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雄城市 (苏联)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英雄都市
苏联地图上的英雄城市与要塞:
  •   英雄要塞
  •   英雄城市

英雄城市(俄语:город-герой, 乌克兰语місто-герой, 白俄罗斯语горад-герой)是指于德苏战争中拥有卓越成就的城市[1],有12座城市拥有此称号。[2]

另外还有一个称号为英雄要塞,只颁予一个要塞——布列斯特要塞。[3]

所有英雄城市或要塞均获颁列宁勋章金星奖章以及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的英雄城市证书。[4]每座城市都有一座方尖碑

历史

[编辑]

英雄城市最早出现在1942年的真理报。然而,1945年5月1日斯大林才开始颁发英雄城市,宣布将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列为“英雄城市”。[2]

1961年6月22日(德苏战争开战20周年),基辅亦被列为英雄城市。

1965年,德苏战争胜利20周年,苏联政府正式宣布颁发此奖项予上述城市。[4]除此以外,莫斯科亦获颁英雄城市奖,布列斯特要塞亦获颁英雄要塞奖项。[2]

1973年9月14日,新增刻赤新罗西斯克为英雄城市。[2]

1974年6月26日,新增明斯克为英雄城市。[2]

1976年12月7日,新增图拉为英雄城市。[2]

1985年5月6日,新增摩尔曼斯克斯摩棱斯克为英雄城市。[2]

1988年,苏联政府正式宣布停止颁发英雄城市。

英雄要塞

[编辑]
布列斯特要塞方尖碑

本要塞于1965年获颁英雄要塞之称号。它位于西布格河上,是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订的边界。苏联红军因而对纳粹德军掉以轻心,以致在1941年6月22日的突袭中红军手忙脚乱。然而红军即使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仍然与德军进行消耗战。德军即使用尽炮弹,使出催泪弹、并四处纵火,红军在缺水缺粮的情况下依然拒绝投降,迫使德军耗时一个月才能夺取本要塞。[5]即使要塞落入德军手上,仍有零星的红军士兵骚扰德军达数月之久。

英雄城市

[编辑]
列宁格勒英雄城市纪念碑

1941年8月,德军抵达列宁格勒城南方,而芬兰则夺取了卡累利阿地峡,芬兰和德国分别从北部和南部进行封锁。1941年9月8日,列宁格勒对外陆路交通被完全切断,而芬兰湾亦被封锁。出入列宁格勒只剩下拉多加湖[6](因为芬兰反对夺取拉多加湖湖畔。)由于强攻列宁格勒将造成重大伤亡,德军决定采取围城战略,迫使红军投降。不久以后,列宁格勒陷入缺水缺粮的苦况。[7]公共运输亦暂停服务。然而,1942年服务又再重启。成千上万的列宁格勒市民熬不住第一个冬天,因饥饿而死。与此同时,德军继续炮轰本城。然而,列宁格勒城由此至终都没有投降。每逢冬天来临,拉多加湖结冰时,红军就会运送物资到城内,并把城内非战斗人士撤离,但是在德军炮火攻击下亦有不少人身亡。

1944年1月,列宁格勒被解放,城内超过100万市民身亡,亦有30万士兵阵亡。[8]列宁格勒因此成为了第一座获得英雄城市称号的城市。

斯大林格勒方尖碑

斯大林格勒战役始于1942年7月,在该年11月前属德军占优,此后属红军占优,直至1943年2月2日被包围的德军投降为止。这场维持了7个月的战役乃整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转捩点。[9]战役中接近200万名士兵身亡,是人类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役。[10]战事中于军工厂的工人先是把手上的所有武器交予士兵,至兵源不足时更亲自上战场。[11]另外,由于温度低至-40°C[12],以及德军空袭后布满瓦砾的街道,均使德军坦克毫无用处,因此大部分伤亡均来自城镇战中的街道甚至大厦内攻击。最终德军损失了接近四分之一的兵力,成为不可弥补的损失。[13]

敖德萨四月十日广场方尖碑

敖德萨于1941年8月上旬被德国的盟友罗马尼亚王国攻打。本围城战持续了整整两个月,10月罗马尼亚军队攻入城市,城内最后15000人从海路撤离,以保卫苏联其他地区。[14]然而,敖德萨沦陷后在该城复杂的地道系统中仍有零星的抵抗。[15]

