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萌系
可能让人感到“萌”的角色示例(此处为维基百科的“萌”化拟人形象)。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萌え
假名もえ
平文式罗马字moe

一字本来是指“草木初生之芽”[1],之后被用来做为对作品中的虚构角色表达强烈喜爱的用语,之后派生到对各种事物的类似情感。

萌被用来表达对于漫画、动画、电子游戏中的角色的一种喜爱、兴奋、狂热、诱发欲望或幻想的感情[2][3][4],而此一情感是不能光以“喜爱”表述的[3]。这种表述方式之后延伸到了各种主题上。能引发萌的角色称为萌角色。萌所诱发的幻想不见得带有色情涵义[4]

起源

[编辑]

此用语的起源目前众说纷纭、仍未可知。一般推测是在1990年前后开始普及[5][6]

语源说法之一,是在1980年代末、电子通信兴起时,在输入文字“燃え”因为“燃え”与“萌え”同音而输入错误[7],造成误用[8],因为有趣就逐渐传开[7][8]。而当人看到让自己产生萌的事物时,内心会有如同产生恋爱或性欲时内心熊熊燃烧的感情,但又和在观赏少年漫画动作片时所产生的热血激昂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用与“燃”同音的“萌”来表达此一情绪[4][9]

另一个语源说法是源自于角色姓名。评论家冈田斗司夫认为源自1993年时在NHK旗下频道播出的节目《天才儿童MAX》中的一个动画《恐龙惑星日语恐竜惑星》的主角名“萌”[10],这被认为是可靠的说法[11][8]。但是该作品制作团队之一的金子隆一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示、在该作品发表前就存在“萌”的概念[12]

而精神医学家斋藤环认为源自于1994年起播出的《美少女战士》动画版《美少女战士S》角色土萌萤的姓氏[11][8]。土萌萤的悲惨遭遇让她容易被观众同情,便成了粉丝“萌”的对象[13]。此外还有1993年时在漫画杂志《Nakayoshi》连载的漫画《粉碎在阳光下!日语太陽にスマッシュ!》的女主角“高津萌”[8],动画《传说巨神伊甸王》中一个阵亡的配角名等说法[8]动画国英语AnimeNation专栏作家John Oppliger赞同来源为角色姓名的说法[14]

Comiket的参与者市川浩一认为福星小子里的拉姆既是第一个萌角色也是第一个傲娇角色[15]。动画电影《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中的克蕾莉丝[16]、《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绫波零[17]也被视为早期具明显萌系特色的角色。

词汇用法

[编辑]

萌可以作形容词、动词或及物动词使用,用法示例如下:

  • 当形容词使用时,如“A很萌”,指A表现出萌的特质。

在萌这一词汇渐渐普及后,爱好者便将这些能让人产生“萌”的要素进行分类,形成“萌属性”、又称“萌要素”、“萌点”。

因着“萌”元素让人产生特别的情愫,延伸用法萌亦可用作名词,使得“萌”字可组合成各种词汇,用来形容对于自己心仪对象(也称“萌角色”或“萌对象”)的情感或细节描述。配合名词的“萌学”,或是总结为叠字的“萌萌”。

应用

[编辑]

普及

[编辑]

日本国内

[编辑]

电脑娱乐供应商协会(CESA)在2006年4月24日发表一份以日本大众消费者为对象所做的调查报告〈2006年CESA大众生活者调查报告〉[18],在调查中将萌定义为“对漫画、动画、游戏的角色产生爱情”,而在年龄范围3岁至79岁、男性548人、女性555人、共1103位受访对象中,了解此一用词的男性占66.4%、女性占65.5%,在性别方面并无差异。而在年龄层方面,男性以20~24岁最高、占8.9%,女性以15~19岁最高,占12.1%。[18]

日本以外

[编辑]

2012年,香港有乐团以“萌”的罗马音“MoE”为乐团名称,并用动画音乐及Cosplay宣传萌文化。

2010年,台湾东森幼幼台所制作的儿童电视剧系列《萌学园》,以讲述萌学园的萌骑士团对抗暗黑势力的故事。

萌拟人化

[编辑]

萌拟人化是拟人化的一种形式,透过将非人的对象拟人化、并将原本的特点加入萌的元素并强调之。

经济

[编辑]
一个商业萌角色的例子。

滨银综合研究所日语浜銀総合研究所在2005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2003年内容市场中在漫画、动画、游戏等各媒体的“萌”关系商品的产值达888亿日元,其中漫画占273亿、动画占155亿、游戏占460亿。整体约占日本御宅族市场总额2900亿日元的三分之一。不过此报告中涵盖的范围较为严格,只计算了漫画杂志和单行本、动画的镜像软件和游戏本身,并没有将派生产品如同人志、Cosplay等纳入计算范围[19]

2009年Japanator的主编Brad Rice表示:“萌已经成为一股经济势力”,越来越多产品添加萌的要素、并获取更好的销售成绩。这些产品被动画及漫画带动而成长、又带动动画及漫画成长[20]

