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县
外观
三国东吴政权,于宝鼎二年(267年)置县,县治在今芦溪县境。隋朝时,属袁州。唐朝武德二年(619年),迁治于萍乡凤凰池(今萍乡市区)[1]。属袁州、宜春郡[2]。宋朝时,仍属袁州[3]。元朝时,升为萍乡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属袁州府。清朝时,考评:冲,繁[4]。晚清时,萍乡境内的安源煤矿得到开发。
民国初年,属庐陵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直属于江西省。民国二十年,属第八行政区。民国二十四年,属第二行政区[1]。
1949年,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后,国军白崇禧部在湘鄂赣边界布防,国军第46军驻守萍乡。7月,解放军发起湘赣战役。19日,四野第45军135师进入今萍乡市的桐木、上栗一带。20日在关下,135师与意图逃往湖南的国军第46军175师展开遭遇战。
此前,中共地下组织已逐步掌握萍乡境内的电厂、报刊、警察、自卫队等组织。中华民国萍乡县县长及县政府官员则已逃跑。23日,四野第43军128师某侦察分队[5],由芦溪进入萍乡县城。26日,四野135师受军部命令驻守萍乡。29日,成立萍乡县人民政府[6]。
1949年后,属袁州专区。1952年撤消袁州专区时,划入南昌专区。后归宜春专区。1960年改为萍乡市。
注释
[编辑]- ^ 1.0 1.1 萍乡的历史沿革. 萍乡市人民政府网站,来源:市史志办. 2016-01-03 [201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简体中文).
- ^ 《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
- ^ 《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
- ^ 《清史稿·卷六十六·志四十一》◎地理十三......袁州府......萍乡冲,繁。府西一百四十里。西:徐仙山。南:笔架。东南:罗霄山,罗霄水出焉。分二支:一东流合牵水、渝水,折东迳宣凤汛,入宜春,为袁江;一西流合泉江,迳城南,会罗霄西北水,折西北,迳湘东镇,右合平溪岭水,入湖南醴陵,注渌江。四镇:宣风、芦溪、上栗、插岭关。巡司二:芦溪市、安乐。有草市废司。铁路达湖南醴陵。万载......
- ^ 解放初期的萍乡“青干班”. 中国萍乡市人民政府网站,来源:安源区政府信息公开——区档案局. 2016-02-19 [201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简体中文).
- ^ 朱隆起. 史海钩沉:萍乡解放始末. 江西新闻网. 2015-04-29 [201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2)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