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㪺
萧㪺(?—?),字惟斗,元朝儒学家,祖先是北海人。父亲在秦中做官,于是为奉元路人。
萧㪺性情至孝,从儿童时,就翘楚不凡。刚刚长大就担任府史,与上官言语不合,立即引退,面山读书三十年。缝制一件皮衣,从半身直拖到脚下,卧时,倚靠着卧榻,诵读不停片刻,于是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律历、算数,无不研究。侯均说元朝有天下百年,只有萧惟斗是识字人。学者及其门受业者很多。曾经出门,遇见一妇人,把金钗遗失在在道旁,怀疑萧惟斗拾了去,对他说:“这里没有他人,只有老先生在我后面。”萧㪺令她跟着自己到门,取家里的金钗偿还。妇人后来找到遗失的金钗,愧谢把萧㪺的金钗还回了。乡人有从城中晚间回家的,遇到了贼,贼要加害他,他说“我是萧先生也”,贼于是惊愕间放走了他。
忽必烈在秦地分籓,以忙哥剌为安西王,征召萧㪺与杨恭懿、韩择侍奉王府,萧㪺以病推辞,授任陕西儒学提举,不就任。行省大臣到他家摆宴庆贺,派一个从史先去他家,萧㪺正在汲水灌园,从史来到,不知道他是为萧㪺,让他帮助饮马,萧㪺立刻答应,等到穿上冠带迎宾,从史见到萧㪺,露出害怕的脸色,萧㪺不以为意。后官至集贤直学士、国子司业,改任集贤侍读学士,都没有就任。大德十一年(1307年),拜为太子右谕德,扶病至京师,入觐东宫,手书《酒诰》进献,以朝廷当时崇尚饮酒。不久因病力请去职,人问其故,他说:“在礼,东宫太子面向东,师傅面向西,此礼现在可行吗?”担任集贤学士、国子祭酒,依然保留右谕德,病发后,坚决推辞后回家。卒年七十八岁,赐谥贞敏。
萧㪺道德操行高尚,身体力行,其教育他人,必从《小学》开始。做文章,立意精深,言近指远,以洙、泗(孔子学说)为本,濂(周敦颐)、洛(二程)、考亭(朱熹)为据,关辅的儒士,都推崇他为宗师,称为一代醇儒。所著有《三礼说》、《小学标题驳论》、《九州志》,及《勤斋文集》,流传于世。
参考文献
[编辑]- 《元史》卷一百八十九 列传第七十六 儒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