动画国英语AnimeNation的评论家John Oppliger认为2000年代是一个萌越来越受欢迎与受认可的时代,从兴趣演变成商业化,也从非性欲的蜕变兼具魅力、可爱与性的符号。他以《K-ON!轻音部》、《幸运☆星》和《萌单》这三部皆以可爱、天真、笨拙的青春期女孩为主角的作品为例,认为它们试图以此唤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角色们不是唤起观众萌的情绪,而是字面意义上的萌角色,她们“率真可爱、初显性感、有些自觉又还不到愤世”,她们主动散发让人注意与崇拜的特质,而不是被动地产生。[21]

比赛

[编辑]

最萌大赛,又称“萌战”,是网络上举办的投票选举最萌人物(一般为女性角色)的活动的总称。一般认为2001年时日本2ch网络社区上Leaf,key揭示板(叶键板)上所举办的大赛为最早。萌战的冠军被称为“萌王。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两个萌战是:

  • 2ch上的“动画最萌大赛”(简称:日萌;日语:最萌トーナメント)。2002年以“动画板最萌大赛”为名开始。参选角色必须是一年内制作的动画里登场的女(雌)性角色(第一届无年代限定)。
  • “国际最萌大会”(简称:世萌;英语:International Saimoe League,英文简称:ISML)是2008年正式开始举办的国际性萌战。参选角色是漫画、动画和电子游戏等各类型媒体的角色。大会提供有多种语言版本。[22]

2ch上除两届“叶键板最萌大赛”和每年的“动画(板)最萌大赛”之外,还曾经举办过“2ch全板人气大赛”等。此外还有一些来自韩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网上论坛或组织举办类似的萌战。

评论

[编辑]

对于萌的解释[23][7]和影响已经出现广泛讨论[24]

精神医学家齐藤环认为御宅族所使用的萌是他们对特定性喜好的表现[25]。他指出,虽然御宅族透过创作来展现出这些性方面的喜好,但几乎没有御宅族将这些概念挪用到现实生活中[25],他们并不是不去在现实中实现萌,而是让萌维持在虚构的世界中,幻想的故事才是他们渴望的主体[26]

另一方面,东浩纪认为齐藤的论述“太过复杂了”[27]。他认为“萌”是仅仅是将角色拆解成几个萌属性,以便做出明显的市场区隔,御宅族很单纯地是透过这些符号化的元素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受过训练的动物没有差别[28]

评论家本田透反对“萌只是被动物性的欲望所唤醒的信号”此一说法,并主张这种解释不符合萌的本质[29]。本田认为“萌”是一项在被宗教所拒绝后、受到经济唯物主义的支持而出现的必然行为,在符号化的萌属性背后有着理想,因此将其解释为与神话和宗教的语境相关的心理活动[30]。此外、本田主张这种动物化的现象只在泡沫经济时期、当人们消费恋爱与性相关产品的时候出现,[29]、特别是在现实中的恋爱失意的男性将目标转向虚构世界的角色时为甚,可以从充斥大男子主义的市场上得到印证[31]。应当注意的是,齐藤并没有将萌与暴力性偏离特别作出区分,并以亨利·达尔格笔下的战斗美少女日语戦闘美少女为例[32];和本田以鬼畜系等类型的作品来表现狩猎般的性关系,这两者都与“萌”处在极端位置上[33]

动画导演鹤卷和哉将萌定义为“对特定角色的不完整情报进行补充的个人行为”,受此影响、作家堀田纯司解释,由于角色是被人的本能所创造的,因此角色的魅力可以超越真正的人类[34]冈田斗司夫认为虽然自己并没有完全理解“萌”,但认定那并非单纯地只是指对美少女有着冲动情绪,而且做为观察者的自己也落入了后设视点[35]

在《萌的宣言》中[36]秋叶原常客派翠克·加布雷斯(Patrick Galbraith)将萌定义为对虚构角色本身或其行为产生情绪上的反应,而这一定义广泛运用在政治、经济、文化中。马修·布鲁默(Matthew Brummer)举了一个例子,关于日本自卫队如何将萌与军事结合、并塑造大众对军队事务的看法[37]

宫崎骏身为一位女性主义的支持者,是完全地反对这些萌系人物的柔顺、服从的特性的。比起扮演传统的角色,他认为对于女性角色的描述不应只是可爱,但也应当描述他们勇敢坚强且足智多谋的一面;但事实上,“倔强”、“坚强”等都可以是萌属性。宫崎骏在他执导的动画电影中,已实践了自己的论点。对于御宅族将具可爱特质的女性角色的物化的现象,宫崎骏评:“这是个难题。她们立即成为‘萝莉控的玩物’。就某方面而言,如果要以肯定、正面的态度描绘某个角色,除了尽可能使她们讨人喜欢以外别无选择;但是现在,有太多人以无耻的方式描绘她们(那些女主角),好像他们只想要什么宠物一样,而这种情况是越来越严重了。”[38]