塞瓦斯托波尔方尖碑

塞瓦斯托波尔是一个位于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重镇,设有大量防御工事。德国与罗马尼亚联军早于1941年10月30日已抵达城市外围并发动攻击,然而无功而还。在接着下来的两个月内,德军以不同重形巨炮对塞瓦斯托波尔炮轰,其中包括卡尔臼炮以及全球最大的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16]。1941年12月德军再次尝试攻城,但面对红军的猛烈防守,加上红军于刻赤发动反击,德军仍不得要领。[17]翌年6月,德军发动第三次进攻。由于斯大林命令撤退,本城终告沦陷。但德军花了8个月才能进城,大大拖慢德军进度,因而获得本称号。[18]

莫斯科纪念碑

作为苏联的首都,莫斯科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度战败的地方。德军早于1941年11月己抵达莫斯科外围,苏联中央政府亦已撤离,然而斯大林本人则留在城中。在整个守城过程中,莫斯科人团结一致,架设坦克路障。遇到空袭时,则到地铁站内躲避。由于1941年的冬天异常寒冷[19],莫斯科气温低至-28.8°C[20],更有德军将领指气温低至-45°C[21]。在如此低温的情况下,德军根本无法开动坦克[22],更有不少士兵冻伤。最终德军在1941年12月2日于克里姆林宫18公里外的希姆基镇止步,未能攻占莫斯科,更于1942年1月退到莫斯科州地区以外。[23]这鼓舞人心的消息传开后,大大提升士气,希特勒最著名的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也宣告破灭。[24]

基辅方尖碑

作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以及第聂伯河上的一座城市,基辅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德军早于1941年7月7日抵达基辅城外,但红军被禁止撤退,结果爆发激烈战斗。市民亦协助守城,但本城最终亦于2个月后被攻占,60万红军被俘,900辆坦克因而报销。[25]虽然这次防守得到苏联中央政府嘉许,但实际上红军西南方面军在本战役中几近全军覆没,可谓红军史上最大败仗。

两年后,1943年10月,德军自从在同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吃败仗后,一直处于捱打的局面。[26]当时红军计划下一步便解放基辅,但对实际解放日期则存在争议。由于斯大林主观希望在同年11月7日(十月革命26周年)前解放基辅,结果红军不惜一切猛攻,导致不必要的损失。[27]

新罗西斯克雕塑

位于黑海东岸的新罗西斯克是红军其中一个重要据点。1942年8月中旬,德军攻击本港口,红军顽强略抵抗。虽然一个月后港口沦陷,但由于红军守着港口东南边[28],德军不敢以此作为补给港口,令攻击支援受阻,阻止德军夺取高加索的油田以及横渡伏尔加河

刻赤方尖碑

刻赤位于克里米亚半岛东部,东临刻赤海峡,与俄罗斯南部相对望,因而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1941年11月,德军在经过激烈战斗后,攻占刻赤。然而,仅一个多月后,同年12月30日红军成功收复刻赤[29],减缓了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守压力[30]。翌年5月,德军成功欺骗红军,再次进占刻赤。[31]虽然红军被迫撤退,但有不少游击小队持续与德军周旋[32],令德军5个月后才能稳守刻赤。

一年后,即1943年10月,红军第一次尝试解放刻赤,但无功而还。[33]半年后,红军发动大规模攻击,1944年4月11日,刻赤被解放。[34]

明斯克方尖碑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明斯克是仅次于布列斯特第二个受攻击的城市,早于1941年6月26日便被攻打,并被德军包围[35]。可是,红军即使被包围仍猛烈反抗,加上德军由于过于冒进,装甲部队未能跟上前锋,导致包围圈并不紧密,不少红军即使被围亦能轻易逃脱。结果,虽然有大约29万红军被俘,但逃脱者亦多达24万。[36]

在接下来的三年,明斯克共有40万人被杀。[37]另外,本城亦成为苏联敌后游击的集中地。[38]

1944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三周年。苏联发动巴格拉基昂行动,6日后便抵达了明斯克,并包围德军。[39]7月4日,明斯克被解放,德军10万兵力被歼,中央集团军群全军覆没[40]。苏联亦在此场战争后成功解放所有1939年以前的所有领土。

图拉英雄城市雕塑

图拉位于莫斯科以南173公里处[41],在莫斯科战役中也是德军的主要目标之一。莫斯科战役中,德军曾尝试围堵莫斯科[42],而图拉则成为围城部队的必经之地。德军于1941年10月30日尝试直捣图拉但结果失败,于是德军尝试绕过图拉,把图拉一并围进圈内。[43]1941年11月22日,德军占领图拉东南约50公里的斯大林诺戈斯可,26日占领了图拉东北约80公里的卡希拉[43]即使处于劣势,红军仍激烈反抗,最终成功驱赶德军[44][45],稳守莫斯科以南的地区,粉碎了德军包围莫斯科的幻想。

