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孤魂信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萬善爺

孤魂信仰[1],或称孤魂祭祀,古代称厉祭,为厉鬼信仰的一种形式,为东亚民间信仰,祭祀因战争、械斗、疾役、残杀、冤屈、罪行、天灾、车祸等意外枉死,或无后、夭折死者的信仰,避免无嗣、横死、冤死者,因无香火供养而于人间作祟,逐渐衍生而成。随闽南人客家移民传布至台湾等地,成为台湾民间信仰

名称

[编辑]

因地域、收葬方式、性别等而有不同称呼,如有应公圣公圣母金斗公有英公百姓公万姓公万善公阴公(阴光)无嗣阴公水流公水流妈大众爷大众妈大冢公大墓公,或迳称为某姓公众人公某姑娘某先生等等,如经地方人群庙主神封,则会升格称为某某将军、某某千岁等。而福建台湾有应公万善爷大众爷的称呼最为普遍。

来源

[编辑]

中国传统信仰中认为无人埋葬、奉祀的死者,及旧时受限于宗法制度,女性未出嫁而亡者,或因各种意外、被害而过世者,即为厉鬼,将会无法安息而为祟,以寻求香火供养或报复。人们对此等厉鬼深感畏惧,因此由国家或社会为其主持祭祀,借由统一安葬、祭祀,以安抚亡灵,使生民恢复平静。历代统治君主面对有应公信仰互有依违,时而由国家、朝廷建立“厉坛”、“义冢”等安置,时而则又视为“淫祀”、“淫祠”加以压制、毁坏。近年调查发现,有应公有可能是平埔族原住民的骨骸。因平埔族原本住在平地,丧葬仪式与汉人不同,所以汉人在拓垦时才会常挖掘到无主骨骸。

祭祀

[编辑]

有应公的祭祀,多于死者骸骨发现或罹难处建立小祠祭拜,即所谓阴庙,部分并结合墓冢、骨灰坛金斗等祭拜。

一般而言,阴庙小祠多无庙门,也无门神门楣上常悬挂有红布,部分题上“有求必应”字样。屋脊亦不做鸱尾等雕饰,与一般庙宇不同。祭祀后,焚烧银纸,庙旁所建焚烧纸钱之处亦称“银炉”。然随其信仰传布,建筑形式常不断扩大,甚至与一般庙宇无异,而有应公也常因为灵异神迹,而在信仰中升格成正神,成为地方守护神。

台湾本省习俗,凡因大病住院者,在入院、出院时,会在医院附近设香案,祭拜医院中的先殁孤魂,称为“院主”或者“院公院婆”、“医公医婆”,感谢其庇佑。有时甚至有设庙奉祀,如台北市襄阳路公园路交叉处,台大医院旧院的围墙内即奉祀有“医公医婆”。

禁忌

[编辑]

一般而言,台湾民间信仰忌讳于日落之后前往阴庙祭祀,除非是赌徒求胜,或祈求违法不正之事。若在阴庙有所祈求时,包含单纯求平安,日后心愿达成后,必定要还愿,如准备祭品或完成应许之事,也可以是捐献香火钱、聘请戏班剧团表演、改建庙宇等等。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台湾的无祀孤魂信仰新论—以竹山地区祠庙为中心的探讨〉,王志宇,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6期,第183-210页,2003年5月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