御宅族对可爱女性的看法和宫崎骏对女性的理想(这也曾经是御宅族女性理想的基础)之间的不同处,已由一些超扁平派艺术家探讨分析。像例如Cannabis Works的田中达之的《Linda^3》系列即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或一些人根据一些对于在《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The End of Evangelion》中的萌“物化”现象的理论上的讨论来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说文解字》艸部:“萌:艸芽也”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2. ^ 别册宝岛vol421、246页。
  3. ^ 3.0 3.1 ことば:萌えキャラ. 毎日新闻山梨版 (毎日新闻社). 2011-08-29 [2011-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1). 
  4. ^ 4.0 4.1 4.2 傻呼噜同萌. ACG啟萌書. 中华民国台北县新店市: 木马文化. 2007年1月: 44. ISBN 978-986-6973-13-0 (中文). 
  5. ^ もえ【萌え】, デジタル大辞泉(goo辭典), 小学馆, 2010 [2011-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6. ^ 榎本 2009,第61页
  7. ^ 7.0 7.1 7.2 ササキバラ・ゴウ. 〈美少女〉の現代史――「萌え」とキャラクター. 讲谈社现代新书. 讲谈社. 2004-05-20: 20. ISBN 4-06-149718-9. 
  8. ^ 8.0 8.1 8.2 8.3 8.4 8.5 洼田光纯. 萌え. 同人用語辞典. 秀和システム. 2004-08-17: 275–279 [1999-12-26] [2014-04-11]. ISBN 4-7980-085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9. ^ 萌え(もえ), ジャパンナレッジ(Yahoo!辭典), ネットアドバンス, 2003-06-28 [2011-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10. ^ 冈田斗司夫. ◆『オタクの迷い道』#41 「へきへき!」「萌え萌え!」な話: 5. [200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6). 
  11. ^ 11.0 11.1 齐藤环. 第一章 おたくの精神病理. 戦闘美少女の精神分析. ちくま文库. 筑摩书房. 2006: 60 [2000]. ISBN 4-480-42216-1. 
  12. ^ 金子隆一. 知られざる日本の恐竜文化. 详伝社. 2007: 124–125. 
  13. ^ 别册宝岛vol421、142页。
  14. ^ What is Moe?, Ask John (blog), AnimeNation, 2004-01-30 [2016-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15. ^ Galbraith, Patrick W. The otaku encyclopedia. Kodansha International. 2009: 46. ISBN 978-4-7700-3101-3. 
  16. ^ Richmond, Simon. The Rough Guide to Anime. Penguin Books. 2009. 
  17. ^ Azuma, Hiroki. (2009) Otaku: Japan's Database Animal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pp. 48-52
  18. ^ 18.0 18.1 甲斐祐树. 「萌え」の利用度は女性が上? CESAの「萌え」に関する調査結果. BB Watch. インプレス. 2006-04-24 [2011-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19. ^ 冈田有花. 「子どもがダメなら大人に売れ」──888億円「萌え」市場. ITmedia News (ITmedia). 2005-05-20 [2011-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20. ^ Rice, Brad. 'Just what on earth is moe?' is the question of the day - JAPANATOR. japanator.com. 2009-07-28 [2013-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7). 
  21. ^ Oppliger, John. Ask John: What Are the Defining Moé Anime?. AnimeNation Anime News Blog. Ask John. 2012-05-28 [5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1). 
  22. ^ International Saimoe League. Internationalsaimoe.com. [2014-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7). 
  23. ^ 榎本 2009,第30-31页
  24. ^ 榎本 2009,第18-19页
  25. ^ 25.0 25.1 斎藤 2000,第49-55页
  26. ^ 斎藤 2000,第248,256页
  27. ^ 东 2001,第129-131页
  28. ^ 东 2001,第125-141页
  29. ^ 29.0 29.1 本田 2005,第85-88页
  30. ^ 本田 2005,第85-88,190-192,213-215页
  31. ^ 本田 2005,第144,155页
  32. ^ 斎藤 2000,第51-52,186-187,274页
  33. ^ 本田 2005,第158页
  34. ^ 堀田纯司 ‘萌え萌えジャパン 2兆円市场の萌える构造’ 讲谈社、2005年、24-25页。ISBN 978-4063646351
  35. ^ 冈田斗司夫 ‘オタクはすでに死んでいる’ 新潮社、2008年、27-28页・100-101页。ISBN 978-4106102585
  36. ^ The Moe Manifesto An Insider's Look at the Worlds of Manga, Anime, and Gaming | tuttle publishing. tuttle.co.jp.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7). 
  37. ^ Diplomat, Matthew Brummer, The. Japan: The Manga Military. The Diplomat.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38. ^ 宫崎骏对女主角的说法. [2006-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