英雄城市阵

摩尔曼斯克相当接近挪威芬兰边境,是一个工业重镇和苏联在北冰洋上唯一的不冻港[46],因而成为苏联接收物资的重要港口[47]。它亦是苏联北方舰队的基地。德军因而希望攻打本港口。1941年6月22日,德军从挪威出发,与芬兰组成联军,攻击科拉半岛[47]然而德军因未有为极寒天气作准备而伤亡惨重,反观芬军则因适应气候而攻击力强。[48][49]德军与芬军在攻击早段因苏联缺乏准备而占尽优势。[50][51]然而红军重整旗鼓后,由于德军补给线逐渐延长,开始处于下风。[52][53]战况亦转趋平稳。战事一直持续至1941年11月中旬。美国于此时以外交手段介入,警告芬兰不要继续攻击,否则将有十分严重的后果。[54][49]结果,芬兰无意与之对抗,突然宣布撤军,红军取得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德军与芬兰军只能占领通往摩尔曼斯克铁路以西30公里处[55],不足以扰乱铁路服务。摩尔曼斯克港因此未被封锁,继续肩负着接收同盟国物资的重任。

斯摩棱斯克英雄城市墙

斯摩棱斯克战役是红军第一场成功拖延德军进度的战役。[56]这座城市距离莫斯科约370公里,位处第聂伯河道加瓦河的上游附近,两条河之间相差仅仅约70公里。[57]它更是由明斯克通往莫斯科的必经之路。在攻击斯摩棱斯克前,德军早已对奥尔沙维捷布斯克发动攻击,并包围了第十六军、第十九军和第二十军。[58]1941年7月10日,德军发动对斯摩棱斯克的进攻[57]。德军夺取斯摩棱斯克的进程相当顺利,在6日后便成功占领了斯摩棱斯克。然而在斯摩棱斯克以北的地方,在包围圈内,三个集团军正奋力逃出包围圈。7月24日,由于德军装甲部队未能跟上包围部队,第十九军和第二十军成功突围而出。翌日,德军堵塞漏洞,红军再度被包围。8月7日,圈内红军全部投降。[57]是次包围总计30万人被俘,但亦有24万人成功逃离。[59][60][61]由于红军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单单在此城便战斗了近一个月,斯摩棱斯克在本战役后几近成为废墟。[56]虽然本城于8月7日便被攻陷,但位于斯摩棱斯克东北约50公里的小镇亚尔采沃亦坚守了拉近大半个月至约1941年9月上旬。[57]结果德军进度被推迟了2个月。这为东北方的莫斯科提供非常重要的准备时间,使红军士兵能于同年11月至12月时成功于莫斯科战胜。

相关邮品与硬币

[编辑]

苏联曾在1975年(德苏战争胜利30周年)推出邮票及明信片,以兹纪念。[注 1]另外,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曾在1995年及2000年分别发行纪念硬币。

明信片

[编辑]

硬币

[编辑]

下为俄罗斯于2000年(德苏战争胜利55周年)发行之硬币,面值为2卢布

另外,俄罗斯亦于2017年另发两枚纪念币,将其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占领的克里米亚城市视作俄罗斯城市一并处理。

