都督汾、晋、并诸州军事。侯景叛东魏,王思政率西魏军入据颍州,“行台”亦移至颍州。北周置总管府(实即“行台”的后身),遂废“行台”之制。

南朝无“行台”之制。梁末侯景来降,梁武帝萧衍保留其“大行台”称号,封侯景为河南王,都督河南诸军事。南朝宋、齐时,由中央派出催征赋税之台使,往往亦自称“行台”,但只是名称相同。

隋唐时期

[编辑]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于并、洛、益三州各置河北道、河南道、西南道行台尚书省,隋文帝以其子杨广、杨俊、杨秀各为行台尚书令。后废洛州行台,又于襄州、寿春两地设置山南道、淮南道行台。这两处“行台”都因为讨伐南陈而设置,统一以后就被废除了。文帝开皇九年 (589年)后,“行台”全部被废除,而置并、扬、益、荆四大总管府,各统十余州至数十州。隋炀帝大业元年 (605年)各总管府也被废除。

唐初复置“大行台”。“陕东道大行台”置于洛阳,以秦王李世民为尚书令,地位在其余“行台”之上。其余“行台”如益州道、襄州道、东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均以宗室亲王或亲信大将任尚书左仆射,为“行台主”。武德九年 (626年),诸道“行台”也都废除。

隋唐的“行台尚书省”则以“行台尚书令”为最高长官,若不置令,即以左仆射为首。置官大略同中台而人数较少。“行台”主要为处理军务而设,故以兵部居首,又兼综民事,故吏、户、刑、工并置,却往往一人兼两职或三职。唯礼部僭越中央权力,以及天下只有京城可建天子旌旗而而往往不被设置。“行台”的统辖地区既广,位重权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就予以废除。

金元时期

[编辑]

天会十五年(1137年),废伪齐国,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成立“行台尚书省”,管理伪齐国旧地。“行台尚书省”由朝廷尚书省统领,设行台左丞相和行台右丞相。天眷元年(1138年),因为根据金宋绍兴和议,河南、陕西要归还南宋,“行台尚书省”改设到中京。但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完颜宗弼(兀术)晋升都元帅,撕毁和约重新攻宋占领河南、陕西,复设“行台尚书省”于汴京。天德二年(1150年),“行台尚书省”被废。

元代设置的“御史台”,也简称为“行台”。地方行政机构与及行尚书台的权力则被行中书省代替。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