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书)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1月2日) |
荀子 | |
---|---|
作者 | 荀子及其弟子 |
编者 | 辑录者:(西汉)刘向 注解者:有唐杨倞注、清王先谦集解 |
类型 | 哲学 |
语言 | 文言文 |
成书年代 | 战国 |
发行信息 | |
连载状态 | 今本篇数:三十二篇 原书卷数:二十卷 |
出版地点 | 中国 |
《荀子》,战国时荀况撰,二十卷,今存三十二篇。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儒家类。
《荀子》全书共三十二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 22 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 5 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 5 篇;前两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书的主体。[1]今存《劝学篇》《修身篇》及《成相篇》《赋篇》等三十二篇。西汉刘向所首先整理校订荀子及其弟子书论,定为三十二篇、唐杨倞注、清王先谦集解。此书本儒家崇礼、正名之说而主张性恶,为先秦重要的哲学思想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成相篇》是以民歌形式写成,共有五十六段,每段采三、三、七、十一的句式,有说有唱,文字通俗易懂,刘师培在《论文偶记》中说:“观荀卿作《成相篇》,已近赋体,而其考列往迹,阐明事理,已开后世之联珠。”《赋篇》包括五篇短赋,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常在中国文学史中被提及,被学者认为是中国辞赋文体的来源之一。
《荀子》内容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其中,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篇》;阐述认识论的,有《解蔽篇》;阐述逻辑思想的,有《正名篇》;阐述伦理思想的,有《性恶篇》《礼论篇》等;《非十二子》是对先秦各学派一个批判性的总结;《成相篇》以民间文学形式宣传为君、治国之道。这些对于了解荀子思想内容来说是比较重要的。
书籍形式的变迁
[编辑]《荀子》一书唐前仅以写本传世,至宋代始有刻本。北宋熙宁元年(1068)有国子监本。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中原支离,文献典籍被金兵卷携北去,图书雕版澌灭殆尽,靡有孑遗,幸有印本尚存天壤间。南宋淳熙八年(1181),钱佃与唐仲友同年以监本为底本翻刻《荀子》,两种刻本传世绝罕。钱佃的江西漕司本今存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国内仅有清黄丕烈士礼居摹抄本;唐仲友的台州公使库本因被弹劾牵涉伪造楮币、侵公入私而震动朝野,成为中国古代出版史上一桩著名公案。此书中土累代堙沉,日本有金泽文库藏本。清光绪十年(1884)黎庶昌据以影摹,刻入《古逸丛书》。
风格特色
[编辑]《荀子》长于说理,文章多长篇大论,发挥尽致,讲究逻辑和结构的形式美,多用排比,而且声调铿锵。内容“重质尚用”,紧密结合文学和政治;词藻丰富,比喻层出不穷。
目录
[编辑]《荀子》各篇名目:
- 劝学篇第一
- 修身篇第二
- 不苟篇第三
- 荣辱篇第四
- 非相篇第五
- 非十二子第六
- 仲尼篇第七
- 儒效篇第八
- 王制篇第九
- 富国篇第十
- 王霸篇第十一
- 君道篇第十二
- 臣道篇第十三
- 致士篇第十四
- 议兵篇第十五
- 强国篇第十六
- 天论篇第十七
- 正论篇第十八
- 礼论篇第十九
- 乐论篇第二十
- 解蔽篇第二一
- 正名篇第二二
- 性恶篇第二三
- 君子篇第二四
- 成相篇第二五
- 赋篇第二六
- 大略篇第二七
- 宥坐篇第二八
- 子道篇第二九
- 法行篇第三十
- 哀公篇第三一
- 尧问篇第三二
(其中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六篇,或系门人弟子所记)
注疏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荀子》全文免费阅读-简繁正注白话文-识典古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佐藤将之:《〈荀子〉文献与荀卿思想的关系探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柯马丁:《〈荀子〉的诗性风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