下为乌克兰于1995年(德苏战争胜利50周年)发行之硬币,面值为200,000库邦

白俄罗斯的硬币中亦有明斯克英雄城市方尖碑的设计,但于1997年为庆祝独立日发行,与苏德战争胜利无关。

注脚

[编辑]
  1. ^ 由于当时摩尔曼斯克和斯摩棱斯克都未获此称号,苏联政府并没有为该两个城市发行明信片。

参考资料

[编辑]
  1. ^ Smorodinskaya. 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Russian Culture. Routledge. 2013-10-28: 248. ISBN 978-1-136-78785-0 (英语).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Sudakov, Dmitry. Hero Cities still victorious and heroic, despite squabble. PravdaReport. 2015-05-08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0) (英语). 
  3. ^ Brest Fortress.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4. ^ 4.0 4.1 Большая Школьн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Руссика».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20 в. ОЛМА Медиа Групп. : 115. ISBN 978-5-224-03587-8 (俄语). 
  5. ^ 布列斯特要塞官方網站.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8). 
  6. ^ Andrews, Evan. The Siege of Leningrad. HISTORY.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英语). 
  7. ^ The Siege of Leningrad, 1941 - 1944. www.eyewitnesstohistory.com.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6). 
  8. ^ МОИСЕЕНКО, Андрей. Тайна «Дороги жизни». kp.ru. 2006-06-23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俄语). 
  9. ^ Gordon Corrigan, The Second World War: a Military History, Atlantic, London, p 353.
  10. ^ Twentieth Century Atlas - Casualty Statistics - Biggest Battles and Massacres. necrometrics.com.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11. ^ Top 10 Facts About the Battle of Stalingrad. Listverse. 2012-09-17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美国英语). 
  12. ^ Hall, Allan. 'Human excrement was piled up waist-high': Full horror of Stalingrad revealed for first time as interviews with Russian soldiers finally see the light of day. Mail Online. 2012-11-05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13. ^ The History Place - Defeat of Hitler: Catastrophe at Stalingrad. www.historyplace.com.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14. ^ Siege of Odessa. WW2DB.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15. ^ Russian Suicide Squads Fight In Odessa's Catacombs. Advertiser. 0031-10-19 [2022-07-06]. 
  16. ^ Nieuwint, Joris. Firing the 80 cm Railway Gun 'Schwerer Gustav'. WAR HISTORY ONLINE. 2015-08-21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英语). 
  17. ^ Forczyk 2008, p. 12.
  18. ^ Erickson, Road to Stalingrad, 2003 Cassel Military Paperbacks Edition, p.351
  19. ^ Lejenäs, Harald. The Severe Winter in Europe 1941–42: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Cut-off Lows, and Blocking.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89-03-01, 70 (3) [2022-07-06]. ISSN 0003-0007. doi:10.1175/1520-0477(1989)070<0271:TSWIET>2.0.CO;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英语). 
  20. ^ Chew (1981), p. 33.
  21. ^ Chew (1981), p. 34.
  22. ^ Jukes, p. 32.
  23. ^ Battle of Moscow. WW2DB.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24. ^ GOOREAD.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5). 
  25. ^ Kiev & Rostov: Battles of Army Group South, 1941. BoardGameGeek.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美国英语). 
  26. ^ Editors, History com. Battle of Kursk. HISTORY.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4) (英语). 
  27. ^ Визволення Києва і битва за Дніпро. Як це було. ФОТО. Історична правда.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28. ^ Город-герой Новороссийск. ordenrf.ru.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29. ^ Glantz and House 1995, p. 94.
  30. ^ Forczyk 2008, p. 13.
  31. ^ Battle of Kerch Peninsula, 1942 – The Art of Battle.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美国英语). 
  32. ^ Memory, not history: 70 years on, Crimea's Kerch celebrates liberation from Nazis. www.rt.com.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33. ^ Axworthy, p. 130.
  34. ^ Jordan, David; Weist, Andrew. Atlas of World War 2. London, England: Amber Books. 2004: 124–125. ISBN 0-7607-5557-4. 
  35. ^ The Battle of Bialystok-Minsk. Operation Barbarrosa.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36. ^ History Wars Weapons on Minsk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5-05.
  37. ^ 400,000 Jews Killed by Germans in Byelorussia, Soviet Official Reports at San Francisco.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美国英语). 
  38. ^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on Jews Partisans in Minsk.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39. ^ World at War Magazine on Operation Bagration (PDF).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7-11). 
  40. ^ Adair, P. Hitler's Greatest Defeat: The collapse of Army Group Centre, June 1944, Weidenfeld Military, 1994, ISBN 1-85409-232-4
  41. ^ Distance from Tula to Moscow. www.distancefromto.net.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42. ^ Glantz, chapter 6, sub-ch. "To the Gates", pp. 80ff.
  43. ^ 43.0 43.1 Tula Defensive Operation of 1941. TheFreeDictionary.com.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44. ^ A.P. Belov, Moscow is behind us, Moscow, Voenizdat, 1963, p. 97.
  45. ^ Zhukov, Georgy. Marshal of Victory, Volume II. Pen and Sword Books Ltd. 1974: 7,19. ISBN 9781781592915. 
  46. ^ 大英百科全書之摩爾曼斯克.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47. ^ 47.0 47.1 World War 2 Database on Murmansk.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48.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93–97页.
  49. ^ 49.0 49.1 Ueberschär (1998),第949–953页.
  50.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81页.
  51. ^ Ueberschär (1998),第941, 945页.
  52. ^ Ueberschär (1998),第941–945页.
  53.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81-86页.
  54.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90–97页.
  55. ^ Warfare History Network on Murmansk.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56. ^ 56.0 56.1 Lucjan, Damian. The 1941 Battle of Smolensk In 20 Stunning Pictures. WAR HISTORY ONLINE. 2016-07-27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英语). 
  57. ^ 57.0 57.1 57.2 57.3 Warfare History Network: Operation Barbarossa: Holding the Line at Smolensk.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9). 
  58. ^ The Battle of Smolensk. Operation Barbarrosa.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59. ^ Glantz 2010,第576页.
  60. ^ Klink 1998,第536页.
  61. ^ Ziemke 1987,第29–32页.

外部链接

[编辑]