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
蟾蜍 | |
---|---|
金蟾蜍 Bufo periglenes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两栖纲 Amphibia |
亚纲: | 滑体亚纲 Lissamphibia |
总目: | 蛙总目 Batrachia |
演化支: | 跳跃类 Salientia |
目: | 无尾目 Anura |
科 | |
蟾蜍科 Bufonidae |
蟾蜍俗称癞蛤蟆,又名“𧐶”(音同“戚”),是两栖纲无尾目下一部分四足脊椎动物的俗称,通常泛指任何皮肤不光滑有疙瘩隆起的蛙类。大部分蟾蜍耳后有毒液腺,其分泌物可以制作中药“蟾酥”,此外自然脱落的表皮即是中药“材蟾衣”。
全世界大约有250种蟾蜍,分布在除了澳大利亚、南极洲和马达加斯加岛等海岛以外的全球各地,但澳大利亚也在20世纪中期从南美洲引入了甘蔗蟾蜍以至于其变成了入侵物种。与其它需要接近水体的半水生蛙类不同,大部分蟾蜍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暗潮湿处(比如地洞)。
习性
蟾蜍虽然在陆地生活,但产卵时必须找一个合适的水塘,雄性负责寻找合适的水体,雌性被其叫声吸引,体外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
以水藻为食,成体捕食昆虫、蜗牛等,一般为夜行性动物,白天躲在泥洞、草丛里,傍晚出来活动。冬季在泥底冬眠。
负子蟾产卵带弯曲到背上,将卵产于海绵状背部软化皮肤的小窝中孵化,经过蝌蚪阶段,直到成为幼体后才离开母体。
药用
蟾蜍在很早之前就是药引。《本草纲目》载“蟾蜍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沈约《宋书》载:“张收尝为猘犬所伤。食虾蟆鲙而愈。”
但蟾蜍亦有毒性,中毒者多因将蟾蜍误作青蛙食用或煮食不当而中毒,进食蟾蜍的皮肤、肢爪、肝、卵巢或卵等也可发生中毒;有按民间流传偏方内服蟾蜍治病而致中毒。
文化
台湾沿用古字俗称“癞虾蟆”,中国大陆现今则使用同音不同字的“癞蛤蟆”。
“癞虾蟆想吃天鹅肉”是一句俗语,《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镜花缘》都提过。[1]
由于中国古代传说中,月亮上有蟾蜍,所以蟾蜍在古文中常被用来指代月亮。[2]
在英国小说哈利波特中蟾蜍经常于书中出现,并多时用作魔药或魔法物品的素材。《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中的蛇妖就是将公鸡蛋以蟾蜍孵化而生成。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